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同我国的行政管理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本质论、行政管理规律论、行政管理职能论、行政管理方式论,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思想体系。
关键词: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继承;发展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他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贯彻国家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政指南。探讨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同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的一脉相继、与时俱进的关系,理清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具体内容,对于增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本质论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首先体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行政管理本质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本质在于为人民服务。马克思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只有坚持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谋利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本质论,并在实践中作出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国家行政管理的性质是由社会根本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性质。邓小平深刻指出,我国行政管理的本质在于为人民服务。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就强调指出:“我们进了城,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他说:“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本质特征,牢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克服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作风。管理并不是指手划脚,而是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邓小平十分痛恨官僚主义,深刻地分析了官僚主义的危害性,认为官僚主义是“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本质不相容的”。邓小平明确指出:“什么是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领导和行政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为人民服务。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坚决克服官僚主义作风。
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规律论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行政管理规律论,提出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规律。马克思认为,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必须探索和利用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国家行政管理有其固有客观规律。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国家行政管理的性质和规律都各有自己的特色。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本国行政管理的特殊规律办事,才能达到国家行政管理的目的,即协调和实现本国的公共利益。坚持行政管理从实际出发,是一条最重要的规律。邓小平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强调一切工作包括行政管理,都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说:“我读的书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邓小平强调,在我国行政管理中,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国家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是决定行政管理成功的关键环节,必须探索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按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办事,要求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制定符合客观规律的工作制度,实现行政管理制度化。邓小平强调:“经常工作的制度要恢复,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只有恢复和完善国家行政管理的各项制度,才能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可见,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规律论,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新观点。
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职能论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本质论和规律论,而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行政管理职能论,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职能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马克思认为,公共管理的本质决定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的一般职能是协调公共利益关系,而不同类型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殊职能。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的特殊职能是为整个资产阶级谋利益,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根本的特殊职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邓小平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职能论,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职能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贯彻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决定公共管理的根本职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国家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努力发展生产力。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强化公仆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诚然,国家行政管理从本质上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职能。 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方式论
行政管理方式直接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国家不断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方式论,提出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或管理方式也必须不断改革,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应当采取民主型、服务型、法治型、高效型等行政管理方式。这一思想为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方式论,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新模式。邓小平理论因为旧的行政管理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所以,首先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必须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民主型的公共管理。邓小平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本质特征。他说:“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是进行改革”。要建设民主型行政管理,必须走群众路线,坚持毛主席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民主化,使我国的行政管理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次,必须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以邓小平看来,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建设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健全的法律体系。“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要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邓小平强调,加强法制建设,必须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第四,必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实现行政管理高效化。邓小平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不讲工作效率不行,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推行行行政管理工作责任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邓小平强调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尽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必须重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还必须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坚决杜绝浪费、主义节约,反对贪污和腐败。只有建设廉洁政府,才能实现行政管理的高效化。最后,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公仆意识,明确“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的勤务员。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人民利益作为判断政府工作和一切公共管理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04.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2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3.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08.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32.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307.
关键词: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继承;发展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他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贯彻国家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政指南。探讨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同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的一脉相继、与时俱进的关系,理清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具体内容,对于增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本质论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首先体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行政管理本质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本质在于为人民服务。马克思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只有坚持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谋利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本质论,并在实践中作出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国家行政管理的性质是由社会根本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性质。邓小平深刻指出,我国行政管理的本质在于为人民服务。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就强调指出:“我们进了城,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他说:“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本质特征,牢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克服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作风。管理并不是指手划脚,而是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邓小平十分痛恨官僚主义,深刻地分析了官僚主义的危害性,认为官僚主义是“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本质不相容的”。邓小平明确指出:“什么是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领导和行政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为人民服务。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坚决克服官僚主义作风。
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规律论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行政管理规律论,提出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规律。马克思认为,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必须探索和利用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国家行政管理有其固有客观规律。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国家行政管理的性质和规律都各有自己的特色。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本国行政管理的特殊规律办事,才能达到国家行政管理的目的,即协调和实现本国的公共利益。坚持行政管理从实际出发,是一条最重要的规律。邓小平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强调一切工作包括行政管理,都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说:“我读的书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邓小平强调,在我国行政管理中,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国家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是决定行政管理成功的关键环节,必须探索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按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办事,要求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制定符合客观规律的工作制度,实现行政管理制度化。邓小平强调:“经常工作的制度要恢复,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只有恢复和完善国家行政管理的各项制度,才能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可见,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规律论,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新观点。
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职能论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本质论和规律论,而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行政管理职能论,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职能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马克思认为,公共管理的本质决定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的一般职能是协调公共利益关系,而不同类型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殊职能。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的特殊职能是为整个资产阶级谋利益,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根本的特殊职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邓小平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职能论,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职能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贯彻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决定公共管理的根本职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国家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努力发展生产力。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强化公仆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诚然,国家行政管理从本质上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职能。 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方式论
行政管理方式直接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国家不断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方式论,提出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或管理方式也必须不断改革,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应当采取民主型、服务型、法治型、高效型等行政管理方式。这一思想为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方式论,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新模式。邓小平理论因为旧的行政管理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所以,首先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必须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民主型的公共管理。邓小平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本质特征。他说:“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是进行改革”。要建设民主型行政管理,必须走群众路线,坚持毛主席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民主化,使我国的行政管理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次,必须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以邓小平看来,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建设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健全的法律体系。“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要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邓小平强调,加强法制建设,必须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第四,必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实现行政管理高效化。邓小平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不讲工作效率不行,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推行行行政管理工作责任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邓小平强调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尽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必须重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还必须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坚决杜绝浪费、主义节约,反对贪污和腐败。只有建设廉洁政府,才能实现行政管理的高效化。最后,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公仆意识,明确“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的勤务员。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人民利益作为判断政府工作和一切公共管理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04.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2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3.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08.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32.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