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尝试教学”、“情境教学”等的出现与流行,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又呈现出了新的态势。探讨这些新的动向与发展特点,对于我们把握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互动方式的多边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但这种认识仍然是不够全面与科学的。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有着更加明显的效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和潜能。现代教学方法应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我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学法就颇具多边性特色。他自己常常讲得很少,而更多的是让学生们提出问题,“承包”学习任务,引导他们互教互学、相互切磋、讨论求解、共同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充分运用。许多人对魏书生“老师讲得少,学生却学得多”的教学效果感到费解。实际上,这与他充分利用了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多边互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认为,传统的课堂相互作用理论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影响,否认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这种把教与学的过程只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在是过于简单了。实质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发生在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情境中。这就是说除师生互动外,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以多边互动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趋势。它把教学置于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主体背景之下,突出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这对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效果,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二、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但是,现有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对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却重视不足,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教育往往只能养成学生片面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伴的利己行为。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会使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正常发展,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近些年来,人们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研究教育中的合作问题,在教学中提倡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由此提高学业成绩,习得合作技能,增进同伴友谊,学会关心和理解等。由于合作学习不仅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与竞争观,达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因而备受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如上海育才中学设计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就是一种合作性比较突出的现代教学方法。这四个环节中的关系是: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穿始终。其中,“议”就是指通过四人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问题,是一种合作性的教学活动。
三、目标达成的全面性
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境、技能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总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而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的在教学中的体现,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透过教学目标理论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轨迹: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开发智力因素——培养技能(动作与人际关系)——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具体地说,传统教学方法在达成的教学目标上比较单一,大多只关注系统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技能培养等目标则涉及不多。近些年来,人们普遍重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尤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要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合作意识与技能、自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同时达到各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和均衡化并不意味着各种方法没有侧重和个性。我们必须承认,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不同教学目标应当由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方法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均衡性特征只是告诉我们,现代教学方法的包容性、科學性增强了,它不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失之偏颇、顾此失彼。电非平均用力,而是在侧重实现某一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了其他类目标的达成。这类方法可以增强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
四、选择使用的综合性
教学过程很复杂,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过程应当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抹杀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不能反映教学的本质规律,也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近些年来。有不少教育学者提倡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因为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方法的不足所在,倘若能利用各种方法之间的这种互补性。并将具有互补性的方法互配使用,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在现有的教学策略上加上另一种新策略,其效果虽不会因此而倍增,但确能增加效果。”目前流行的“合作掌握学习法”“引导发现教学法”就是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把各种彼此互补或相关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尝试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一走向值得我们借鉴。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去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能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当加强对各种教学方法互补性和相关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种方法法的优化组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互动方式的多边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但这种认识仍然是不够全面与科学的。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有着更加明显的效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和潜能。现代教学方法应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我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学法就颇具多边性特色。他自己常常讲得很少,而更多的是让学生们提出问题,“承包”学习任务,引导他们互教互学、相互切磋、讨论求解、共同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充分运用。许多人对魏书生“老师讲得少,学生却学得多”的教学效果感到费解。实际上,这与他充分利用了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多边互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认为,传统的课堂相互作用理论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影响,否认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这种把教与学的过程只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在是过于简单了。实质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发生在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情境中。这就是说除师生互动外,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以多边互动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趋势。它把教学置于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主体背景之下,突出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这对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效果,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二、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但是,现有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对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却重视不足,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教育往往只能养成学生片面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伴的利己行为。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会使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正常发展,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近些年来,人们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研究教育中的合作问题,在教学中提倡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由此提高学业成绩,习得合作技能,增进同伴友谊,学会关心和理解等。由于合作学习不仅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与竞争观,达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因而备受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如上海育才中学设计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就是一种合作性比较突出的现代教学方法。这四个环节中的关系是: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穿始终。其中,“议”就是指通过四人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问题,是一种合作性的教学活动。
三、目标达成的全面性
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境、技能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总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而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的在教学中的体现,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透过教学目标理论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轨迹: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开发智力因素——培养技能(动作与人际关系)——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具体地说,传统教学方法在达成的教学目标上比较单一,大多只关注系统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技能培养等目标则涉及不多。近些年来,人们普遍重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尤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要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合作意识与技能、自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同时达到各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和均衡化并不意味着各种方法没有侧重和个性。我们必须承认,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不同教学目标应当由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方法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均衡性特征只是告诉我们,现代教学方法的包容性、科學性增强了,它不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失之偏颇、顾此失彼。电非平均用力,而是在侧重实现某一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了其他类目标的达成。这类方法可以增强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
四、选择使用的综合性
教学过程很复杂,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过程应当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抹杀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不能反映教学的本质规律,也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近些年来。有不少教育学者提倡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因为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方法的不足所在,倘若能利用各种方法之间的这种互补性。并将具有互补性的方法互配使用,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在现有的教学策略上加上另一种新策略,其效果虽不会因此而倍增,但确能增加效果。”目前流行的“合作掌握学习法”“引导发现教学法”就是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把各种彼此互补或相关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尝试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一走向值得我们借鉴。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去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能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当加强对各种教学方法互补性和相关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种方法法的优化组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