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入二十一世纪没几年,越来越多围绕着性的社会问题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婚外情、包二奶、同性恋、未婚妈妈……岁末年终,明星们的性丑闻又再度引发热议。社会观念在迅速变迁,上一代人颇为介怀的婚前性行为,这一代人即便不亲身实践,也大都表示理解,未婚女子去堕个胎也不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这种变化虽然迅速而广泛,不过除了媒体上的大肆讨论,总体上是缓和进行的。相形之下,上个世纪发生在欧美的类似变迁,就显得更加复杂、艰难、轰轰烈烈。很难想象在1971年的法国,为支持对堕胎法进行改革,包括西蒙·波伏娃、玛格丽特·杜拉斯、弗朗索瓦丝·萨冈在内的343位知名法国女性,在《新观察家》杂志中声明她们都曾做过堕胎手术。更难想象为了挽救现代男人的男性气概,非裔美国人在1995年发起百万男人大游行,聚集在华盛顿特区起誓做优秀的父亲和丈夫。
躁动不安的二十世纪,性的问题在“生命在于运动”的欧美,上演了不少精彩的文戏与武戏。这本《二十世纪性史》就是加拿大历史学家安格斯·麦克拉伦对欧美整个二十世纪与性有关的思潮、事件和社会运动进行的一次梳理。和许多欧美中心主义的学者一样,麦克拉伦在编写这本“史”时,好像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亚非拉各国都早已解决或者无望解决性的问题一样,有意无意地不给标题加上一个地理限定。不过从他详尽的记述中,我们还是可以一睹那些困扰过欧美人,如今正在困扰或者将来可能困扰中国人的以性为中心的问题。
麦克拉伦的前提很简单:性不是一种生物学事实,而是一种社会学构造。这意味着诸如同性恋是先天还是后天一类的问题在他眼中并无答案,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两个意识形态阵营之间的较量。在他的假设中,每种文化特有的道德警世故事也是权势操控者用以监视、训诫和压制异己者的。而二十世纪的性史也不是一部“讲述新的人道标准如何取代旧的禁欲标准,新的科学事实如何取代古老的神话”的一部“进步史”。麦克拉伦尝试提供的,正是一部性的“政治史”。
作者敏锐地指出,西方文化中,仅仅经过几十年时间,强制禁欲的社会演变为要求高潮的社会。近年来,发端欧美的种种性高潮的神话在中国也获得了市场,不少男人都相信要让女人得到“满足”方能稳定婚姻关系,相信同时获得性高潮才是夫妻生活的最高境界。低俗杂志重复着欧美色情文化中的老套故事,越来越多的中国女人怀着欧美女人曾经怀有过的不正常期许,越来越多的中国男人则体验着欧美男人曾体验过的性挫败——不用看《欲望都市》就知道,Make Love实在是件出力难讨好的活计。
与此同时,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将男性视为压迫者、敌人,认为异性恋象征着女性的失败,女性寻求解放,不仅要摆脱男人,而且要摆脱性。如果不摆脱性,阴蒂高潮的发现至少也给女权主义指明了一条实践道路——女同性恋。至此,与历史悠久的男同性恋相比,女同性恋似乎在更大程度上是和二十世纪的性文化相伴而生。
当然,欧美文化舞台上热闹非凡,离不开批评家们在进行文化解读和批判时的敏锐嗅觉。开始受到中国新贵家庭女孩欢迎的进口玩具“芭比娃娃”,在欧美批评家眼中就暗示着一种“性感又性冷淡,节食又消费”的意识形态。不论观点是否中肯,消费进口商品时顺便消费一下相关的观点,或许可以让中国人在“走向世界”时知道自己走向的是什么。
不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性”与“不性”都各有各的幸与不幸。这一系列问题无论在欧美曾挑起过怎样的是非对错,引发过怎样的社会事件,对地球这一段的泱泱大国,都不乏镜鉴。时至二十一世纪,主流杂志依然从封面到广告处处暗示“性感”,关于性的感性认识,恐怕要审美疲劳了。来点史学的理性分析,不失为一种调剂。
《中国的思想与制度(费正清文集)》
沈中明[美] 著郭晓兵 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1
本书由费正清主编,由美国远东协会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会召集十几位汉学专家分别撰述而成。由于各位作者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使本书成为一部在当时富有创见且影响深远的著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家的权力运用和思想流派之间的联系。笫二部分探讨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中思想所扮演的角包,尤其是那些影响官僚阶级的思想,这些论文的覆盖面很广,诸如:研究诸子百家的思想渊源;界定关键术语;描述、评价一些思想观念的发展历程;讨论价值观念的沿革;记述学术取向的变迁;分析外来观点在中国的发展,等等。这是一部影响美国几代汉学家和公众对古中国的研究和阅读取向的专著,被誉为西方对中国文化与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代表作。
《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
葛凯[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中国人要用中国货!”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国货运动中的醒目标语之一。这场运动通过灌输中国是有着自己“国货”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寻求把消费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在本书中,葛凯(Karl Gerth)认为,影响近代(modern)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消费主义(consumerism)先后在中国滋长。在20世纪早期,民族主义把每件商品贴上“中国的”或“外国的”标签,消费文化变成了民族性概念被清晰表达,被制度化及被实践的场所。本书以中文、日文和英语的档案,杂志、报纸和书籍为文献基础,第一次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历史纽带,重新解释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方面,并为洞悉所有近代国家中的类似联系提出了方法上的参考。
《中国古代建筑师》
张钦楠 著三联书店 2008年1月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之一。全书以农工商业、财产、钱币等18个讲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对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作了深入而系统概括的论述,历来是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专著。本书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今,相继有各种单行本和合订本出版,但书名各异,且都未能全貌刊行。今编纂《吕思勉文集》,收入本书,不仅恢复到作者所改定书名,而且将曾经删节文字予以恢复,以存其旧貌。
《南楼往事:301医院保健医生的回忆》
李炎唐口述 肖思科整理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
这是一部口述书稿。作者是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在解放军总医院,即301医院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他在书中回顾了在301医院工作期间,特别是1975年以来,给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黄克诚、王震、杨得志、洪学智、张爱萍、余秋里、秦基伟、康世恩等老革命家、军队高级将领和高级干部治病、做手术的情况。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漩涡里的重臣与帝国》
雷颐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
本书对晚清名臣李鸿章从发迹到去世的重要奏折与信函进行了独到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由幕僚到封疆大吏到晚清重臣的发迹轨迹,也可以看出晚清帝国逐步崩溃的全过程。李鸿章的官场心机、政治手段,尤其是其向“中央”打报告功夫堪称一绝。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印度人的历史文化与身份论集》
阿马蒂亚·森[印度] 著刘建 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11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 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爱欲正见——印度文化中的艳欲主义》
石海军 著重庆出版社2008.1
本书探讨了印度密教的“爱欲”,阐述了古印度文化包括佛教“性”观念的演变过程。对佛教密宗起源有着重要意义的印度密教,作为与世俗生活联系紧密的宗教,对于性事的观念在今天看来依然惊世骇俗。密教认为,在我们有限的生活中隐藏着无限和永恒,人的最崇高的价值便在于爱,但爱若停留在精神层面, 就会在静止中逐渐枯竭,人们的身体渴望性爱,性爱体现的虽是欲望和激情,但它却是通向崇高和解脱的必有之路。印度密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反映了人类祖先的纯真时代。
《德意志问候——关于一个灾难性姿势的历史》
提尔曼·阿勒特[德] 著孟翰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
《货币制度的世界史——
解读“非对称性”》
黑田明伸[日] 著何平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
埃娃·多曼斯卡[波兰] 著彭刚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君主制的历史》
布林达·拉尔夫·刘易斯[英] 著
荣予、方力维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2
战国时代的名花
■吕茂美耶(日)
日本今年元旦的电影巨作是历史片《茶茶·天涯贵妃》,电影公司东映宣称斥资十亿日圆,并花费七千万日圆大举重修京都伏见桃山城,一亿日圆的服装费超出去年的元旦电影《大奥》。
我在去年十月到电影院看《三丁目的夕阳续篇》时,便注意到这部片子的海报。我不是宝冢歌剧团迷,所以对饰演主角茶茶的演员和央耀华这名字很陌生,但是那张海报却引起我的兴趣,确实拍得很有个性,何况“茶茶”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女人。我仔细看着海报,暗忖:这回东映的导演和剧本家到底会如何诠释茶茶呢?
茶茶是日本战国时代第一美女市姬的长女,而市姬是战国英雄织田信长的妹妹。市姬在十八岁那年嫁给北近江(滋贺县)大名浅井长政,生下二男三女。八年后,哥哥织田信长歼灭了浅井长政,市姬带着三个女儿在织田家庇护下过了九年。这三个女儿正是长女茶茶、次女阿初、三女阿江(小督)。
织田信长过世后,后起之秀是丰臣秀吉。绰号「猴子」的丰臣秀吉与织田家重臣柴田胜家展开一场权力斗争。市姬便是在这时期带着三个女儿改嫁给柴田胜家。不料在一年后,柴田败给丰臣,市姬陪同第二任丈夫与城池同归于尽。三个女儿成了秀吉的阶下囚。
待两个妹妹都出嫁后,茶茶成为不共戴天仇人秀吉的侧室,前后为秀吉生下两个儿子。长男鹤松体弱多病,不满三岁即病逝。次男秀赖六岁时,丰臣秀吉撒手尘寰。翌年,茶茶带着秀赖进入大阪城,登上大阪城女帝宝座。母子俩在大阪城内过了十六年井底之蛙的日子,最终历经“大阪冬之阵”以及翌年的“大阪夏之阵”,两人在城内纵火自尽。
德川家康树立幕府的江户时代,文人或史家均有意无意地扭曲茶茶的形象,将她塑造成傲慢、任性、见识浅短的淫妇,说丰臣家是毁在她手上,说两个儿子都不是秀吉的骨肉……。
由于有关战国时代的女人史料少之又少,倘若现代小说家或电影导演欲以战国女人为题材而别创新格,茶茶确实是个值得挖掘的宝库。我也是怀着这份期待跨进电影院的。没想到,这部电影不但成为和央耀华退出宝冢歌剧团后转型的绊脚石,还惹来一般影迷(尤其是历史片影迷)的冷嘲热讽。
首先,和央耀华还摆脱不了宝冢时代的当家小生舞台剧式发音法。她一开口,就令人感觉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宝冢歌剧团的《凡尔赛玫瑰》。其二,角色错配。寺岛忍演三女阿江,富田靖子演次女阿初,看到最后,会令人萌生疑问:到底谁是姐姐?谁是妹妹?渡部笃郎演的秀吉还可原谅(虽然过于英俊),然而中村狮童演德川家康、松方弘树演织田信长,根本是反效果。中村狮童比较适合演织田信长。其三,脚本太烂。前半段走马看花地潦草交代了茶茶的时代背景,后半段又来个肥皂剧式的催泪弹……其间缺乏女人(茶茶)应具有的柔韧、刚烈以及复杂情念的心理描写,怎能令人情不自禁鼻酸呢?而历史影迷最气愤的是完全不根据史实改编。和央耀华身穿甲胄披风骑着马匹到战场巡视的镜头,的确很帅,可她在剧中的角色不是圣女贞德啊,真是无话可说。
反正是东映,本来就没人会期待剧本家按照史实进行剧情,但既然想走继《大奥》之后的娱乐路线,倒不如爽快地脱离史实,来个破天荒的创新,或许便不会如此遭影迷唾弃。
不过,和央耀华的粉丝也不必太担忧,正因为电影遭恶评,反倒提高了她的知名度。我个人是觉得,导演若要以战国时代为背景替和央耀华量身打造,让她演身为名将却有实为女人之说的上杉谦信,肯定很有看头。
《卡廷惨案》
导演: 安杰依·瓦依达
主演:Maja Ostaszewska
Artur Zmijewski
Andrzej Chyra
《卡廷惨案》讲的是上世纪40年代初数千名波兰战俘被屠杀的事情。影片通过在二战初期四个波兰家庭所经历生离死别的故事,同时还展现了一大批波兰士兵(他们同时也是父亲、丈夫和兄弟)陷入在苏联军队的包围之中,逐渐沦为斯大林主义的牺牲品最终被残忍地枪杀。影片也反映了波兰当时处在战争期间和战后的复杂局势和地位。
《黄石的孩子》
导演:罗杰·波斯蒂斯伍德
演员:周润发
杨紫琼
拉达·米切尔
影片讲述上个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来自英国的记者乔治·霍格和60多名中国孤儿的故事。语言不通的乔治肩负起关怀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战争更加逼近的时候,为了避免这些孩子再次受到残害,乔治和杰克等人义无反顾带领这60多名中国孤儿沿着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另寻安身之所。本刊在2008年元月上旬刊中曾发表《60个中国孤儿的守护神》一文,还原历史。
这种变化虽然迅速而广泛,不过除了媒体上的大肆讨论,总体上是缓和进行的。相形之下,上个世纪发生在欧美的类似变迁,就显得更加复杂、艰难、轰轰烈烈。很难想象在1971年的法国,为支持对堕胎法进行改革,包括西蒙·波伏娃、玛格丽特·杜拉斯、弗朗索瓦丝·萨冈在内的343位知名法国女性,在《新观察家》杂志中声明她们都曾做过堕胎手术。更难想象为了挽救现代男人的男性气概,非裔美国人在1995年发起百万男人大游行,聚集在华盛顿特区起誓做优秀的父亲和丈夫。
躁动不安的二十世纪,性的问题在“生命在于运动”的欧美,上演了不少精彩的文戏与武戏。这本《二十世纪性史》就是加拿大历史学家安格斯·麦克拉伦对欧美整个二十世纪与性有关的思潮、事件和社会运动进行的一次梳理。和许多欧美中心主义的学者一样,麦克拉伦在编写这本“史”时,好像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亚非拉各国都早已解决或者无望解决性的问题一样,有意无意地不给标题加上一个地理限定。不过从他详尽的记述中,我们还是可以一睹那些困扰过欧美人,如今正在困扰或者将来可能困扰中国人的以性为中心的问题。
麦克拉伦的前提很简单:性不是一种生物学事实,而是一种社会学构造。这意味着诸如同性恋是先天还是后天一类的问题在他眼中并无答案,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两个意识形态阵营之间的较量。在他的假设中,每种文化特有的道德警世故事也是权势操控者用以监视、训诫和压制异己者的。而二十世纪的性史也不是一部“讲述新的人道标准如何取代旧的禁欲标准,新的科学事实如何取代古老的神话”的一部“进步史”。麦克拉伦尝试提供的,正是一部性的“政治史”。
作者敏锐地指出,西方文化中,仅仅经过几十年时间,强制禁欲的社会演变为要求高潮的社会。近年来,发端欧美的种种性高潮的神话在中国也获得了市场,不少男人都相信要让女人得到“满足”方能稳定婚姻关系,相信同时获得性高潮才是夫妻生活的最高境界。低俗杂志重复着欧美色情文化中的老套故事,越来越多的中国女人怀着欧美女人曾经怀有过的不正常期许,越来越多的中国男人则体验着欧美男人曾体验过的性挫败——不用看《欲望都市》就知道,Make Love实在是件出力难讨好的活计。
与此同时,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将男性视为压迫者、敌人,认为异性恋象征着女性的失败,女性寻求解放,不仅要摆脱男人,而且要摆脱性。如果不摆脱性,阴蒂高潮的发现至少也给女权主义指明了一条实践道路——女同性恋。至此,与历史悠久的男同性恋相比,女同性恋似乎在更大程度上是和二十世纪的性文化相伴而生。
当然,欧美文化舞台上热闹非凡,离不开批评家们在进行文化解读和批判时的敏锐嗅觉。开始受到中国新贵家庭女孩欢迎的进口玩具“芭比娃娃”,在欧美批评家眼中就暗示着一种“性感又性冷淡,节食又消费”的意识形态。不论观点是否中肯,消费进口商品时顺便消费一下相关的观点,或许可以让中国人在“走向世界”时知道自己走向的是什么。
不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性”与“不性”都各有各的幸与不幸。这一系列问题无论在欧美曾挑起过怎样的是非对错,引发过怎样的社会事件,对地球这一段的泱泱大国,都不乏镜鉴。时至二十一世纪,主流杂志依然从封面到广告处处暗示“性感”,关于性的感性认识,恐怕要审美疲劳了。来点史学的理性分析,不失为一种调剂。
《中国的思想与制度(费正清文集)》
沈中明[美] 著郭晓兵 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1
本书由费正清主编,由美国远东协会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会召集十几位汉学专家分别撰述而成。由于各位作者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使本书成为一部在当时富有创见且影响深远的著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家的权力运用和思想流派之间的联系。笫二部分探讨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中思想所扮演的角包,尤其是那些影响官僚阶级的思想,这些论文的覆盖面很广,诸如:研究诸子百家的思想渊源;界定关键术语;描述、评价一些思想观念的发展历程;讨论价值观念的沿革;记述学术取向的变迁;分析外来观点在中国的发展,等等。这是一部影响美国几代汉学家和公众对古中国的研究和阅读取向的专著,被誉为西方对中国文化与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代表作。
《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
葛凯[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中国人要用中国货!”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国货运动中的醒目标语之一。这场运动通过灌输中国是有着自己“国货”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寻求把消费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在本书中,葛凯(Karl Gerth)认为,影响近代(modern)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消费主义(consumerism)先后在中国滋长。在20世纪早期,民族主义把每件商品贴上“中国的”或“外国的”标签,消费文化变成了民族性概念被清晰表达,被制度化及被实践的场所。本书以中文、日文和英语的档案,杂志、报纸和书籍为文献基础,第一次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历史纽带,重新解释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方面,并为洞悉所有近代国家中的类似联系提出了方法上的参考。
《中国古代建筑师》
张钦楠 著三联书店 2008年1月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之一。全书以农工商业、财产、钱币等18个讲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对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作了深入而系统概括的论述,历来是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专著。本书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今,相继有各种单行本和合订本出版,但书名各异,且都未能全貌刊行。今编纂《吕思勉文集》,收入本书,不仅恢复到作者所改定书名,而且将曾经删节文字予以恢复,以存其旧貌。
《南楼往事:301医院保健医生的回忆》
李炎唐口述 肖思科整理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
这是一部口述书稿。作者是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在解放军总医院,即301医院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他在书中回顾了在301医院工作期间,特别是1975年以来,给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黄克诚、王震、杨得志、洪学智、张爱萍、余秋里、秦基伟、康世恩等老革命家、军队高级将领和高级干部治病、做手术的情况。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漩涡里的重臣与帝国》
雷颐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
本书对晚清名臣李鸿章从发迹到去世的重要奏折与信函进行了独到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由幕僚到封疆大吏到晚清重臣的发迹轨迹,也可以看出晚清帝国逐步崩溃的全过程。李鸿章的官场心机、政治手段,尤其是其向“中央”打报告功夫堪称一绝。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印度人的历史文化与身份论集》
阿马蒂亚·森[印度] 著刘建 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11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 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爱欲正见——印度文化中的艳欲主义》
石海军 著重庆出版社2008.1
本书探讨了印度密教的“爱欲”,阐述了古印度文化包括佛教“性”观念的演变过程。对佛教密宗起源有着重要意义的印度密教,作为与世俗生活联系紧密的宗教,对于性事的观念在今天看来依然惊世骇俗。密教认为,在我们有限的生活中隐藏着无限和永恒,人的最崇高的价值便在于爱,但爱若停留在精神层面, 就会在静止中逐渐枯竭,人们的身体渴望性爱,性爱体现的虽是欲望和激情,但它却是通向崇高和解脱的必有之路。印度密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反映了人类祖先的纯真时代。
《德意志问候——关于一个灾难性姿势的历史》
提尔曼·阿勒特[德] 著孟翰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
《货币制度的世界史——
解读“非对称性”》
黑田明伸[日] 著何平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
埃娃·多曼斯卡[波兰] 著彭刚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君主制的历史》
布林达·拉尔夫·刘易斯[英] 著
荣予、方力维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2
战国时代的名花
■吕茂美耶(日)
日本今年元旦的电影巨作是历史片《茶茶·天涯贵妃》,电影公司东映宣称斥资十亿日圆,并花费七千万日圆大举重修京都伏见桃山城,一亿日圆的服装费超出去年的元旦电影《大奥》。
我在去年十月到电影院看《三丁目的夕阳续篇》时,便注意到这部片子的海报。我不是宝冢歌剧团迷,所以对饰演主角茶茶的演员和央耀华这名字很陌生,但是那张海报却引起我的兴趣,确实拍得很有个性,何况“茶茶”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女人。我仔细看着海报,暗忖:这回东映的导演和剧本家到底会如何诠释茶茶呢?
茶茶是日本战国时代第一美女市姬的长女,而市姬是战国英雄织田信长的妹妹。市姬在十八岁那年嫁给北近江(滋贺县)大名浅井长政,生下二男三女。八年后,哥哥织田信长歼灭了浅井长政,市姬带着三个女儿在织田家庇护下过了九年。这三个女儿正是长女茶茶、次女阿初、三女阿江(小督)。
织田信长过世后,后起之秀是丰臣秀吉。绰号「猴子」的丰臣秀吉与织田家重臣柴田胜家展开一场权力斗争。市姬便是在这时期带着三个女儿改嫁给柴田胜家。不料在一年后,柴田败给丰臣,市姬陪同第二任丈夫与城池同归于尽。三个女儿成了秀吉的阶下囚。
待两个妹妹都出嫁后,茶茶成为不共戴天仇人秀吉的侧室,前后为秀吉生下两个儿子。长男鹤松体弱多病,不满三岁即病逝。次男秀赖六岁时,丰臣秀吉撒手尘寰。翌年,茶茶带着秀赖进入大阪城,登上大阪城女帝宝座。母子俩在大阪城内过了十六年井底之蛙的日子,最终历经“大阪冬之阵”以及翌年的“大阪夏之阵”,两人在城内纵火自尽。
德川家康树立幕府的江户时代,文人或史家均有意无意地扭曲茶茶的形象,将她塑造成傲慢、任性、见识浅短的淫妇,说丰臣家是毁在她手上,说两个儿子都不是秀吉的骨肉……。
由于有关战国时代的女人史料少之又少,倘若现代小说家或电影导演欲以战国女人为题材而别创新格,茶茶确实是个值得挖掘的宝库。我也是怀着这份期待跨进电影院的。没想到,这部电影不但成为和央耀华退出宝冢歌剧团后转型的绊脚石,还惹来一般影迷(尤其是历史片影迷)的冷嘲热讽。
首先,和央耀华还摆脱不了宝冢时代的当家小生舞台剧式发音法。她一开口,就令人感觉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宝冢歌剧团的《凡尔赛玫瑰》。其二,角色错配。寺岛忍演三女阿江,富田靖子演次女阿初,看到最后,会令人萌生疑问:到底谁是姐姐?谁是妹妹?渡部笃郎演的秀吉还可原谅(虽然过于英俊),然而中村狮童演德川家康、松方弘树演织田信长,根本是反效果。中村狮童比较适合演织田信长。其三,脚本太烂。前半段走马看花地潦草交代了茶茶的时代背景,后半段又来个肥皂剧式的催泪弹……其间缺乏女人(茶茶)应具有的柔韧、刚烈以及复杂情念的心理描写,怎能令人情不自禁鼻酸呢?而历史影迷最气愤的是完全不根据史实改编。和央耀华身穿甲胄披风骑着马匹到战场巡视的镜头,的确很帅,可她在剧中的角色不是圣女贞德啊,真是无话可说。
反正是东映,本来就没人会期待剧本家按照史实进行剧情,但既然想走继《大奥》之后的娱乐路线,倒不如爽快地脱离史实,来个破天荒的创新,或许便不会如此遭影迷唾弃。
不过,和央耀华的粉丝也不必太担忧,正因为电影遭恶评,反倒提高了她的知名度。我个人是觉得,导演若要以战国时代为背景替和央耀华量身打造,让她演身为名将却有实为女人之说的上杉谦信,肯定很有看头。
《卡廷惨案》
导演: 安杰依·瓦依达
主演:Maja Ostaszewska
Artur Zmijewski
Andrzej Chyra
《卡廷惨案》讲的是上世纪40年代初数千名波兰战俘被屠杀的事情。影片通过在二战初期四个波兰家庭所经历生离死别的故事,同时还展现了一大批波兰士兵(他们同时也是父亲、丈夫和兄弟)陷入在苏联军队的包围之中,逐渐沦为斯大林主义的牺牲品最终被残忍地枪杀。影片也反映了波兰当时处在战争期间和战后的复杂局势和地位。
《黄石的孩子》
导演:罗杰·波斯蒂斯伍德
演员:周润发
杨紫琼
拉达·米切尔
影片讲述上个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来自英国的记者乔治·霍格和60多名中国孤儿的故事。语言不通的乔治肩负起关怀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战争更加逼近的时候,为了避免这些孩子再次受到残害,乔治和杰克等人义无反顾带领这60多名中国孤儿沿着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另寻安身之所。本刊在2008年元月上旬刊中曾发表《60个中国孤儿的守护神》一文,还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