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它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特殊性较为明显。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的摸索,我认为,借助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开展音乐教学,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指导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的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简要地论述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氛围,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对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而且与教材的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沉浸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之中,强化感知能力,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产生探究的动机,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理解作品,掌握乐理与音乐技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指导学生欣赏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一课《长江之歌》时,课一开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教材内容完全适应的情境。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长江”的录像,让学生观看那从天而来的滚滚长江水,以长江浩荡的气势来感染学生。为了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还利用电脑软件,为学生播放有关于歌曲《长江之歌》词曲作者和歌曲创作背景的资料。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用心灵去感悟,完全沉浸于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氛围之中,“课伊始,趣已生”,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听赏音乐作品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师要努力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与表现,提高学生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展他们的审美想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导入新课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便开始了对《长江之歌》的欣赏与演唱。这时,我运用的当然还是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指导学生进行分段欣赏时,我一边播放歌曲录音,一边通过电脑软件将有关于歌曲的主题、旋律、节奏等,通过画面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眼前。我要求学生一边观看图像,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努力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以获得对《长江之歌》的真切的情感体验,完成欣赏、演唱《长江之歌》的学习任务。通过电脑软件播放的第一个画面是介绍歌曲A段的,我就结合画面,为学生简要讲述A段的发展过程。然后提出问题:A段是由几个小乐句构成的?乐句的旋律之间有什么关系?由于有画面的引导,学生思考,表述自己的看法也就不再显得困难。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一般都能对A段做这样的欣赏:A段是对长江风采的描绘,它由两个平行结构的弱起乐句构成,使波涛起伏的曲调富有动感;旋律中,大跳与小跳结合进行,形象地展示了长江从雪山出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宏伟气势。在学生练习演唱A段的时候,老师又将画面重新播放了一次,学生通过听唱——看画面,演唱——再看画面,完全置身于多媒体创设的氛围中,并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欣赏与演唱,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模仿对象,拓展音乐主题,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喜欢模仿,善于模仿是小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当学生通过吟唱,熟悉了《长江之歌》的旋律之后,我又给学生播放歌曲的演唱VCD,画面呈现的歌唱演员声情并茂地演唱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这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以自己对《长江之歌》初步的审美感知为基础,或者随着片中演员的演唱,模仿着练习哼唱,或者跟着乐曲的节奏打拍子,哼旋律。这样,学生很快地就能学会演唱这首歌曲,而且演唱的感情也特别的充沛、饱满。在这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模仿对象,充分显示了它特具的演示、引导功能,这种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很难具备的。当学生对《长江之歌》的欣赏与演唱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又意犹未尽,尝试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长江之歌》表現的主题进行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长江之歌》表现的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我借用VCD,为学生播放了《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赞美和歌颂祖国的歌曲,并让学生随着画面,跟着演唱。随着一首首歌曲的播放,同学们情绪激越,演唱的兴趣越来越高涨,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情感。进一步加深了对《长江之歌》主题的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日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氛围,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模仿对象,拓展具体的音乐作品对主题的表现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作者简介:
李光华,广东省汕头市明珠路小学。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氛围,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对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而且与教材的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沉浸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之中,强化感知能力,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产生探究的动机,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理解作品,掌握乐理与音乐技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指导学生欣赏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一课《长江之歌》时,课一开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教材内容完全适应的情境。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长江”的录像,让学生观看那从天而来的滚滚长江水,以长江浩荡的气势来感染学生。为了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还利用电脑软件,为学生播放有关于歌曲《长江之歌》词曲作者和歌曲创作背景的资料。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用心灵去感悟,完全沉浸于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氛围之中,“课伊始,趣已生”,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听赏音乐作品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师要努力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与表现,提高学生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展他们的审美想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导入新课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便开始了对《长江之歌》的欣赏与演唱。这时,我运用的当然还是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指导学生进行分段欣赏时,我一边播放歌曲录音,一边通过电脑软件将有关于歌曲的主题、旋律、节奏等,通过画面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眼前。我要求学生一边观看图像,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努力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以获得对《长江之歌》的真切的情感体验,完成欣赏、演唱《长江之歌》的学习任务。通过电脑软件播放的第一个画面是介绍歌曲A段的,我就结合画面,为学生简要讲述A段的发展过程。然后提出问题:A段是由几个小乐句构成的?乐句的旋律之间有什么关系?由于有画面的引导,学生思考,表述自己的看法也就不再显得困难。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一般都能对A段做这样的欣赏:A段是对长江风采的描绘,它由两个平行结构的弱起乐句构成,使波涛起伏的曲调富有动感;旋律中,大跳与小跳结合进行,形象地展示了长江从雪山出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宏伟气势。在学生练习演唱A段的时候,老师又将画面重新播放了一次,学生通过听唱——看画面,演唱——再看画面,完全置身于多媒体创设的氛围中,并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欣赏与演唱,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模仿对象,拓展音乐主题,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喜欢模仿,善于模仿是小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当学生通过吟唱,熟悉了《长江之歌》的旋律之后,我又给学生播放歌曲的演唱VCD,画面呈现的歌唱演员声情并茂地演唱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这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以自己对《长江之歌》初步的审美感知为基础,或者随着片中演员的演唱,模仿着练习哼唱,或者跟着乐曲的节奏打拍子,哼旋律。这样,学生很快地就能学会演唱这首歌曲,而且演唱的感情也特别的充沛、饱满。在这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模仿对象,充分显示了它特具的演示、引导功能,这种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很难具备的。当学生对《长江之歌》的欣赏与演唱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又意犹未尽,尝试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长江之歌》表現的主题进行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长江之歌》表现的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我借用VCD,为学生播放了《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赞美和歌颂祖国的歌曲,并让学生随着画面,跟着演唱。随着一首首歌曲的播放,同学们情绪激越,演唱的兴趣越来越高涨,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情感。进一步加深了对《长江之歌》主题的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日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氛围,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模仿对象,拓展具体的音乐作品对主题的表现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作者简介:
李光华,广东省汕头市明珠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