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与搅拌》教学片段与评析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溶解与搅拌》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学生在第1课中认识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第2课和第3课将分别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搅拌和加热。本课从学生生活情境出发,通过日常生活中冲糖水时会习惯性地搅拌来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准确,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在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的物质在水中溶解得快,有的物质溶解得慢。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冲糖水搅拌的情境出发,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探究搅拌是否会影响同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本课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猜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公平”的实验计划,即进行简单的控制变量实验。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2.知道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保证实验公平、准确。
  3.能够根据自己的假设,制订出简单的实验计划。
  4.知道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片段一:作出猜想
  师:现在是初冬季节,天气比较干燥,老师想喝一杯糖水。我这儿有一杯温水,一包糖和一个勺子。谁愿意帮老师准备一杯糖水呢?
  (一名学生上台冲制糖水,之后教师品尝,认为有点淡。学生继续放糖搅拌,教师再尝。)
  师:这个口味很好,很暖心的糖水,谢谢你。谁来说一说,刚才这位同学放糖之后做了什么?
  生:用勺子搅拌了。
  师:她为什么要搅拌呢?搅拌与溶解有什么关系呢?大家来猜一猜。
  生:搅拌能加快糖的溶解。
  生:能溶解更多的糖。
  生:让糖溶解得更均匀。
  生:搅拌能让大的糖颗粒变小。
  师:同学们平时见到过类似的做法吗?
  生:妈妈给我冲糖水的时候搅拌过。
  生:我生病冲板蓝根的时候,搅拌使板蓝根的颗粒变小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猜想,都来源于生活经验。这一点特别好,猜想应该以我们的经历、经验或所学知识为依据,只有这样的猜想才是有价值的。猜想和假设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今天我们先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提出的一个猜想,就是搅拌可能会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对于其他猜想,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习到的方法到课下探究。
  评析: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假设是有效进行实验的前提,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提出科学合理的假设。
  片段二:制订计划
  师:要想实验顺利而且高效,就要制订一个合适的实验计划。首先要确定探究的问题,今天的探究问题是搅拌是否能加快糖的溶解。
  搅拌能加快糖的溶解,这是我们提出的猜想。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有两个烧杯、一些常温水、搅拌棒,还有少量的糖。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怎么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小组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放入糖,再放入一样多的水,一个杯子搅拌,一个不搅拌。
  生:先在两个烧杯中放入200毫升的水,再放入一样多的糖,一个杯子搅拌,一个不搅拌。
  师:他们两人提出的方案看上去差不多,一个准备先放水再放糖,一个准备先放糖再放水。同学们觉得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
  生:先放水再放糖更合理。
  师: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先放糖再放水的话,倒入水的时候就相当于搅拌了一下。
  师:你说得真有道理。为了让实验方案更严谨,一些细小的环节也需要特别注意。另外,为了让实验更公平,对水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生:水要一样多。
  师:烧杯中的水说放100毫升都放100毫升,说放200毫升都放200毫升。今天建议大家都用200毫升的水。
  生:水的温度也要一样。
  师:对!实验的第一步可以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200毫升的常温水。对糖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生:糖也要一样多。
  生:同时放入。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放入时间一样吗?
  生:一只手拿一个,同时放入。
  生:两个同学分别拿一个装糖的袋子,放到杯子的上方,听口令,数到3就同时松手。
  师: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法。水量、水温、糖的数量、放入時间都是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为了让实验公平,这些条件都要相同。有没有不相同的条件?
  生:一个搅拌,另一个不搅拌。
  师:这个不同条件也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只改变要研究的条件,我们就能对比出搅拌是不是能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了,像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今天的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有几个?不同条件有几个?
  生:4个相同条件,1个不同条件。
  师:现在同学们对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都清楚了。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在实验单上完成实验计划。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实验计划。)
  评析:本环节的重点是制订合理的实验计划。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行制订计划,在学生交流之后,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使实验更加公平合理,然后引导他们对实验计划进行修改、完善。
  片段三:得出结论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实验结果吗?
  生:我们组的实验物质是白糖,搅拌能加快白糖的溶解。
  师:搅拌能加快白糖在水中的溶解。
  生:我们组的实验物质是食盐,实验结果表明,搅拌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生:我们组的实验物质是味精,搅拌后很快都溶解了,不搅拌的溶解得要慢一点,说明搅拌能加快味精在水中的溶解。
  师:大家都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如果我们把每个小组的结论概括起来,应该怎么说?
  生:搅拌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小组的实验结论。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概括出“搅拌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结论,并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为学生后续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总
其他文献
《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原文为: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在敌众我寡、缺乏兵备的情况下,而故意示人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在科学课堂上,“空城计”不是为了迷惑学生,而是让学生暂时离开实验器材,脱离材料的诱惑,减少动手的干扰,让思维聚焦到问题上来,聚焦到概念发展的箭头指向上来。  一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实验的过程
科学论证是利用证据建立科学的理由以支持科学观点。从形式上看,科学论证大体包括个体论证和个体间的论证两类,前者是指个体通过科学推理,利用证据建立自己的科学主张,后者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辩论、争论等形式,对相互对立的主张进行辩驳,从而巩固个人主张。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科学论证是当前课程改革提出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思维与创新”所包含的要素,学生在每个探究环节都要有着眼整体的科学论证过程。在引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常常不够深刻,且具有片面性,不够客观,缺乏耐心和持续性,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  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准备材料  学生的课堂观察活动与教师准备的材料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让他们更好地开展观察学习活动。  在准备三年级上册《蚂蚁》一课的材料时,为更方便观察蚂蚁,教师可制作能长时间观察蚂蚁的容器——将矿泉水瓶的
《航海家的发现》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由猜想到实地勘察,再到运用现代技术准确测绘,才使得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貌有了越来越准确的认识。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本课设计了5个活动: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古人认识地球的历程;历史上人们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程:麦哲伦环球航海、做个航海家自由活动;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有哪些;拓展活
“上屋抽梯”属于《三十六计·并战计》中的一计,原文为:“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意思是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在科学课堂上,没有必要让学生的身体“陷之死地”,却有必要让学生的思维“陷之死地”。因为极尽困惑之后,提问对于学生思考的冲击力才最大。本文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阐述如何通过教师的“诱”
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老师在新教材培训会上建议,科学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学生:一是学习进阶的思想;二是幼小衔接的措施;三是如何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下面以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基于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他们的科学学习习惯。  分解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
两年里第三次走进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中心小学),笔者的心中依然会荡起层层涟漪。  和刘建平校长聊起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谈者和听者都兴致盎然,感觉十分投缘。刘校长说: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中心小学基于塑造精神生命、开琢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进而培育“完整的人”这一哲学思考,每一个五年都确立了一个工作抓手:学校课程再造、教师生态发展、教学方式变革。从课程
“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里“攻战计”中的一计,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的计谋。该计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先故意给对手好处,使其在思想上松懈,进而以预先设计好的策略将其擒获。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对教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何指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是一个难题,需要教师掌握很好的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技巧。本文以此计策来谈谈科学探究指导的放手策略。  案例一:完全不放开的课堂  这堂课研究的
癌症是一个全球性的流行病,影响所有年龄层次的人,但是患上癌症不等于被判了死刑。很多人被查出癌症后过度恐慌,精神溃败程度甚至大于身体遭受的创伤,不能够配合医生的治疗。日前世界抗癌联盟在全世界42个国家所做的社会民众对“得了癌症等于死亡”的观点的认知调查显示,中国有43%的人认为该观点正确,而在西方国家,平均只有13%的人认为此观点正确。在中国存在着例如忌讳讨论癌症,认为癌症等同绝症、得不到有效治疗,
《观察一种动物》是《动物》单元中的一课,是在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集中对某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我们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对身边常见的蜗牛进行观察。在对蜗牛的观察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指向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从肉眼到使用工具、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有效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习惯和方法,并在指导观察中适时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