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一段悠闲的慢时光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go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大雪,闽南的小镇还沐浴在温暖和煦的冬日里,搭乘一段周末的慢时光,徜徉在一片游客罕至的古街老巷。
  这是宽约一米的窄巷,灰色的老墙斑驳着岁月的痕迹。悠长的小巷清幽冷寂,即使雨天,也不会有一抹油纸扇的亮光从眼前飘过。
  冬日的阳光,慵懒爬越东侧的屋顶,散乱地浮照在高处的半堵灰墙上,使这暗淡清冷的小巷仿佛有了一点光亮和温度。平房的屋顶略微探侧出半尺左右的屋檐,仿佛倾尽半世纪的努力庇护着支撑它的那堵灰墙免遭日炙雨淋,为了延长屋檐的寿命,避免它被长期的风力掀翻卸落,聪明勤劳的泥水匠在瓦底黏贴了厚厚的灰疙瘩,让它与墙顶紧密合一,永不剥离。
  偌长的小巷,很难见到门户,让人恍然置身于一条穿越不到尽头的时间隧道,去迓遇自己的前世今生。一方小窗,因年代久远,终抵不过风吹日晒雨淋虫腐,慢慢侵蚀腐化散落,完成自己今生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招摇于小巷中央的那几扇浓妆艳抹的现代化窗门。
  有一扇窄门,门框苍苔斑驳,门板腐化得千疮百孔,门面窄得连普通的沙发也搬不进去。就是这扇门,不知有多少先辈曾在这里进出,为了留住记忆,它被房主保护起来,门楣上方焊了牢固的铁架,架上镶着透明的无色玻璃,就像给门楣装上鸭舌帽,看不到帽子,只有鸭舌静静地守护着舌下那扇古老的木板门。
  小巷中央,小街横陈,把小巷一分为二。小街宽约三米,两侧是二层楼房。一律是店门,几乎是紧闭。店门两侧的书法,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并且风格多样。丹诏书画之乡,自古闻名,名家高手遍布京城,近来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书画在全国享有盛誉。
  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镶嵌着“清流衍派”“芳泽世家”之类的匾额,无一落空。遥想此地,自古以来一定名家荟萃,书声琅琅,书香盈集。店门前还保存着几个低矮的小花台,矮化的香樟树依然枝繁叶茂,百香果和淮山藤叶交织,探身爬上附近的墙壁。
  这是一条远去的商业古街,它曾经是古城的中心,奔腾的动脉,熙攘的人流,鼎沸的人声,这里物品多如繁星,应有尽有。在这商贾云集的天街,赶集的人们像赴一场盛会,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那是商家的舞台,购物者的超市,富家子女的T台,他们一次次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共同唱响年代的繁华。如今,这幕胜景已被时代大手乾坤大挪移到其他片区。
  干净,安静,使人敛声屏气,不敢大声喧哗,仿佛怕惊扰了它的安宁。有个女人送另一女人出门,一个在台阶之上,一个在台阶之下,两人相隔不到半米,一个低头细语,一个抬头应承。虽不知她们谈些什么,但两人的关系和谐如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漫画,轻松,宁静,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的依依惜别,没有登马绝尘而去的紧张匆忙。
  一家豆腐作坊,仿佛儿时的“豆腐社”,门外木架上陈列着几簸箕黑豆腐,看质地就知道是健康环保的绿色食品,屋内有人在白炽灯下忙碌着。再过几家是发粿作坊,一个年轻男子半蹲在地上,从木桶里往加了白布巾的小蒸笼舀米浆。
  一路慢行,挨家挨户地咀嚼着楹联,揣测着房主的家境与职业,有美术培训班,古琴培训班,朗诵培训班……安静的古街,悠远,漫长,有的门户紧闭,有的大门洞开,疾驰的摩托车暂时打破宁静,又瞬间恢复沉寂。这里的老居民正在纵情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宁静悠远的慢时光:每天睡到自然醒,在小院里喝早茶,在古街打太极拳,甚至连手机都可以不要,随心所欲地过着慢节奏的复古生活。
  小街尽头,宽敞的大街陈列眼前,这街道足有十几米宽,街道中间有条单实线,两边是三层的骑楼老屋,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店面重新改建或装修时在墙壁立面贴了瓷砖,破坏了骑楼古街的整体风貌。为了留住时代印记,西侧的骑楼已经整列地进行修旧如旧。
  东侧的骑楼照常营业,大多是附近居民需要的生活用品,也有各种小吃,都是世代传承,他们留住传统工艺,把小吃的美味锁在一个个看得见的食物中。这里的生意不是特别红火,但在方便居民们购物的同时,也足以维持自己的生计,他们世代沿袭祖传的小商业或手工艺,沿袭着祖宗的生活方式。
  敢于从这里走出去的后生,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城市带去新鮮的血液,也在拼搏中创造自己的价值;留在家乡的人们,同样以勤劳点亮这张纵横交错的叶脉,为这张叶脉源源不断地输送自己的能量,他们是旧城改造的片砖片瓦,当旧城改造彻底竣工,这里将迎来下一轮的繁华,他们是这座古城浴血重生的见证者与开城元老。
  繁忙的工作之余,紧张的压力之下,有一张纵横交织、充满弹性的蛛网,让人们松开神经,收起脚步,缓缓地荡悠在一条条悠远的古街巷,让心灵舒展,让能量回升,这样的慢生活,恰如其分地镶嵌在都市的角落,无疑是最为暖心的搭配,这无异于吃腻了肥腻腥膻之后,再来一碗甜点,那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其他文献
民间有这么一道猜日用品的谜语:“颈长嘴小肚子大,水深火热受煎熬。咸酸苦咸全尝到,病魔见了拔腿跑。”这道妙趣横生谜语的谜底,便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熟悉的药锅。每个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头热肚疼的,对中医药特别有感情的家庭几乎都置备有陶瓷药锅。  提起药锅的历史,离不开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再者就是与古今的服中药习惯有关。在中草药发明之初,先人们服用中草药是放在口中咬嚼吞咽的,这种服药方法不仅不科学,而且口感不
期刊
时序进入三月,南高的枳实花就开了,十里春风,花香浮動,那树上宛若苍穹撒下的鹅毛雪般的花瓣,密密匝匝,重重叠叠,堆银砌玉,宛若一幅“雪海嵌蓝天”的自然风景画,给人浓浓的诗意。  向往中的南高,在青翠山谷中,可爱的小鸟和清澈的山涧不停地鸣叫,细雨迷雾,那份神秘,伴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走进我的心田。  清晨,阳光闪闪烁烁,满目的五彩缤纷,我沿着山间蜿蜒的小路,去探访这个神往已久的革命老区村。来到村口,远
期刊
对龙海人来讲一般把白水镇说成“白水营”。境内的玳瑁山虽然海拔不及千米,但由于位置特殊,下半县的沿海乡镇民众一抬头便可望见高耸的玳瑁山。更有人把玳瑁山与梁山、皂山、太武山并为闽南沿海的“四大名山”。  白水营的来历有说是古代屯兵的兵营驻军的说法,有如镇海卫的文字提法。但遍查史料,却没能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为此找出片字的注脚。另有一波爱好探寻文史民间人士,却对本地方言中“营”字与“赢”通音的现象,进
期刊
螃蟹乃食中珍味,素有“一盘蟹,顶桌菜”的民谚。云霄东厦镇红树林锯缘青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的食品,兼有滋补强身之功效。特别是雌蟹,被我们南方人视作“膏蟹”,有“海上人参”的美称。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上苍对东厦镇百姓的慷慨馈赠。云霄县地处东南沿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常春,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境内水系发达,淡水充沛,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东厦的红树林中,生活着各种单孢藻类
期刊
说起“宝丰”,大家下意识就会把它与“盐鸡”联系了起来。  这几年“宝丰盐鸡”叫得响,那微微泛黄的外皮沁着油珠,袅袅升起的热气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在眼前极具诱惑力地晃动,隐约可以听见撕拉的声音,细皮与嫩肉轻轻地分离,然后再轻轻地咀嚼,轻轻地挑逗着你的味蕾……  走进宝丰,并非只为那让人垂涎三尺的盐鸡,而是那一座座独具特色的红砖青瓦、青砖红瓦的院落。  一  宝丰塔尾,一马平川,地势开阔,潺潺的花山溪水
期刊
花木兰的忠孝节义,巾帼英雄史自古被颂至今,一样是红颜武装,我忍不住要赞颂解放初期我国海防前哨里一群藉藉无名的女民兵,她们的年龄在16至22岁之间不等,在这花样年华里,她们没有故作弱柳扶风,而是肩负双重责任,在不误大队生产工作的情况下练就一身好本领,随时准备参与国共对立的战斗。地上滚,泥里爬,扛枪打炮,没有一样能难得倒她们。事过多年,如今我所知晓的只是过程中的凤毛麟角,即便如此,我仍然竖起大拇指:“
期刊
终于来到月港,关于马来西亚东海岸登嘉楼和福建漳州的渊源,是否就真相大白?  “下南洋”三个字,写起来轻松,读起来简单,但真正的下南洋故事,并非想象那样“上一条船,过一个海”,抵达据说“遍地黄金”的南洋地,轻而易举弯个腰,爱捡多少由得你。一回出席华文文学和华人文化研究会议,有作家学者说“到金山应该要比下南洋辛苦吧。”口气非常肯定。  当年祖辈们千般不舍万般无奈,迫于生计,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到一个完全陌
期刊
1936年1月,郁达夫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来到福州。2月即被正式委任为福建省政府参政。6月被任命为福建省政府公报室主任。1938年12月18日,应新加坡《星洲日报》社的电邀,离开福建,前往新加坡。郁达夫在闽南期间,常于工作之余,与友人相约游览榕城名胜古迹,考察福州地域文化,写下了许多诗文。  1936年1月,郁达夫先生由杭州坐车到上海,又坐轮船到福州。先生在《闽游滴沥之一》中说,他这次来福
期刊
桃花是大众情人,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心底、在梦里,在诗词中,桃花处处是。从遥远的先秦时代走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历经千年,相约于春天里,恰如唐代诗人元稹在《桃花》中写道:“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桃花的千年之约就在春光里邂逅,沉淀在心湖里,化作纷飞的愁绪。  短短几年间,缤纷的桃花恍若一夜间躲避了人们的视线。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曾经是荔枝的故乡,桃树随处
期刊
主父偃乃山东临淄人,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重臣,很有谋略识见和工作魄力,曾推出历史上有名的 “推恩令”,为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稳固汉朝统治立下汗马功劳。最终,他却成为被汉武帝拿下的一只“大老虎”,其人生轨迹和官场价值确实发人深思。  少年迥困,立志发奋图强。同很多官员一样,主父偃有一个悲摧且奋斗的童年。《史记》记载:偃好学有奇才,幼年不得志。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