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大雪,闽南的小镇还沐浴在温暖和煦的冬日里,搭乘一段周末的慢时光,徜徉在一片游客罕至的古街老巷。
这是宽约一米的窄巷,灰色的老墙斑驳着岁月的痕迹。悠长的小巷清幽冷寂,即使雨天,也不会有一抹油纸扇的亮光从眼前飘过。
冬日的阳光,慵懒爬越东侧的屋顶,散乱地浮照在高处的半堵灰墙上,使这暗淡清冷的小巷仿佛有了一点光亮和温度。平房的屋顶略微探侧出半尺左右的屋檐,仿佛倾尽半世纪的努力庇护着支撑它的那堵灰墙免遭日炙雨淋,为了延长屋檐的寿命,避免它被长期的风力掀翻卸落,聪明勤劳的泥水匠在瓦底黏贴了厚厚的灰疙瘩,让它与墙顶紧密合一,永不剥离。
偌长的小巷,很难见到门户,让人恍然置身于一条穿越不到尽头的时间隧道,去迓遇自己的前世今生。一方小窗,因年代久远,终抵不过风吹日晒雨淋虫腐,慢慢侵蚀腐化散落,完成自己今生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招摇于小巷中央的那几扇浓妆艳抹的现代化窗门。
有一扇窄门,门框苍苔斑驳,门板腐化得千疮百孔,门面窄得连普通的沙发也搬不进去。就是这扇门,不知有多少先辈曾在这里进出,为了留住记忆,它被房主保护起来,门楣上方焊了牢固的铁架,架上镶着透明的无色玻璃,就像给门楣装上鸭舌帽,看不到帽子,只有鸭舌静静地守护着舌下那扇古老的木板门。
小巷中央,小街横陈,把小巷一分为二。小街宽约三米,两侧是二层楼房。一律是店门,几乎是紧闭。店门两侧的书法,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并且风格多样。丹诏书画之乡,自古闻名,名家高手遍布京城,近来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书画在全国享有盛誉。
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镶嵌着“清流衍派”“芳泽世家”之类的匾额,无一落空。遥想此地,自古以来一定名家荟萃,书声琅琅,书香盈集。店门前还保存着几个低矮的小花台,矮化的香樟树依然枝繁叶茂,百香果和淮山藤叶交织,探身爬上附近的墙壁。
这是一条远去的商业古街,它曾经是古城的中心,奔腾的动脉,熙攘的人流,鼎沸的人声,这里物品多如繁星,应有尽有。在这商贾云集的天街,赶集的人们像赴一场盛会,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那是商家的舞台,购物者的超市,富家子女的T台,他们一次次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共同唱响年代的繁华。如今,这幕胜景已被时代大手乾坤大挪移到其他片区。
干净,安静,使人敛声屏气,不敢大声喧哗,仿佛怕惊扰了它的安宁。有个女人送另一女人出门,一个在台阶之上,一个在台阶之下,两人相隔不到半米,一个低头细语,一个抬头应承。虽不知她们谈些什么,但两人的关系和谐如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漫画,轻松,宁静,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的依依惜别,没有登马绝尘而去的紧张匆忙。
一家豆腐作坊,仿佛儿时的“豆腐社”,门外木架上陈列着几簸箕黑豆腐,看质地就知道是健康环保的绿色食品,屋内有人在白炽灯下忙碌着。再过几家是发粿作坊,一个年轻男子半蹲在地上,从木桶里往加了白布巾的小蒸笼舀米浆。
一路慢行,挨家挨户地咀嚼着楹联,揣测着房主的家境与职业,有美术培训班,古琴培训班,朗诵培训班……安静的古街,悠远,漫长,有的门户紧闭,有的大门洞开,疾驰的摩托车暂时打破宁静,又瞬间恢复沉寂。这里的老居民正在纵情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宁静悠远的慢时光:每天睡到自然醒,在小院里喝早茶,在古街打太极拳,甚至连手机都可以不要,随心所欲地过着慢节奏的复古生活。
小街尽头,宽敞的大街陈列眼前,这街道足有十几米宽,街道中间有条单实线,两边是三层的骑楼老屋,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店面重新改建或装修时在墙壁立面贴了瓷砖,破坏了骑楼古街的整体风貌。为了留住时代印记,西侧的骑楼已经整列地进行修旧如旧。
东侧的骑楼照常营业,大多是附近居民需要的生活用品,也有各种小吃,都是世代传承,他们留住传统工艺,把小吃的美味锁在一个个看得见的食物中。这里的生意不是特别红火,但在方便居民们购物的同时,也足以维持自己的生计,他们世代沿袭祖传的小商业或手工艺,沿袭着祖宗的生活方式。
敢于从这里走出去的后生,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城市带去新鮮的血液,也在拼搏中创造自己的价值;留在家乡的人们,同样以勤劳点亮这张纵横交错的叶脉,为这张叶脉源源不断地输送自己的能量,他们是旧城改造的片砖片瓦,当旧城改造彻底竣工,这里将迎来下一轮的繁华,他们是这座古城浴血重生的见证者与开城元老。
繁忙的工作之余,紧张的压力之下,有一张纵横交织、充满弹性的蛛网,让人们松开神经,收起脚步,缓缓地荡悠在一条条悠远的古街巷,让心灵舒展,让能量回升,这样的慢生活,恰如其分地镶嵌在都市的角落,无疑是最为暖心的搭配,这无异于吃腻了肥腻腥膻之后,再来一碗甜点,那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是宽约一米的窄巷,灰色的老墙斑驳着岁月的痕迹。悠长的小巷清幽冷寂,即使雨天,也不会有一抹油纸扇的亮光从眼前飘过。
冬日的阳光,慵懒爬越东侧的屋顶,散乱地浮照在高处的半堵灰墙上,使这暗淡清冷的小巷仿佛有了一点光亮和温度。平房的屋顶略微探侧出半尺左右的屋檐,仿佛倾尽半世纪的努力庇护着支撑它的那堵灰墙免遭日炙雨淋,为了延长屋檐的寿命,避免它被长期的风力掀翻卸落,聪明勤劳的泥水匠在瓦底黏贴了厚厚的灰疙瘩,让它与墙顶紧密合一,永不剥离。
偌长的小巷,很难见到门户,让人恍然置身于一条穿越不到尽头的时间隧道,去迓遇自己的前世今生。一方小窗,因年代久远,终抵不过风吹日晒雨淋虫腐,慢慢侵蚀腐化散落,完成自己今生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招摇于小巷中央的那几扇浓妆艳抹的现代化窗门。
有一扇窄门,门框苍苔斑驳,门板腐化得千疮百孔,门面窄得连普通的沙发也搬不进去。就是这扇门,不知有多少先辈曾在这里进出,为了留住记忆,它被房主保护起来,门楣上方焊了牢固的铁架,架上镶着透明的无色玻璃,就像给门楣装上鸭舌帽,看不到帽子,只有鸭舌静静地守护着舌下那扇古老的木板门。
小巷中央,小街横陈,把小巷一分为二。小街宽约三米,两侧是二层楼房。一律是店门,几乎是紧闭。店门两侧的书法,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并且风格多样。丹诏书画之乡,自古闻名,名家高手遍布京城,近来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书画在全国享有盛誉。
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镶嵌着“清流衍派”“芳泽世家”之类的匾额,无一落空。遥想此地,自古以来一定名家荟萃,书声琅琅,书香盈集。店门前还保存着几个低矮的小花台,矮化的香樟树依然枝繁叶茂,百香果和淮山藤叶交织,探身爬上附近的墙壁。
这是一条远去的商业古街,它曾经是古城的中心,奔腾的动脉,熙攘的人流,鼎沸的人声,这里物品多如繁星,应有尽有。在这商贾云集的天街,赶集的人们像赴一场盛会,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那是商家的舞台,购物者的超市,富家子女的T台,他们一次次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共同唱响年代的繁华。如今,这幕胜景已被时代大手乾坤大挪移到其他片区。
干净,安静,使人敛声屏气,不敢大声喧哗,仿佛怕惊扰了它的安宁。有个女人送另一女人出门,一个在台阶之上,一个在台阶之下,两人相隔不到半米,一个低头细语,一个抬头应承。虽不知她们谈些什么,但两人的关系和谐如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漫画,轻松,宁静,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的依依惜别,没有登马绝尘而去的紧张匆忙。
一家豆腐作坊,仿佛儿时的“豆腐社”,门外木架上陈列着几簸箕黑豆腐,看质地就知道是健康环保的绿色食品,屋内有人在白炽灯下忙碌着。再过几家是发粿作坊,一个年轻男子半蹲在地上,从木桶里往加了白布巾的小蒸笼舀米浆。
一路慢行,挨家挨户地咀嚼着楹联,揣测着房主的家境与职业,有美术培训班,古琴培训班,朗诵培训班……安静的古街,悠远,漫长,有的门户紧闭,有的大门洞开,疾驰的摩托车暂时打破宁静,又瞬间恢复沉寂。这里的老居民正在纵情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宁静悠远的慢时光:每天睡到自然醒,在小院里喝早茶,在古街打太极拳,甚至连手机都可以不要,随心所欲地过着慢节奏的复古生活。
小街尽头,宽敞的大街陈列眼前,这街道足有十几米宽,街道中间有条单实线,两边是三层的骑楼老屋,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店面重新改建或装修时在墙壁立面贴了瓷砖,破坏了骑楼古街的整体风貌。为了留住时代印记,西侧的骑楼已经整列地进行修旧如旧。
东侧的骑楼照常营业,大多是附近居民需要的生活用品,也有各种小吃,都是世代传承,他们留住传统工艺,把小吃的美味锁在一个个看得见的食物中。这里的生意不是特别红火,但在方便居民们购物的同时,也足以维持自己的生计,他们世代沿袭祖传的小商业或手工艺,沿袭着祖宗的生活方式。
敢于从这里走出去的后生,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城市带去新鮮的血液,也在拼搏中创造自己的价值;留在家乡的人们,同样以勤劳点亮这张纵横交错的叶脉,为这张叶脉源源不断地输送自己的能量,他们是旧城改造的片砖片瓦,当旧城改造彻底竣工,这里将迎来下一轮的繁华,他们是这座古城浴血重生的见证者与开城元老。
繁忙的工作之余,紧张的压力之下,有一张纵横交织、充满弹性的蛛网,让人们松开神经,收起脚步,缓缓地荡悠在一条条悠远的古街巷,让心灵舒展,让能量回升,这样的慢生活,恰如其分地镶嵌在都市的角落,无疑是最为暖心的搭配,这无异于吃腻了肥腻腥膻之后,再来一碗甜点,那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