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与写作资源的开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b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写作的活的源泉”,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写作公理。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觉得中央电视台每年播放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就是一个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值得好好开掘一番。
  既称之为源泉,便道出了开掘的最大理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自2002年开播以来,至今已有八个年头。八十多篇颁奖词堪称语言的精华,值得揣摩借鉴;八十多个先进人物,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值得学习颂扬。并且,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语言,必将层出不穷;浩气凛然、可歌可泣的故事定然永远延续。“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对学生来说也许称不上视觉大餐,但却是名副其实的精神大餐,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新风正气的好素材。定期组织观看、写作,必能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恒久稳定的提高。
  开掘好《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这一写作源泉首先应拟好写作话题以诱引写作动机。通用话题拟题参考:“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一个个真实的人和动人的事,及其背后所包含的精神,让整个中国为之感动,让无数的观众记忆犹新。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说过:“面对一个又一个有故事的名字,你无法控制住自己作为一个聆听者的感情,而同时,作为一个主持人,又必须在公众的面前克制住自己的一些感情,否则,节目无法顺利地继续。于是,这种矛盾就会剧烈地撕扯你的内心。所以,每主持一次感动中国,都会有一种深深的伤了神的感觉,之后很久,都很难平复。”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我们的心再次为那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和真实的故事而感动,无论是哪一位,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撞击,让我们把这份强烈的感动凝固下来留给自己,把这份强烈的感动传给他人吧。要求:可表达自己观看颁奖典礼的感受,也可就特别感动你的某个人物或某个事迹表达感受。
  其次,应对观后感的写作进行适当指导。关于观后感的基本写作技法无需赘言,想要提醒的是应当告知学生注意避免三个误区。1.观点不明。通篇只对人物的感人事迹进行概述,只穿插一两句抒写真情实感的话语。这样的文章显然不是观后感,而是重述故事,拾人牙慧。2.无标题或拟题不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为内容松散,抓不住中心,如果观点明确、集中了,自然会找到好的文题。3.阐述观点脱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作”,尤其是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章,更应注意思想性、启发性。提炼观点时要力求有针对性,要多联系生活实际,或针砭现实让人警醒,或剖析事实给人启迪。
  开掘好“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这一写作源泉最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提炼观点。比如,看到有关孟祥斌、武文斌以及长江大学三位献身的大学生的镜头时,我们常常会泪流满面,然而稍一反思你会发现,我们动容的不仅是英雄义无反顾、舍生取义的高贵人格,还有广大民众敬重英雄、自发送别英雄的庄重虔诚。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这样的感点:良知和正义的种子其实一直深埋在广大民众的心里,广大民众对那些“因稀缺而变得珍贵”的东西一直在真诚地呼唤。我们有理由相信,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信仰从来没有缺失。我们在为英雄的陨落而感伤的同时,更应当为中华民族长存于民众之中的浩然正气而振奋。再如将李丽、吉吉、翟墨三个不同年度的感动人物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事迹虽各不相同,但共同为我们揭示出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奥秘——热爱生活、坚定信念、顽强超越。不少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常常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束手无策,更有甚者竟能滋生悲观厌世的可怕念头。坚强的李丽,勇敢的吉吉,自信的翟墨让我们明白,生命无比珍贵,生活无限美好,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一切艰难困苦都会在乐观自信者的面前低下头来,坚强自信的我们也一定会让短暂的生命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引导学生提炼观点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是开掘深浅、成败的关键所在。教者在课堂上应讲究方法,避免“填鸭式”、灌输式,上述实例中的纵向比较法易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教者只是参与讨论并适时归纳,至于更有效、更实用的引导方法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
  
  李智祥,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其他文献
一个好友申请《盼归》作者/常佳琪  自从上了大学,每年回到内蒙古老家,爸爸妈妈就会变着花样给我做饭。今年依旧如此,只是和同学们的年度聚会被取消了,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宅在家里。我每天吃饭的时候都会听在疾控中心上班的妈妈给我讲疫情的新进展,心里一颤一颤的,因为我知道,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妈妈是迟早要上战场的。  没想到这一天很快就到了。一天,妈妈突然收到一条微信好友申请,加了好友才知道,这人是从武汉回来
古人常以“诗言志”,一首首精练隽永的古诗词,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更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他们志向高远的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例,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更让他们领略了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怎样教学好古诗词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的四字文章:  一、立足一个“境”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
放羊  山坡被黄色染成污烬  天空像牛尾巴一样卷成祥云  我和我的羊在跟汽车争跑同时发出低鸣加速度的奔驰  从乡村公路上莱耳舅舅的手中逃出  牧羊的鞭子  在手中的掌纹上刻下母亲和姓名  我的羊躺在那里落下樹叶的枝丫上说出  冬天的雪很忙的  百米悬崖  云一口吃掉了暮色的尾巴  与事先说好的起床时闹钟先响的不太一样  对于叮咛和锅巴焦糊画出的胡子  池塘水溢满的时候  我刚抱着天大哭了一场  我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愁眉苦脸,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望题兴叹,半天提不起笔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指导学生丰富写作素材。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的“源头活水”常流常新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观察    鲁迅先生说:“如要有创作,第一须观察。”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可是人们常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其实这种解释是片面的,人们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先育心,育心先交心,交心先“交情”。“交情”就是交流感情,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渠道方法很多。我虽不是班主任,但我利用作文评改这个新渠道,进行师生感情交流,效果不错。  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课外作文,内容不拘,题材不限,有话即长,无话可短。同学们叫它“放胆文”,喜欢写,都能按时完篇。  面对这些作文,像面临一片思想的大海:这里有奔腾的潮水,欢乐
他側身  躺在我空荡荡的怀里  像一个婴儿  我曾想给他梦想  也给他破碎  每天,儿时的鸟鸣  一大早就出现在窗外  出现在我耳边  出现在禁欲又饥肠辘辘的  十指间  那里,缺一枚戒指  只有一片片掉落的  黑色鸟羽  他还翻身,带走了  我的被子  活着  我披散着有点头屑有点油的长发  蹲下看一只大蚂蚱,它翠绿  如我们的爱情  后脚还有锯齿,强劲有力  它挣扎着,一次,二次,三次  割伤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由此衍生出“仁政爱民”的治国思想,主张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教师可以把文言文中儒家治国思想的散珠碎玉串连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思考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礼治具有序人伦、善民心、经国家、定社稷的功能。《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晳主张“以礼为国”,加强教育,最后达到礼治的目的,他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图景正是儒
乐趣对于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如果中小学生对学习怀有强烈的乐趣,那么他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又该如何去激发学生的这种学习乐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成功”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字眼,作老师的应该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去鼓动他们,甚至用自身去说教。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别人差吗?许多名人在出名以前不也是很平凡的,
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过程。生成性资源可遇而不可求。语文教师应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让教案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发展起来,让语文教学流转生命的灵性。   要让“生成”成为课堂创新的灵魂,需要以下几
作文的本质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写作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我认为同学们作文时学生打开全新的作文视野,能够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多向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就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文。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