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关系的人口学透视(一)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m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从人口分布特征分析中国城乡的区域差异;其次从人口受教育水平、出生率和死亡率、离婚率和结婚率、迁入和迁出等变化特征看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差异,旨在通过这些具体的指标来分析当前我国的城乡关系。
  关键词:人口状况 城乡关系 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08-03
  
  一、从人口分布特征看中国城乡的区域差异
  (一)四大区域城市规模结构的差异
  根据中国城市的地域特点,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进行研究,分别是:东部(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河南,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西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以及东北三省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截止2008年末,中国内地(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287个地级城市。其中,东部地区有87个地级市,占全国地级城市总量的30.3%;中部地区有81个地级市,占28.2%;而西部地区有85个地级市,占29.6%,东北三省地区有34个地级市,占11.8%。
  目前我国城市规模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市区(不包括市辖县)非农业人口的数量。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至100万人口的为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的为特大城市。
  从城镇规模结构上分析四大区域的差异。首先,从整体上看: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在全国122个特大城市中,东部占41.0%(50个),中部和西部各占27.0%(33个)和24.6%(30个),而东北三省占7.4%(9个)。大城市在四大区域分布较均匀,差异较小。中等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51%)和中部(23.5%)。而小城市也主要集中在西部(75%)。
  其次,从各区域内部结构看,四大区域也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差异。东部地区以特大城市居多,占到57.5%,且擁有如北京、上海等具有强大辐射带动效应的特大中心城市(400万人口以上,也称超大城市),城市结构呈倒金字塔状。中部地区中特大城市与大型城市数量基本持平,中小城市所占比例较小,但缺少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西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几乎均等,但中小城市较多。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因此以大城市为主。
  综合来看:东部地区城市体系较为先进,带动作用明显,发展迅速;中部地区地域紧凑,城市规模发展差别不大,形成了稳健的发展势头;西部缺乏大型城市的带动作用,发展较为缓慢。东北地区虽然大型城市所占比例较高,但考虑到当时该地区老工业基地建设对大城市形成的影响和推动,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城市化水平,并且该地区城市数量明显偏低。城市规模结构上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人口分布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区发展水平。不同的发展水平,对于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是不同的,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城乡关系。
  (二)四大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
  通过对2008年中国各省市区的城镇和乡村人口所占比重计算得出,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和东北城镇化水平较高, 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接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称,截至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未来15年内,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从表3中可见,目前东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已经超出“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而中西部则还处于落后水平。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诸如怎样摆脱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如何有效维护征地农民利益,怎样确保新增城镇化人口获得同等社会权益等。
  “十二五规划”提出:城镇化工作应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尽管如此,由于不同的城镇化现状和目标,各地的发展策略会有所差异,进而对城乡关系产生不同影响。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且城镇化水平较高,正逐渐由中心城区的单极化发展过渡为大都市圈的多极化城市群,或把周边的小城镇纳入城市圈内,或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卫星城相连接的现代城镇体系,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因此会更注重城镇化的质量,而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稳定甚至适度放缓,城乡之间的差异会趋于减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将会降低,城乡关系也会趋于和谐。东北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在我国工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遗留了很多问题。该地区城市建设较早,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制约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当前城镇化水平和未来五年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正在加快城镇化速度以减少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中部地区缺少特大型城市,因此要大力发展城市群的建设,促进城市群内的资源优势互补。在西部,则要依托县城发展壮大一批中小城市,发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进入门槛较低、居民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便宜的优势。在追赶东部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摩擦将会加大,城镇化问题将会较多。在西部,主要是因为收入水平较低导致矛盾凸显;而在中部则主要因为土地资源的紧缺和生活成本的加大。
  (三)人口密度差异
  从人口密度看,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区别较大,区域内部人口密度差异明显。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截止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132802万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8人/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总人口36523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53.2人/平方公里。中部地区35466万人,平均人口密度345.2人/平方公里。东北地区10874万人,平均人口密度138人/平方公里。东部地区47964万人,平均人口密度523.4人/平方公里。
  不难看出,各地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别较大。整体来看,东部和中部人口密度较大,东北地区人口密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西部则较低。东部区域人口密度最高,内有较多地区,人口密度均远高于全国水平,一些地区甚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倍乃至数十倍。中部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平均,各省人口密度差异较小。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地带内部人口密度差异较大。
  人口密度直接影响到城镇化进程的顺利与否。过高的人口密度为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带来阻力和困难,增加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摩擦;过低的人口密度也不利于城镇化,因为这将导致人力资源的稀缺,也不利于人口在城镇的集聚。因此,从人口密度角度分析,我们认为中部地区处于城镇化的有利阶段。该地区既不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和人口,也不会因为过大的人口密度导致城镇化副作用。
  二、从人口变化特征看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差异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保障,极大促进了中国城乡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质量的提高以及人口文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人口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所能提供的福利水平。
  (一)从城乡人口文化教育水平的变化看城乡差异
  衡量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拥有图书数量和图书消费。据新华网报道,截止至2009年6月,我国在农村地区已建成9.2万家农家书屋,中央也在2009年给农家书屋加拨13.954亿元财政补贴。但是,这13亿人民币具体分摊到每个农民头上,则仍显得杯水车薪。尽管在过去的30年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人均拥有藏书量仍显匮乏,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不高,除去学生课本不计,农民人均一年只有0.1册书,也就是说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而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有关数据,2008年我国地级市市辖区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1.1册,为农村人均拥有图书量的10倍,即使将市辖区扩大至全市范围,城市人均拥有图书藏书量也有0.57册。在图书购买消费上,城乡也存在较大差距。我国13亿人口中, 有9亿多是农民, 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大致为1:3。但近几年城乡图书销售却一直在3:1左右的比例徘徊, 城乡间的人口比例与图书销售的比例呈现出严重的颠倒现象。
  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财政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颁布和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并大力发展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中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2008年中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得知,与2007年相比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都分别上升了一个百分点。
  从1985-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一览表中可以看出,农村受教育情况也明显得到改善。详见图1。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中国城乡教育水平整体上均有明显的上升,接受教育的层次有很大提高,初高中表现明显。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市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口比重大于农村,尤其在高中及以上层次的教育水平。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性;城乡家庭收入中可用于教育方面支出的货币数差距;城乡居民对于孩子接受高层次教育的观念差距;城乡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构成的差距。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日益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总规模已经从1.5亿~2.0亿减少到2000万~3000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总量优势趋于下降乃至最终消失。因此,我国经济竞争力越来越仰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归根结底在于教育发展的支撑。
  (二)从城乡居民出生率、死亡率看城乡差异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和医疗设备日益完善,促使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出现一些变化。1990年至2008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皆呈下降趋势,而2002年至2008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又呈现稳步发展。
   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的同时,城乡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据克罗地亚全球卫生中心的研究人员的调研报告得知,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儿童死亡率已经从每千名婴儿中出现64.60人死亡降至18.5,下降了71%,但农村地区的儿童5岁前夭折的可能性是城市地区的3至6倍。
  同时,《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中指出,2000年,城镇居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5.2岁,农村为69.6岁,中国城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3.8‰和45.7‰,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比城市高出3.3倍,中国城乡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9.3/10万和69.6/10万,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比城市高出2.4倍。2005年,城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0.7‰和25.7‰, 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比城市高出2.4倍。城乡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5/10万和53.8/10万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比城市高出2.2倍。
  (三)从城乡人口离婚率和结婚率的变化看城乡差异
  中国人口受多种因素影响,离婚率和结婚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变化。城乡人口的结婚率在不断增加的同时,离婚率也有所提高。相对于结婚率而言,离婚率的变化更大。据2010年2月3日的法制晚报报道,2007年,离婚登记的同比增长率高于结婚登记的数据,而2008年两者持平,到2009年,再次出现离婚登记的同比增长率高出结婚登记的同比增长率。2009年,我国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有171.3万对,比上年同期增长10.3%, 高于办理结婚登记9.1%的增长率,结婚和离婚人数均连续3年呈现增长趋势。另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中国离婚对数为34.1万对,1990年为80万对,2000年为121万对,2003年为133.1万对,2005年为161.3万对。2008年民政部门登记离婚160.9万对,2009年前3季度,民政部门结婚登记744.7万对,民政部门离婚登记117万对。从上述的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离婚人数增加趋势迅速。
  离婚人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和经济发达区域,农村地区或者偏远山区的离婚率较低。城市离婚率高于农村地区,可能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第一,城市生活环境的变化较农村的更大,城市居民更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第二,城市居民的思想更加开放,经济独立性更强,而农村居民尤其农村女性仍存在大量的传统观念,对于家庭的依赖性更大。
  (四)从城乡人口流动情况看城乡差异
  人口的迁移往往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沿海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沿海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开放力度,引进外资,极大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相对缓慢。城市的扩展,尤其沿海城市产业的繁荣使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拥有更好的医疗设施、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更好的人居环境等,这些必然促进大量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涌向沿海东部地区。1982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过3000万人,到2005年已经达到14735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摸底数据和我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截止2008年底,我国城市外来人口规模已达1.75亿人。
  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2008年城市外来人口中,来自农村的占74%,来自城市的只占26%。这主要是因为,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家庭所需劳动力开始减少,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恰恰满足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较快,因此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由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沿海地区以及由落后的农村地区迁入到较为发达的城市的趋势。
  据最新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测算,2008年,东部地区的城市吸纳了67.4%的外来人口,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分别吸纳了16.1%和16.5%。自2003年至2008年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在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明显趋势,常住户外出劳动力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流向东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基本维持在70%,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吸纳人数仍然只占较少部分。
  同时,还可以计算出,目前劳动力外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城乡劳动力转移已经到达了“拐点期”。
  (五)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差异
  恩格尔系数(个人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衡量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中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1978至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如表5所示。由表5还可以得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趋势图,如图4所示。
  可以由表5和图4看到,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但二者之间长期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在2000—2005年间,长期徘徊在8.5之上。较高的城乡恩格尔系数差会加剧城市化进程中的摩擦与矛盾,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物价一直面临通胀压力,尤其是食品类商品的物价飞涨。在此背景下,恩格尔系数较高的农村地区抵御通胀的压力会更大。可喜的是,近年来这一差值正在逐渐缩小。在新的“十二五规划”中,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主要目标。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城乡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存活率,还是城乡人口的结婚率和离婚率、人口的流动,以及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值都反映出经济水平对人口变化的巨大影响。经济水平对于人口享受的社会福利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而福利水平又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因此,要想改变人口变化的城乡差距,必须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该地区的福利水平,以改善人口的居住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条件、提高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局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8[M].中国统计局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計出版社
  4.车莹.工业化:概念、发展理论和衡量指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5)
  5.茹效清.浅析农村城镇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0(6)
  6.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
  7.庞博,彭丽娟.当前我国农村图书市场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编辑之友,2008(5)
  8.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提升人力资本的教育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谢元态,江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教授;卢应平,程鹏,陈芳娣,江西农业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谢奇超,赣州银行职员。)(责编:贾伟)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阐述了福建省三明市推行政府绩效管理的做法,并对实践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出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三明市 绩效管理 政府管理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27-03     政府绩效是政府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组织绩效的一套具体操作程序和过程。近年来,福建
期刊
摘 要:随着财税(2009)9号文件的实施,对自来水行业的发展影响巨大。文章探讨了不得抵扣购进自来水的增值税进项税对自来水公司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 进项税抵扣 供水行业   中图分类号:F810.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09-02     一、增值税转型政策及相关规定   1.增值税暂行条例调整内
期刊
摘 要:预算执行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实行预算执行绩效考核,可以促进事业单位严格按预算办事,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文章首先介绍了预算执行绩效考核的内容和考核指标的度量方法,指出执行绩效考核的内容决定了对绩效考核的形式及方法。然后以效率指标为例说明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指标是如何构建的,并对其中的明细指标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执行 绩效考核指标 效率指标   中图分类号:C93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凉山彝区居民目前基本生活状况及居民对目前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比较“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在凉山实施一年多以来的效果,查找出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肯定了“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能推动彝民改变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促进其与现代文明接轨。彝区深入推进“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是符合凉山彝区发展的,但彝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走向现代文明生活是一个循续渐进的过程,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期刊
摘 要: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旅游资源,良好的区位条件,因而,太原也应开始积极争取举办大型会议,积极开拓会议市场,从而带动整个太原市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太原市发展会议产业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的分析,提出了太原如何发展会议产业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太原市 会议经济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
期刊
摘 要:资源是资源型城市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其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逐渐枯竭的不可逆转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源问题,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终究的必由之路。以煤炭资源型城市鸡西市为例,阐述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要性,根据鸡西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发展现状,探讨了鸡西市产业转型的模式。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产业转型 产业结构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调研,肯定了监狱《新生报》感化、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作用,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办好《新生报》的建议。   关键词:监狱 新生报 作用 不足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86-02     调查目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监狱,是我国监狱管理发展与奋斗的目标。作为监狱重要的文化载体,《新生报》的开
期刊
摘 要: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和传播媒介的迅速兴起,使其成为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场所,也是旅游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旅游城市网络营销的首要措施是设计网页,网站信息的质量在旅游城市网络营销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选取大连和秦皇岛作为案例城市分析网络信息在旅游城市软实力建设中的角色,提出秦皇岛旅游软实力构建的方向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 网络营销 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经济社会的构建,人们的文化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多改变,尤其是近年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如何构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接也已成为和谐社会背景下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从于丹、易中天现象分析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关键词:经济社会 和谐文化形态 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对接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期刊
编者按:企业并购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实施资产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实现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经济学博士、财政部产业经济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经济学会工业经济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干春晖教授一直致力于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暨‘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