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住最后的风雅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日午后的睡意朦胧中,接海淡先生约稿电话,只迷迷糊糊匆匆应了差事,没来得及多聊几句浅绛圈里圈外的奇闻逸事。自去年开始,由浅绛彩瓷收藏引发的故事和话题纷纷扰扰,加之手机微信传播的普及,更是常常会因一则瞬间转来的熟悉的人物或器物的惊人消息,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但话又说回来,故事总归是故事,是真真假假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了,浅绛彩瓷与生俱来的风雅精神,终究无法让它的每一个传承者都能秉承高贵文雅、健康向上的人生准则和行为方式。况且浅绛彩瓷的经济价值和财富属性已成了时下一些人追求的全部。忝为浅绛发烧一族,自知修行还远远不够,这里只是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谈点琐碎的看法和感受。
  浅绛彩瓷的前世今生
  这些年,浅绛彩瓷在艺术品市场上傲视群雄,一路高歌猛进,让主流收藏圈里的老专家老行家们目瞪口呆。他们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这个只有百余年历史、且一直名不见经传、影不上台面的低端品种,竟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华丽的蝶变,成为众多藏家争相追逐的对象。
  其实,无须去嗔怪电视节目里那些文博和市场评估专家们对浅绛彩瓷的一无所知,浅绛彩瓷对于他们还是陌生的领域,每一个高雅艺术品种的价值认同都需要时间的培育。况且,市场也是一面镜子,浅绛彩瓷行情的屡创新高已是不争的现实。
  事实上,浅绛彩瓷的诞生绝非出于当时市场的商业需求,而是源自一种风雅的时尚,倒是后期商业市场的开放和推动,导致了浅绛彩瓷这一纯粹本土文化品种一步步走向式微和消亡。
  同治光绪年间,许多奇特的历史现象确实值得思考和探究。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黑暗最耻辱的时期,但同时又是被史学界称之为“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回光返照”的“同光中兴”时期。像一道绚丽的彩虹,浅绛彩瓷在这片国学大师和艺术巨匠辈出的文化土壤之上横空出世。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饱受国学熏陶、靠锦绣诗文科举取仕的地方官员和文人贵族阶层对清逸风雅生活方式的固守和追崇,在浅绛彩瓷身上找到了绝妙的精神寄托。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粹艺术特色的瓷器、国画、诗词、书法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成就了这种最具文人气息和风雅精神的新的艺术品类。地方军政要员和文人贵族阶层争相订制收藏、相互题句赠送浅绛彩瓷器一时成为风雅的时尚。从存世的浅绛彩瓷看,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任焕章、雷洪章等一大批瓷画艺术家都为当时上至一品大员下到一方绅士画过瓷(图1)。任职江西的地方官员也不时到景德镇客串一把,南昌知府李维翰、浮梁县令任玉琛等都有本人的浅绛彩瓷画作品存世。(图2)南康知府王凤池更是喜欢在金品卿、王少维等人的作品上亲自操刀赋诗题句。此时,顾海林、张肇源、胡仙哉等一批纸绢画家也另辟蹊径,在瓷上找到了挥洒情怀的创作天地(图3、图4)。
  随着科举制度的取消和民国的到来,西方文化强势进入,加之“五四”运动对本土文化过激的全面颠覆,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已不复存在,浅绛彩瓷的生产和与之紧密相联的延续和传承了几千年的崇尚风雅的文化生态一同走到了尽头。
  历尽百年沧桑,存世不多的浅绛彩瓷作品,因记录和标志着漫漫历史长河中文人阶层最后的风雅,而引起了众多当代喜欢国粹文化的新文人雅士的审美共鸣,更吸引着越来越多收藏和投资者搜寻的目光。这朵百年之前孕育而生的风雅之花,终于在今天开始迎春绽放。
  浅绛彩瓷的气息与味道
  风雅的浅绛彩瓷,凭着它淡定、儒雅的文人气质,气宇轩昂地走进了各级博物馆、各类拍卖会。行家里手们驻足在一件件浅绛彩瓷器前品评鉴赏之时,总会在不时地使用着这两个词汇——气息和味道。
  浅绛彩瓷的气息是由浅绛彩瓷自身的诸多外部特征瞬间传递出来的气韵和信息。气息是用欣赏者的眼睛来感知的,俗称的“养眼”或“扎眼”,接受和感知的就是来自器物的气息。
  浅绛彩瓷带给人的首先是时代气息,可让内行的鉴赏者瞬间辨别作品的真赝。同光时期传统制瓷工艺和矿物颜料的使用,在进入民国以后迅速被工业化制瓷和化工颜料所取代,浅绛彩瓷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绝版之作。不同的生产工艺和书画颜料制成的作品,都把其时代的气息真切地注入胎、釉彩料之上。同样,浅绛彩瓷器的造型也充满着时代的气息,细心的浅绛彩瓷爱好者都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它器型的多种多样,应该称得上是古代瓷器发展史上器型种类数量的巅峰时期。各种花器、茶具、文房以及由远古玉器和商周青铜器衍化而来的器皿式样繁多,件件古韵悠悠。这些造型各异的浅绛彩瓷器自身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无法仿制的(图5)。
  再者就是艺术气息,有一定艺术审美修养的鉴赏人凭瞬间的直觉可判断作品的品味,它是由浅绛彩瓷的造型线条美感、瓷画作品的格调、画面和器形的和谐程度等元素营造出的整体艺术风貌对欣赏者的视觉冲击(图6)。
  作为一种陶瓷收藏的门类,浅绛彩瓷在陶瓷王国里也散发着其独特的书卷之气。当我们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博古架上几件不同门类不同时代的古董瓷器,如果其中的一件把一种难以抗拒的清逸、挥之不去的风雅传递而来时,那一定是浅绛彩瓷(图7)。
  说到浅绛彩瓷的味道,更多的是指人们对浅绛彩瓷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综合感受。欣赏者对一件浅绛彩瓷画作品细细品味的过程,也是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完成审美体验的过程。味道是用内心来感知的。对浅绛作品味道的体验虽见仁见智,不同风格、不同水平的作者其作品的味道也相去甚远,但所有的浅绛彩瓷器有一个有别于其他瓷种的共同味道,这个味道简言之还是风雅。这种风雅的味道其实就是厚重的历史的味道,是绵长的文化的味道。
  当年,做过翰林院编修的王凤池大人可谓品评浅绛彩瓷画作品的个中高手。在一件王少维(疑似)的《采桑劝织图》上(图8),王凤池挥毫题下“喜其有豳风遗意……”这位饱读诗书的江南才子在浅绛彩瓷上品出了从遥远的中华文明风雅的源头飘来的歌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浅绛彩瓷的收藏与鉴赏
  短短的二十年,浅绛彩瓷这个长期养在深闺人不识的艺术品种,它的研究和收藏由个体到群体,由网络论坛到会议研讨,由民间的低端交易到专场拍卖,走过了一条有声有色的传奇之路。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安徽、江西等地的一些专业文化人士和业余收藏爱好者就开始了对浅绛彩瓷器进行系统的关注和收藏。九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江西、广东、香港等地第一批浅绛彩收藏大户开始浮出水面,同时,第一批职业浅绛彩瓷器经营商也应运而生。很快浅绛彩瓷的收藏迅速向浙江、江苏、辽宁、河北、山东和京津地区扩散。现在,浅绛彩瓷收藏队伍已遍布全国。
  毋庸置疑,在浅绛彩瓷的传奇之路上,雅昌艺术网充当了重要的桥梁。随着曙光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文人瓷收藏家在雅昌艺术网论坛创立“近代民国瓷”板块,通过这个平台,海淡等一批浅绛彩瓷研究的拓荒者刮起了一阵又一阵“浅绛旋风”,浅绛彩瓷收藏的影响迅速扩大。2004年以来的短短十年,论坛网友自发成功举办了十次以浅绛彩瓷画研究为重点的文人瓷画研讨会,更助推了一波又一波的浅绛彩瓷收藏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以来,《收藏界》定期开辟专栏,刊发了大量严谨的浅绛彩瓷研究和鉴赏文章,应该说走在了国内各类收藏报刊杂志的前面,为浅绛彩瓷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深受广大浅绛爱好者的称赞和喜爱。
  浅绛彩瓷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探求和挖掘。最近几年,浅绛彩瓷收藏鉴赏方面的研究创作也硕果累累,几乎每年都有浅绛彩瓷藏家的著作问世,其中不乏学术造诣和创作水准很高的精品力作,广受各界读者称道的“浅绛文学”也勃然而生。
  还得敬畏文化的力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造就了浅绛彩瓷,现在仍需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志于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收藏者和艺术品投资者一道,少一些肆意的炒作,多用健康和持久的心态一同来呵护浅绛彩瓷,一同来挽住存世不多的最后的风雅。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亮点不是天价神话,而是马云微博的“油画首秀”:他与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曾梵志在2014年合作的油画《桃花源》,该画以130万港元起拍,经过32轮竞拍,最后被浙江一富商以3600万港元拍下,这一拍卖结果立即成为艺术圈与企业界新的话题。  相对企业界对马云“神功”的肯定,艺术圈则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他们惊奇于当代油画受到中国新贵的肯定,也对油画作为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绘画形式被没有受过
期刊
岁月脚步来去匆匆,时光流逝悄无声息。我们还没来得及珍藏一枚历经四季流转的叶子,还没来得及叩问自己漂泊不安的灵魂,又一轮年岁就要和我们挥手作别了。  细细数来,《收藏界》已经伴随了读者十四个春秋。作为一名“老编”,也与很多的读者、作者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随着电子媒体的日渐昌盛,纸媒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很多的大牌媒体都在纷纷倒下,或停刊或转型。其中甚至包括曾捧红了很多大
期刊
(接上期)二、越式青铜器  锡都博物馆收藏的青铜钺、锄、三羊盒、三足盘等,多见于两广、湘赣、闽浙等地区,是红河流域和岭南地区常见的器物。  1.兵器  (1)铜斧:锡都博物馆收藏有多件青铜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半圆銎形斧(图30)。整体似山字形,中间有圆銎,刃部在器身下缘,长约10厘米左右,素面无纹饰。  (2)铜钺:个旧市锡都博物馆收藏的铜钺(图31),为个旧黑蚂井出土,1988年征集。为长方形
期刊
虽然在今年的香港秋拍市场上,中国艺术品依然没有走出低谷,但是攻玉山房藏明式家具专场却竞投激烈,不少更超越高估价多倍成交。在业内人士看来,明清家具屡创天价,将使得欧洲古董家具的价值洼地效应逐渐显现出来。  名家珍藏亮相申城  进入2015年以来,一个又一个如雷贯耳的收藏家通过一系列的重要拍卖被广大中国的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如“东方艺术教父”安思远、“攻玉山房”掌门人叶成耀等。重要的私人藏家的收藏不仅体
期刊
万 年  南山程衡,程万年,晚清绘瓷的大师级人物。作品传世不多,所见皆极精彩。去年偶得四节盒中的一节,绘山水,署南山。万年虽号南山,但仅署南山却不能肯定就是万年,字又是蒋玉卿的代笔,姑且说疑似。那一笔朦胧山水却是画得好,寸把宽的窄幅,近渚远水高山,竟有万千气象,掌中玩器,有大胸襟。  世人常见的构图,中规中矩的画法,能画出这效果殊觉不易。但万年不仅仅止于此,他是个有创意的画师,笔下作品常常不循常例
期刊
陈丽华,1941年生于北京,满族,香港富华国际集团主席、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美国佐治亚州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荣誉博士。倾心黄花梨、紫檀古家具,收藏、修缮、复制逾40年。  采访者:据说您儿时就接触到紫檀家具,家中有一对皇族祖传的紫檀大柜,请您回忆描述一下那件宝贝?它在家中是否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陈:我的祖上是满族清八旗之一的正黄旗人。记得小时候,家里摆设的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硬木家具,有架子床、顶竖
期刊
珐琅彩瓷正名为“瓷胎画珐琅”,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它是专为清宫御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由于烧造难度较高且数量稀少,故多是帝王独享,仅有小部分用于犒赏功臣。其创烧于康熙晚期,雍乾两朝日渐盛行,清后期仅有少量烧制。尤其是发展至鼎盛期的乾隆朝,其数量不但远超康雍两朝,深得乾隆爷的喜爱,而且器型更加丰富多彩,仅瓶类造型就有双连瓶、葫芦瓶、蒜头瓶、象耳瓶、玉壶春瓶等多种。现今笔
期刊
“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之田黄寿山石印章及把件(四)
期刊
11月2日,第三届古陶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古代陶塑艺术展在西安开幕。本次活动是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博物馆、陶雅网、含光门博物馆共同主办,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陕西省收藏家协会、《收藏界》杂志社协办。来自海内外著名学者、收藏家以及全国各地的古陶瓷博物馆及古陶学会会员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分为展示和研讨两部分展示部分包含不同时代、地域、类别的中国古代陶塑。研讨部分通过交流
期刊
期待已久的王昌楷水墨画作品终于与广大艺术爱好者见面了,我感到无比的兴奋。  三年前,当王昌楷告诉我将计划创作一批水墨作品时,我想已经从事了油画创作数十年的七十多岁画家,能否在另一完全不同的艺术体系中取得成就吗?其中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难以想象的,是否能成功亦是一个很大的疑问。然而王老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本来就该是一个苦行僧,他愿意接受挑战,并有信心取得突破。  如是一晃就过了一年多,当他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