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图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主题图特有的“场景”和“情境”有机融合的方式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教学信息资源,它“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富于科学的数学理趣和浓厚的儿童情趣。因此,如何深入挖掘和优化活用主题图,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些教师对主题图丰富、实用的价值内涵难以理解和把握,常常出现“看图说话、浅尝辄止”的现象,使主题图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发挥其教学“主题”的作用。
教科书上的主题图是提供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落实教学“三维目标”的首要载体,也是教师执教的重要依据。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主题图,而又不局泥于主题图。既要探求主题图与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又要探究主题图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点,有效达成儿童对新意义的理解和内化,顺利实施对新概念的认知和建构,实现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双丰收”。本文试图从主题图要“‘图’现主题”这一中心,并以“垂直与平行”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粗浅尝试。
一、运用主题图,整体感知
片断一: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直线的一些特点。请问。直线有哪些特点?
生1:直线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生2:直线两头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开去。
师:前面我们研究的是一条直线。这节课,我们采共同探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或两条以上)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观察书上的主题图。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结合主题图来探究。(板书课题:垂直与平行)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场景,以主题图上的情境为现实生活背景。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图上有双杠、单杠、云梯、跑道等),引导学生从“一条直线”到“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路径进行思考,唤起学生思维上的期盼和认知。让学生感知“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的现象,初步建立“垂直”和“平行”的整体表象,为后续学习活动适时孕伏铺垫。
二、运用主题图,探究新知
片断二:
师:通过观察主题图,对主题图上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了初步的感知和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把从图上观察到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在白纸上表示出来。(先个人独立画,再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指名上台张贴画法,最后指名汇报)同学们展示的“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张贴在黑板上)如下:
师:看了以上同学们的5种画法,你认为应该怎样分类?
生1:在同一平面内,①、⑤不相交。这是一类。
生2:在同一平面内,②、③是相交的,也是一类。
生3:④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也不相交。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指着黑板上学生的画法④),把这两条直线分剐延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生:会相交。
师: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几种情况?
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交;另一种是相交。
师: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请大家再想一想: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会有几种情形?
生1:一种是相交成直角。
生2:另一种是相交不成直角。
师:这种相交成直角的情形,我们把它叫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教师从观察、感知形象的、直观的主题图过渡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相交和不相交”的探究。通过引导学生画图、分类、归纳,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垂直与平行概念定义,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富于真情实感的、融入内心的、有活力的数学知识。
三、运用主题图,拓展知识
片断三: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掌握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对“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同学们看一看教室里有没有“相互垂直”或“相互平行”的直线物象?
学生举出教室门窗、黑板等平面上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直线。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回过头来解决开课时主题图上提出的问题。
师:再回到主题图上看一看,哪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哪些直线是相互垂直的?哪儿是垂足?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
生1:跑道上的几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
生2、单扛上的横杆和坚杆互相垂直,其中,横杆叫做竖杆的垂线,也可以说竖杆是横杆的垂线,横杆和竖杆的交点是垂足。
生3:在双杠上,两条横杆在同一平面内,可以说是两条平行线……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数学更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本节课教师设计“巩固、实践、应用”练习时,引领学生从教室回到“主题图”的生活背景,把检测与巩固练习放置在学生熟知而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凸现“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取向。
四、运用主题图,综合训练
下图是从主题图上移植下来的“双杠图”,老师把双杠图上的每一条直线、直线与直线的相交点都用字母标出来。要求学生先到操场上实地考察“双杠图”,然后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说一说,再完成下面的综合练习,垂直与平行的直线各有多少组?直线中,谁是谁的垂线?哪些点是垂足?(如下图)
数学命题从主题图中“下载”,新颖、独特。这样设计训练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接轨,焕发出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图文并茂地提供数学信息的方式,使综合实践思维训练显得有理、有趣、有情、有味,从而实现巧用主题图。真正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主题”目标。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科书上的主题图是提供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落实教学“三维目标”的首要载体,也是教师执教的重要依据。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主题图,而又不局泥于主题图。既要探求主题图与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又要探究主题图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点,有效达成儿童对新意义的理解和内化,顺利实施对新概念的认知和建构,实现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双丰收”。本文试图从主题图要“‘图’现主题”这一中心,并以“垂直与平行”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粗浅尝试。
一、运用主题图,整体感知
片断一: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直线的一些特点。请问。直线有哪些特点?
生1:直线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生2:直线两头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开去。
师:前面我们研究的是一条直线。这节课,我们采共同探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或两条以上)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观察书上的主题图。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结合主题图来探究。(板书课题:垂直与平行)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场景,以主题图上的情境为现实生活背景。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图上有双杠、单杠、云梯、跑道等),引导学生从“一条直线”到“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路径进行思考,唤起学生思维上的期盼和认知。让学生感知“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的现象,初步建立“垂直”和“平行”的整体表象,为后续学习活动适时孕伏铺垫。
二、运用主题图,探究新知
片断二:
师:通过观察主题图,对主题图上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了初步的感知和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把从图上观察到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在白纸上表示出来。(先个人独立画,再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指名上台张贴画法,最后指名汇报)同学们展示的“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张贴在黑板上)如下:
师:看了以上同学们的5种画法,你认为应该怎样分类?
生1:在同一平面内,①、⑤不相交。这是一类。
生2:在同一平面内,②、③是相交的,也是一类。
生3:④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也不相交。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指着黑板上学生的画法④),把这两条直线分剐延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生:会相交。
师: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几种情况?
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交;另一种是相交。
师: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请大家再想一想: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会有几种情形?
生1:一种是相交成直角。
生2:另一种是相交不成直角。
师:这种相交成直角的情形,我们把它叫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教师从观察、感知形象的、直观的主题图过渡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相交和不相交”的探究。通过引导学生画图、分类、归纳,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垂直与平行概念定义,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富于真情实感的、融入内心的、有活力的数学知识。
三、运用主题图,拓展知识
片断三: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掌握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对“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同学们看一看教室里有没有“相互垂直”或“相互平行”的直线物象?
学生举出教室门窗、黑板等平面上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直线。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回过头来解决开课时主题图上提出的问题。
师:再回到主题图上看一看,哪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哪些直线是相互垂直的?哪儿是垂足?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
生1:跑道上的几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
生2、单扛上的横杆和坚杆互相垂直,其中,横杆叫做竖杆的垂线,也可以说竖杆是横杆的垂线,横杆和竖杆的交点是垂足。
生3:在双杠上,两条横杆在同一平面内,可以说是两条平行线……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数学更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本节课教师设计“巩固、实践、应用”练习时,引领学生从教室回到“主题图”的生活背景,把检测与巩固练习放置在学生熟知而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凸现“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取向。
四、运用主题图,综合训练
下图是从主题图上移植下来的“双杠图”,老师把双杠图上的每一条直线、直线与直线的相交点都用字母标出来。要求学生先到操场上实地考察“双杠图”,然后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说一说,再完成下面的综合练习,垂直与平行的直线各有多少组?直线中,谁是谁的垂线?哪些点是垂足?(如下图)
数学命题从主题图中“下载”,新颖、独特。这样设计训练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接轨,焕发出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图文并茂地提供数学信息的方式,使综合实践思维训练显得有理、有趣、有情、有味,从而实现巧用主题图。真正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主题”目标。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