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图要“‘图’现主题”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37562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图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主题图特有的“场景”和“情境”有机融合的方式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教学信息资源,它“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富于科学的数学理趣和浓厚的儿童情趣。因此,如何深入挖掘和优化活用主题图,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些教师对主题图丰富、实用的价值内涵难以理解和把握,常常出现“看图说话、浅尝辄止”的现象,使主题图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发挥其教学“主题”的作用。
  教科书上的主题图是提供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落实教学“三维目标”的首要载体,也是教师执教的重要依据。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主题图,而又不局泥于主题图。既要探求主题图与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又要探究主题图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点,有效达成儿童对新意义的理解和内化,顺利实施对新概念的认知和建构,实现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双丰收”。本文试图从主题图要“‘图’现主题”这一中心,并以“垂直与平行”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粗浅尝试。
  
  一、运用主题图,整体感知
  
  片断一: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直线的一些特点。请问。直线有哪些特点?
  生1:直线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生2:直线两头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开去。
  师:前面我们研究的是一条直线。这节课,我们采共同探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或两条以上)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观察书上的主题图。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结合主题图来探究。(板书课题:垂直与平行)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场景,以主题图上的情境为现实生活背景。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图上有双杠、单杠、云梯、跑道等),引导学生从“一条直线”到“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路径进行思考,唤起学生思维上的期盼和认知。让学生感知“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的现象,初步建立“垂直”和“平行”的整体表象,为后续学习活动适时孕伏铺垫。
  
  二、运用主题图,探究新知
  
  片断二:
  师:通过观察主题图,对主题图上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了初步的感知和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把从图上观察到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在白纸上表示出来。(先个人独立画,再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指名上台张贴画法,最后指名汇报)同学们展示的“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张贴在黑板上)如下:
  
  师:看了以上同学们的5种画法,你认为应该怎样分类?
  生1:在同一平面内,①、⑤不相交。这是一类。
  生2:在同一平面内,②、③是相交的,也是一类。
  生3:④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也不相交。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指着黑板上学生的画法④),把这两条直线分剐延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生:会相交。
  师: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几种情况?
  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交;另一种是相交。
  师: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请大家再想一想: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会有几种情形?
  生1:一种是相交成直角。
  生2:另一种是相交不成直角。
  师:这种相交成直角的情形,我们把它叫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教师从观察、感知形象的、直观的主题图过渡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相交和不相交”的探究。通过引导学生画图、分类、归纳,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垂直与平行概念定义,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富于真情实感的、融入内心的、有活力的数学知识。
  
  三、运用主题图,拓展知识
  
  片断三: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掌握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对“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同学们看一看教室里有没有“相互垂直”或“相互平行”的直线物象?
  学生举出教室门窗、黑板等平面上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直线。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回过头来解决开课时主题图上提出的问题。
  师:再回到主题图上看一看,哪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哪些直线是相互垂直的?哪儿是垂足?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
  生1:跑道上的几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
  生2、单扛上的横杆和坚杆互相垂直,其中,横杆叫做竖杆的垂线,也可以说竖杆是横杆的垂线,横杆和竖杆的交点是垂足。
  生3:在双杠上,两条横杆在同一平面内,可以说是两条平行线……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数学更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本节课教师设计“巩固、实践、应用”练习时,引领学生从教室回到“主题图”的生活背景,把检测与巩固练习放置在学生熟知而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凸现“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取向。
  
  四、运用主题图,综合训练
  
  下图是从主题图上移植下来的“双杠图”,老师把双杠图上的每一条直线、直线与直线的相交点都用字母标出来。要求学生先到操场上实地考察“双杠图”,然后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说一说,再完成下面的综合练习,垂直与平行的直线各有多少组?直线中,谁是谁的垂线?哪些点是垂足?(如下图)
  
  数学命题从主题图中“下载”,新颖、独特。这样设计训练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接轨,焕发出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图文并茂地提供数学信息的方式,使综合实践思维训练显得有理、有趣、有情、有味,从而实现巧用主题图。真正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主题”目标。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现象描述与错因的调查:  前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学生调研测试。  一年级有一道题目: 8和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选项有:10、5、 18。检测的正确率为100%。  六年级也有一道类似的题目:2/3和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选项有:1/2、3/4、5/6。检测的正确率为72%。  就这个问题我同六年级老师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两方面的答案:一种解释是学生的知识增加了,思维能力却倒退了。另一种解释是高年级的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不仅是理解意义、吸收信息的过程,而且是培养语言习惯、积累知识、运用语言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又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从文本中“走一个来回”,从而使阅读教学成为文章解码重建意义的过程。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呢?特级教师孙双金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教学片断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经典片断]
一、 利用角色期待,激发交际愿望  “交际性”是我们口语交际课区别于普通听说训练、讲读练习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口语交际课最大的问题恐怕就在于课堂上交际味道单薄,单向、线性的听说味反而较为浓烈。交际过程的实现、交际目标的达成是我们的既定方针,但我们显然应该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交际的愿望从哪里来?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为例:《水浒传》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
在人的一生中,对话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而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克林伯格提出,“教学方式中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费莱雷在其解放教育理论中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对话式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对话”,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那么,在小学语文阅
【摘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赋予了文字事业发展新内涵,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字的发展繁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汉字做出新贡献。文章从现代汉字审美史、现代汉字传播现象与问题、文字事业发展新动态、现代汉字审美应用路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汉字审美;汉字审美应用评述;现代汉字审美发展路径  【基金项 目】本文章是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与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并列,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正日益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逐步增强这种意识,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活动经验。下面以《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提升和迁移数学活动经验。  一、 把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为数学思
无论是小学高段还是低段,教师都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习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预习,这无论对高效课堂的建设,还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都十分深远。课文预习,从何处出发呢?本文以《桥》为例(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 从单元导读出发  单元是一个整体,同一个单元内的课文,在单元目标的达成上,或互为补充,或体现学与用,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教师教学不能没有单元
【摘要】作业设计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检测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的有效路径。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既能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小学英语教学中作业设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小学英语;作业设计;有效路径  作业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既能检测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熟练程度,又能帮助学生有效巩固课上所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忽略了作业
案例描述  这是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书名叫《亲爱的汉修先生》。书的内容是:雷伊在小学二年级时读了一本课外读物——《亲爱的汉修先生》,他很喜欢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与他联系。到了六年级,为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跟汉修先生联系得更加密切了。在信中,雷伊说出了他父母离异的实情、自己转学后的不适应以及他内心的孤独。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往来,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理解了父母无法共处的原因,体会到了父母
除了文化课外,日本的小学还有三门属于道德范畴的课程,即《道德》《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这三门课虽然没有教科书,但日本文部省在“教学指导纲要”中,对其中的每一门课都有统一的要求。  《特别活动》——“通过理想的集体活动,在培育孩子健康的身心及发展个性的同时,培养其集体、自主、实践、协作的态度。”这门课主要用于班级活动,以及其他一些集体的活动,如学校、以及年级之间的联谊活动等。  《道德》——“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