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古琴艺术价值的论述,对古琴斫制文化、古琴曲韵美、古琴弹奏方法、古琴学习过程的分析,从中提炼出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可以产生影响的各种有益因素。
关键词:古琴 传统文化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古琴又称为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它在中国教育史中曾经充当重要的角色。《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删留的“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作为儒家教典之一——《诗》是以古琴为配乐而传播的,那么琴乐作为教学手段也相应得到了传播,同时琴这件乐器自最初即被赋予了深刻的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师旷,从嵇康到陶渊明,“士无故不撤琴瑟无”,可见古琴艺术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琴自2003年申遗成功后,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随即兴起了古琴的学习热,其艺术价值在今天逐步得到了理解。
当今高等教育中,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我们却忽略了曾经在中国教育中承担重要人格塑造功能的礼乐之教。我们能否通过对古代乐教价值的重新梳理、呈现来获取新的可能性呢?那么,古琴艺术教育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到底有哪些价值可以被发掘并应用呢?本文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以上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古琴自身所包含的人文象征,可以传达传统文化的认知功能,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古琴的斫制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严谨过程,取材、形制上都有严格的制度与要求。这些制度与要求除了有发音学上的合理性外,也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
1.古琴取材
古琴在取材上以桐木为面板,梓木为底板,以竹根为琴轸,所以也称“丝桐”。用桐木和梓木制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桐木松透,敲之铿锵有声,是发声的好材料;梓木坚硬,可以产生共鸣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声音的作用。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桐木为祥木,有“凤凰非桐木不栖”的高贵品质。《太音大全集卷之三》记“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立高三尺增六寸六分,制以为琴”。 汉代恒谭的《新论》记载:炎帝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诗经》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记载,都将古琴的制作材料“桐”“梓”等制琴材料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涵义。
2.古琴形制
古琴的形制多种多样,每种形制都有其来源或意义。有些琴式却被后人假以传说推到更古的时代,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融进其中,如神农式、伏羲式、仲尼式、师旷式等均传为古代圣人所造。还有一些古琴样式取意于诗意化的物象,如此君式,模仿“四君子”中的竹子;蕉叶式,模仿“雨打蕉叶”诗意中的蕉叶形状。还有更多的琴式,如聚云式、蝉翼式、四峰式、灵机式、秦琴式等,或从地域,或从意境,或从感悟等等,如细细考证,无不具有一段历史佳话,又都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审美取向的表现。
3.古琴制度的法象含义
所谓法象,也即效法模仿。《易经·系传》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即“圣人”通过对事物概念的模仿与附会,达到表达某种更深层次涵义的目的。古琴构造法象有:面圆为阳,底平为阴,象征天地秩序;额宽为尊,尾窄为卑,象征君臣尊卑。琴体名称法象有:琴额、琴项、琴肩、琴腰,取象于人体;凤舌、雁足、龙垠、龙须,取象于古代吉祥神兽;岳山、龙池、凤沼,取象于自然风物。古琴尺寸法象有: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三百六十五天;额阔六寸,象征六合;尾阔四寸,象征四时。其他,再如十三个琴徽象征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七弦中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余五弦象征五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在琴制度法象上的反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古琴不同于其他乐器,因为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浓缩了太过丰厚的人文象征,最终成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器物。通过对古琴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展大学生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二、古琴曲所蕴涵的美学价值,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1.古琴音色独有的韵味,可以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
古琴的发音原理主要是弦的震动通过坚硬的岳山和龙垠带动整体琴腔的震动,并将声音留着腔内,造成绵延不绝的效果,形成了古琴特有的音色。古琴的有效弦长一般都在110厘米以上,在弹奏过程中通过左右手指法的变换,形成不同的音韵,一般我们将其分为泛音、散音和按音。泛音是古琴区别于其他乐器的重要特征,它使古琴表现力大大增强。按音也称走手音,是古琴独有的。按音是造成古琴音乐具有独有韵味的主要因素,刘承华先生将按音的美学成因归纳成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走手音使点状音延长为曲线音,产生由点到线的变化,使人产生一种空间上的遐想。其二,走手音的逐渐弱化给人以深远、无垠之感。声音的延续可以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道”,发泄演奏者的文人情怀。其三,走手音的弱化往往持续到无声的地步,使音与音之间出现空白,造成空灵的意境。 古琴曲一般以一段散板的泛音开始,泛音与泛音之间的长短可以由演奏者自由表现,两音之间的静有如国画笔墨之间的留白。清代郓格在《南田画跋》中说:“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气韵自然,虚实相生”。国画的韵与留白有直接的关系,这种音与音之间的空白也可以看做是古琴曲曲韵之所在。其四,走手音的音色近于人声,使得琴曲情感表现更为真切。
2.大学生通过对古琴曲的学习欣赏,可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嵇康在《琴赋》写道:“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自古以来,古琴曲正是以其独特的音色韵味,所传达的与天地交和的状态,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古琴的音色特征体现的冲淡平和的意蕴,使其具有了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特长。因而,在古琴曲的创作中,也必然以真善美的表现作为其主题。如《忆故人》《阳关三叠》《长门怨》等表现“爱”的审美主题;《普庵咒》《玉楼春晓》等表现善的审美主题;《潇湘水云》《双鹤听泉》《平沙落雁》等表现“淡雅”的审美主题。 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古琴曲的学习欣赏,去体味儒家思想的中正礼义、道家思想的平淡恬雅,以达到改变学生在世俗中的沾染,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三、古琴的学习过程,也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
1.学琴的姿势要求与心理准备
“琴者,禁也。”由此可见,古人对琴持有非常严肃的态度。《太音大全集》记载:“薛易简曰,鼓琴之时,无问有人无人,须有畏惧,如对长者,揽琴在膝,身须卓然,然先定神气,精心绝虑,必须意转注,指不虚下,鸣不错鸣,目视左手,耳听其声。”在弹琴的过程中从外形到内心古人都给了我们一些规范,这些规范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素质和心理素质。
2.关于古琴学习目标的设定
古琴的教育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欣赏或弹奏几首琴曲,认识几段历史,它有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默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学琴于师襄,被数次劝进,却仍弹一曲,不是弹得不好,是孔子尚未掌握曲子的真意。弹琴不仅仅是学一门艺术技能,其更高的境界乃是获得自身人格的关照与塑造。
同样,大学生学琴,要尽量体会“弦外之音”,要将学习目标更多的设定为对“琴学”的追求,并引申为对事物“真意”的追求,也即通过对琴学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对“技”的追求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大学生自身陶冶情操的训练,即便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或者无法掌握丰富的技巧,可是丝毫不会影响古琴带给我们心灵上的从容与欢愉。
四、结束语
古琴艺术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它高于其他一般的乐器所能带来的审美体验。高校展开古琴艺术教育的同时,也为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做了一份贡献,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古琴艺术在传播方式、传播理念上还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回到对琴的理解。如果学琴的同时辅中国书法、文学、绘画乃至园林等中国传统艺术的教益,则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融性。古琴的普及虽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的涌现,已经说明,在大学生中推广、普及古琴文化不仅可行,且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2] [明]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3] [东汉]桓谭,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9.
[4] 王秀梅译注.诗经·国风·定之方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5] 金景方讲述,吕绍刚整理.周易讲座·系传上[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刘承华.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7] 武秀成译注.嵇康诗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古琴 传统文化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古琴又称为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它在中国教育史中曾经充当重要的角色。《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删留的“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作为儒家教典之一——《诗》是以古琴为配乐而传播的,那么琴乐作为教学手段也相应得到了传播,同时琴这件乐器自最初即被赋予了深刻的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师旷,从嵇康到陶渊明,“士无故不撤琴瑟无”,可见古琴艺术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琴自2003年申遗成功后,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随即兴起了古琴的学习热,其艺术价值在今天逐步得到了理解。
当今高等教育中,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我们却忽略了曾经在中国教育中承担重要人格塑造功能的礼乐之教。我们能否通过对古代乐教价值的重新梳理、呈现来获取新的可能性呢?那么,古琴艺术教育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到底有哪些价值可以被发掘并应用呢?本文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以上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古琴自身所包含的人文象征,可以传达传统文化的认知功能,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古琴的斫制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严谨过程,取材、形制上都有严格的制度与要求。这些制度与要求除了有发音学上的合理性外,也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
1.古琴取材
古琴在取材上以桐木为面板,梓木为底板,以竹根为琴轸,所以也称“丝桐”。用桐木和梓木制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桐木松透,敲之铿锵有声,是发声的好材料;梓木坚硬,可以产生共鸣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声音的作用。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桐木为祥木,有“凤凰非桐木不栖”的高贵品质。《太音大全集卷之三》记“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立高三尺增六寸六分,制以为琴”。 汉代恒谭的《新论》记载:炎帝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诗经》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记载,都将古琴的制作材料“桐”“梓”等制琴材料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涵义。
2.古琴形制
古琴的形制多种多样,每种形制都有其来源或意义。有些琴式却被后人假以传说推到更古的时代,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融进其中,如神农式、伏羲式、仲尼式、师旷式等均传为古代圣人所造。还有一些古琴样式取意于诗意化的物象,如此君式,模仿“四君子”中的竹子;蕉叶式,模仿“雨打蕉叶”诗意中的蕉叶形状。还有更多的琴式,如聚云式、蝉翼式、四峰式、灵机式、秦琴式等,或从地域,或从意境,或从感悟等等,如细细考证,无不具有一段历史佳话,又都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审美取向的表现。
3.古琴制度的法象含义
所谓法象,也即效法模仿。《易经·系传》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即“圣人”通过对事物概念的模仿与附会,达到表达某种更深层次涵义的目的。古琴构造法象有:面圆为阳,底平为阴,象征天地秩序;额宽为尊,尾窄为卑,象征君臣尊卑。琴体名称法象有:琴额、琴项、琴肩、琴腰,取象于人体;凤舌、雁足、龙垠、龙须,取象于古代吉祥神兽;岳山、龙池、凤沼,取象于自然风物。古琴尺寸法象有: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三百六十五天;额阔六寸,象征六合;尾阔四寸,象征四时。其他,再如十三个琴徽象征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七弦中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余五弦象征五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在琴制度法象上的反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古琴不同于其他乐器,因为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浓缩了太过丰厚的人文象征,最终成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器物。通过对古琴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展大学生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二、古琴曲所蕴涵的美学价值,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1.古琴音色独有的韵味,可以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
古琴的发音原理主要是弦的震动通过坚硬的岳山和龙垠带动整体琴腔的震动,并将声音留着腔内,造成绵延不绝的效果,形成了古琴特有的音色。古琴的有效弦长一般都在110厘米以上,在弹奏过程中通过左右手指法的变换,形成不同的音韵,一般我们将其分为泛音、散音和按音。泛音是古琴区别于其他乐器的重要特征,它使古琴表现力大大增强。按音也称走手音,是古琴独有的。按音是造成古琴音乐具有独有韵味的主要因素,刘承华先生将按音的美学成因归纳成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走手音使点状音延长为曲线音,产生由点到线的变化,使人产生一种空间上的遐想。其二,走手音的逐渐弱化给人以深远、无垠之感。声音的延续可以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道”,发泄演奏者的文人情怀。其三,走手音的弱化往往持续到无声的地步,使音与音之间出现空白,造成空灵的意境。 古琴曲一般以一段散板的泛音开始,泛音与泛音之间的长短可以由演奏者自由表现,两音之间的静有如国画笔墨之间的留白。清代郓格在《南田画跋》中说:“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气韵自然,虚实相生”。国画的韵与留白有直接的关系,这种音与音之间的空白也可以看做是古琴曲曲韵之所在。其四,走手音的音色近于人声,使得琴曲情感表现更为真切。
2.大学生通过对古琴曲的学习欣赏,可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嵇康在《琴赋》写道:“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自古以来,古琴曲正是以其独特的音色韵味,所传达的与天地交和的状态,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古琴的音色特征体现的冲淡平和的意蕴,使其具有了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特长。因而,在古琴曲的创作中,也必然以真善美的表现作为其主题。如《忆故人》《阳关三叠》《长门怨》等表现“爱”的审美主题;《普庵咒》《玉楼春晓》等表现善的审美主题;《潇湘水云》《双鹤听泉》《平沙落雁》等表现“淡雅”的审美主题。 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古琴曲的学习欣赏,去体味儒家思想的中正礼义、道家思想的平淡恬雅,以达到改变学生在世俗中的沾染,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三、古琴的学习过程,也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
1.学琴的姿势要求与心理准备
“琴者,禁也。”由此可见,古人对琴持有非常严肃的态度。《太音大全集》记载:“薛易简曰,鼓琴之时,无问有人无人,须有畏惧,如对长者,揽琴在膝,身须卓然,然先定神气,精心绝虑,必须意转注,指不虚下,鸣不错鸣,目视左手,耳听其声。”在弹琴的过程中从外形到内心古人都给了我们一些规范,这些规范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素质和心理素质。
2.关于古琴学习目标的设定
古琴的教育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欣赏或弹奏几首琴曲,认识几段历史,它有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默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学琴于师襄,被数次劝进,却仍弹一曲,不是弹得不好,是孔子尚未掌握曲子的真意。弹琴不仅仅是学一门艺术技能,其更高的境界乃是获得自身人格的关照与塑造。
同样,大学生学琴,要尽量体会“弦外之音”,要将学习目标更多的设定为对“琴学”的追求,并引申为对事物“真意”的追求,也即通过对琴学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对“技”的追求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大学生自身陶冶情操的训练,即便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或者无法掌握丰富的技巧,可是丝毫不会影响古琴带给我们心灵上的从容与欢愉。
四、结束语
古琴艺术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它高于其他一般的乐器所能带来的审美体验。高校展开古琴艺术教育的同时,也为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做了一份贡献,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古琴艺术在传播方式、传播理念上还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回到对琴的理解。如果学琴的同时辅中国书法、文学、绘画乃至园林等中国传统艺术的教益,则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融性。古琴的普及虽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的涌现,已经说明,在大学生中推广、普及古琴文化不仅可行,且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2] [明]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3] [东汉]桓谭,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9.
[4] 王秀梅译注.诗经·国风·定之方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5] 金景方讲述,吕绍刚整理.周易讲座·系传上[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刘承华.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7] 武秀成译注.嵇康诗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