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材分析
“输血和血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十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本节课建立在第一课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是ABO血型分类、血型鉴定的过程及倡导学生关注无偿献血。本课时文字量不多、知识量也较少,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材将该部分内容单独列为一个课时,体现了对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重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说出ABO血型分类和血型鉴定的过程,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然而仅凭借教材和空洞的讲说,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把情感教育设定为教学难点。
2 学情分析
新颖独特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课前需了解学生现状。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已知道ABO血型分类,但对于输血与血型的其他方面了解较少,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医院如何给我们鉴定血型?输血应遵循什么原则?我愿意献血,可是我担心献血会不会导致失血过多而贫血?献血会不会传染疾病?
3 活动设计
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如下活动:
3.1 精心准备实验,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为开展血型鉴定实验,设计如下情境: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严重车祸,四名重伤者赵、钱、孙、李大出血,急需输血。安排学生4人一组,组成救护小组,为四名伤者鉴定血型。出于安全考虑,该实验为模拟鉴定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品配备溶液来模拟血液和标准血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择浓度为0.02 mol/L的Pb(NO3)2代表A型血,浓度为0.02 mol/L的BaCl2代表B型血,蒸馏水代表O型血,Pb(NO3)2和BaCl2的等量混合液代表AB型血,浓度为0.02 mol/L的AgNO3代表A型标准血清,浓度为0.02 mol/L的NaI代表B型标准血清。配备溶液时,注意需采用蒸馏水,不能使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杂质较多,沉淀现象的产生会干扰实验结果。
上课前,进行了多次模拟实验。第一次,实验很成功,黄色沉淀、白色絮状沉淀和预期出现的一致。第二天,再次進行实验,现象不明显,只有少量沉淀。经分析,由于Pb(NO3)2、AgNO3见光易分解,因此进行改进,重新配备溶液并用棕色滴瓶避光保存。第三次实验做了进一步改进:在载玻片下铺一张黑色纸,从而更好的反衬白色絮状沉淀,便于小组结果展示。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保证了课堂实验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了血型鉴定的原理。
3.2 开展献爱心活动,理解输血原则
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入少量不容易引起凝集反应的异型血。如何有助于学生理解输血原则呢?设计了“献爱心”活动,课前准备粉色心形卡片,通知学生询问父母了解自己的血型。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验过血吗?知道自己的血型吗?请知道自己血型的同学在粉色心形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血型。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四名伤者赵、钱、孙、李的血型,也知道了自己的血型,接下来开展“献爱心”活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哪些同学愿意为赵先生献血呢?愿意的同学请高举心形卡片。哪些同学愿意输血给钱先生?孙先生?李先生?根据学生举牌情况,告知学生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在没有同型血且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可以把血液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病人。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在没有AB型血且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少量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
该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帮助学生理解输血原则是输同型血,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入少量不容易引起凝集反应的异型血;了解万能输血者和万能受血者。从而起到强调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情感的目的。
3.3 运用简易教具,巧妙体现血量
部分学生对于献血具有恐惧心理,有一部分原因是对于献血量和身体总血量的比例不清楚导致的。如何设计活动,将血量、献血量直观展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字层面呢?教师想到了饮料瓶这一简易教具。课前准备了装满红墨水的2个2 L的饮料瓶,和一个500 mL的烧杯。
教师提问:一个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一个体重是50 kg的人,全身血量是多少?血的密度接近于1 kg/L,全身血量大约是多少升?4 L有多少呢?这是2L的饮料瓶,那么这人全身的血量大约可以装满2个这样的饮料瓶。大家知道最大献血量多少吗?最大献血量是400 mL,400 mL有多少呢?请一名学生向500 mL烧杯中倒入400 mL的红墨水,请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大饮料瓶红墨水的液面下降情况。学生纷纷发出感叹,原来液面只下降了一点点啊。从而得出结论:一个健康成年人献血200 mL~400 mL对身体总血量影响不大,对健康也没有影响。
通过饮料瓶这一简易教具,直观地将献血量、全身血量展示在学生面前,使血量不再停留在数字层面。学生在观察到献血量与全身血量的比例后,献血的主动性增强了。
3.4 现场访谈献血者,感受榜样力量
有些学生对于献血具有恐惧心理,主要原因是担心献血会感染疾病,影响身体健康。怎样才能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认同无偿献血呢?在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中,了解到有一位教师多次献血,身体健康,为何不让她来解答学生们的困惑呢?因此设计了现场访谈献血者活动,通过榜样的力量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
课堂上,该教师展示了多张献血证书,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你什么时候开始献血的?献过几次血?献血疼吗?献完血你晕吗?献血后多久恢复的?献血会感染疾病吗?你还会再献血吗?该教师对于学生们的问题给予了一一解答。身边教师的亲身献血经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打消了学生们心中的疑虑。
最后,展示了刊登在《金陵晚报》的一篇文章“春暖花开,江苏血库却快见底了”,学生们感受到血库血量的紧张。当音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响起时,教师大声询问同学们你们愿意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吗?学生均异口同声的大声喊道我愿意,声音非常坚定有力,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针对主要问题设计活动,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活动,使课堂上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通过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从而使得勤于动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考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通过活动,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在有效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实现了培养学生认同无偿献血,珍爱生命、关心他人教学难点的突破。
“输血和血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十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本节课建立在第一课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是ABO血型分类、血型鉴定的过程及倡导学生关注无偿献血。本课时文字量不多、知识量也较少,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材将该部分内容单独列为一个课时,体现了对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重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说出ABO血型分类和血型鉴定的过程,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然而仅凭借教材和空洞的讲说,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把情感教育设定为教学难点。
2 学情分析
新颖独特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课前需了解学生现状。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已知道ABO血型分类,但对于输血与血型的其他方面了解较少,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医院如何给我们鉴定血型?输血应遵循什么原则?我愿意献血,可是我担心献血会不会导致失血过多而贫血?献血会不会传染疾病?
3 活动设计
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如下活动:
3.1 精心准备实验,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为开展血型鉴定实验,设计如下情境: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严重车祸,四名重伤者赵、钱、孙、李大出血,急需输血。安排学生4人一组,组成救护小组,为四名伤者鉴定血型。出于安全考虑,该实验为模拟鉴定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品配备溶液来模拟血液和标准血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择浓度为0.02 mol/L的Pb(NO3)2代表A型血,浓度为0.02 mol/L的BaCl2代表B型血,蒸馏水代表O型血,Pb(NO3)2和BaCl2的等量混合液代表AB型血,浓度为0.02 mol/L的AgNO3代表A型标准血清,浓度为0.02 mol/L的NaI代表B型标准血清。配备溶液时,注意需采用蒸馏水,不能使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杂质较多,沉淀现象的产生会干扰实验结果。
上课前,进行了多次模拟实验。第一次,实验很成功,黄色沉淀、白色絮状沉淀和预期出现的一致。第二天,再次進行实验,现象不明显,只有少量沉淀。经分析,由于Pb(NO3)2、AgNO3见光易分解,因此进行改进,重新配备溶液并用棕色滴瓶避光保存。第三次实验做了进一步改进:在载玻片下铺一张黑色纸,从而更好的反衬白色絮状沉淀,便于小组结果展示。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保证了课堂实验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了血型鉴定的原理。
3.2 开展献爱心活动,理解输血原则
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入少量不容易引起凝集反应的异型血。如何有助于学生理解输血原则呢?设计了“献爱心”活动,课前准备粉色心形卡片,通知学生询问父母了解自己的血型。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验过血吗?知道自己的血型吗?请知道自己血型的同学在粉色心形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血型。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四名伤者赵、钱、孙、李的血型,也知道了自己的血型,接下来开展“献爱心”活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哪些同学愿意为赵先生献血呢?愿意的同学请高举心形卡片。哪些同学愿意输血给钱先生?孙先生?李先生?根据学生举牌情况,告知学生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在没有同型血且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可以把血液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病人。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在没有AB型血且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少量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
该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帮助学生理解输血原则是输同型血,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入少量不容易引起凝集反应的异型血;了解万能输血者和万能受血者。从而起到强调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情感的目的。
3.3 运用简易教具,巧妙体现血量
部分学生对于献血具有恐惧心理,有一部分原因是对于献血量和身体总血量的比例不清楚导致的。如何设计活动,将血量、献血量直观展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字层面呢?教师想到了饮料瓶这一简易教具。课前准备了装满红墨水的2个2 L的饮料瓶,和一个500 mL的烧杯。
教师提问:一个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一个体重是50 kg的人,全身血量是多少?血的密度接近于1 kg/L,全身血量大约是多少升?4 L有多少呢?这是2L的饮料瓶,那么这人全身的血量大约可以装满2个这样的饮料瓶。大家知道最大献血量多少吗?最大献血量是400 mL,400 mL有多少呢?请一名学生向500 mL烧杯中倒入400 mL的红墨水,请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大饮料瓶红墨水的液面下降情况。学生纷纷发出感叹,原来液面只下降了一点点啊。从而得出结论:一个健康成年人献血200 mL~400 mL对身体总血量影响不大,对健康也没有影响。
通过饮料瓶这一简易教具,直观地将献血量、全身血量展示在学生面前,使血量不再停留在数字层面。学生在观察到献血量与全身血量的比例后,献血的主动性增强了。
3.4 现场访谈献血者,感受榜样力量
有些学生对于献血具有恐惧心理,主要原因是担心献血会感染疾病,影响身体健康。怎样才能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认同无偿献血呢?在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中,了解到有一位教师多次献血,身体健康,为何不让她来解答学生们的困惑呢?因此设计了现场访谈献血者活动,通过榜样的力量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
课堂上,该教师展示了多张献血证书,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你什么时候开始献血的?献过几次血?献血疼吗?献完血你晕吗?献血后多久恢复的?献血会感染疾病吗?你还会再献血吗?该教师对于学生们的问题给予了一一解答。身边教师的亲身献血经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打消了学生们心中的疑虑。
最后,展示了刊登在《金陵晚报》的一篇文章“春暖花开,江苏血库却快见底了”,学生们感受到血库血量的紧张。当音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响起时,教师大声询问同学们你们愿意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吗?学生均异口同声的大声喊道我愿意,声音非常坚定有力,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针对主要问题设计活动,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活动,使课堂上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通过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从而使得勤于动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考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通过活动,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在有效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实现了培养学生认同无偿献血,珍爱生命、关心他人教学难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