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诗文,培养审美情趣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嵌入中华儿女血脉的基因。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把经典诗文传承下去呢?“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通过中国优秀文化即经典诗文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特别是随着语文教育改革进入“核心素养”的新时期,美育再度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那么,在核心素养的新背景下,初中语文经典诗文阅读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呢?
  笔者参与到“美育视野下初中审美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中,积极在经典诗文教学实践中探索:通过初中语文经典诗文阅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与策略,并且极力搭建一座经典诗文与审美情趣之间互通的桥梁,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以经典诵读,培养审美情趣
  对于经典诗文,诵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烂熟于心,不用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1.诵读中涵泳审美情趣
  “在诗文诵读中让学童得到人文熏陶,还有语言能力和审美品味的提升。”朝夕朗读,自然成诵。有了诵读的基础,学生浸润于经典诗文之中,不知不觉被熏陶、感染,培养了审美情趣。
  以“朗读者”模式,培养审美情趣。央视《朗读者》这一档文化类节目曾经“霸屏”,路边的一个个朗读亭见证了《朗读者》的奇迹。《朗读者》用现代人来还经典的魂,让很多观众及参与者得到了审美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笔者尝试借用《朗读者》这种模式,引入到初中语文经典诗文教学之中,学生以“朗读者”身份,诵读经典诗文,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模式具体流程如下:讲故事——诵读经典诗文——谈感受。所讲的故事与要诵读的经典诗文必须有联系,故事是自己的亲生经历。如学生读冰心的《荷叶母亲》时,先要求學生讲述与母亲相关的一件事,再读《荷叶母亲》,最后谈谈自己读的感受。“朗读者”模式让学生与诗文之间有了一条通道,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获得了美的感受,培养了审美情趣。
  以传统涵泳法,培养审美情趣。涵泳是一种中华传统诗文的教学方法,沉潜经典诗文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这个“味”就是审美情趣。如笔者在学生诵读中引导涵泳《木兰诗》。笔者设计以下涵泳问题:木兰征战为什么略写?木兰有阿姊和小弟,他们为什么没有代父从军?如果你是木兰会怎么做呢?有人说本文极力表现出木兰的爱国精神?你对这种观点有什么看法?请从文中找到依据。文中运用大量的铺排,试品味和推敲这些句子。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在情境之中涵泳文本,并在涵泳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2.探索闽南语诵读,培养审美情趣
  笔者尝试通过探索闽南语诵读经典诗文这一途径,让学生感受闽南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活化石”的闽南语最具“汉唐古韵”,用闽南语诵读经典更具有美感。
  作为本地方言的闽南语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特别是“00后”“10后”这些年轻一代有大部分人不能流利地用闽南语交流。闽南语进入语文课堂,以诵读或吟诵经典诗文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传承闽南精神、闽南文化,更是培养学生对闽南文化、经典诗文的审美情趣。
  首先,笔者让学生先用普通话诵读经典诗文。接着组织学生观看闽南语诵读或吟诵经典诗文的视频,如观看学者蔡金安充满激情的《将进酒》《春晓》《菅芒花》《虞美人》等闽南语诵读视频。蔡金安闽南语诵读或慢声长吟,或低回咏唱,抑扬顿挫、韵味悠长,这本身就是一种美。而且这种美是独一无二的。学生既获得这种美的享受,又培养了审美情趣。
  最后学生用闽南语诵读《卖炭翁》,刚开始时学生很不习惯,甚至不断发出笑声。但随着学生闽南语诵读的深入,反而觉得这样诵读更有韵味,更具有古代的音韵美、和谐美。这样,这种创新的诵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以经典活动,提升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经典诗文,提升审美情趣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学生充分的活动。活动不囿于比赛、演讲,毕竟这类竞赛性质的活动学生参与面并不广。
  1.开展“经典诗文大会”活动
  “经典诗文大会”借用“中华诗词大会”的赛制,由两个班级学生一同参加。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具体流程如下。
  准备阶段。首先班级文学小组与班委共同制定活动规则,活动以“中华诗词大会”的基础进行修改,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展。其次是建立经典诗文题库,题库50%来自“中华诗词大会”,另外为50%课标61篇古诗文。
  实施阶段。班级小组参加九宫格题、填空题、选择题、十二宫格题、看图识诗文题等,以小组得分最多胜出。这一过程要求每个小组成员至少要答题一次以上,确保活动的参与面。接着两个班级胜出的小组进行总决赛大PK。PK分为抢答题、必答题、诗词飞花令等环节。
  学生在活动中,要对经典诗文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在阅读经典诗文过程中就受到熏陶感染,享受审美乐趣,提升审美情趣。
  2.开展“唱出经典诗文”活动
  笔者上学期以“经典诗文大会”形式开展活动,下学期开展“唱出经典诗文”活动。“唱出经典诗文”活动,借助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形式开展。经典诗文以唱或吟诵的形式开展,要求小组先确立所要唱或吟的诗文。再经过小组排练,然后在学校大会堂上开展活动。评委会对所有小组进行评分,并由家长委员会对各小组进行奖励。
  三、以联想和想象,升华审美情趣
   阅读经典诗文,要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武器”,以让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如《天上的街市》这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那就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这双翅膀。教学时引导学生联想:远远的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让学生找到他们之间的联想点。再引导学生想象:街市—物品—牛郎织女—闲游,想象及再造想象牛郎织女在街市上自由、美好的生活。笔者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略《天上的街市》画面美,再引导其领略音乐美,最后探究其情感美。这些审美情趣的形成,都要依靠联想和想象。
  审美情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制高点。语文课程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要通过阅读经典诗文,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审美素养。
  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课题“美育视野下初中审美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为QG1352-21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城厢中学(362400)
其他文献
场景一:儿子上三年级,我辅导孩子做一道数学思考题。我理清思路,于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几遍讲解下来,儿子仍然一头雾水,似懂非懂。真是急煞我也!  场景二:又是一道数学思考题,儿子在学校老师的讲解下已经基本明白。而我拿起题目,读了一遍,云里雾里;再读一遍,仍然不知所云。儿子见状,神采飞扬,“噼里啪啦”为我开讲。我,连连制止……因为,此刻我需要的不是“铺天盖地”的讲解,而是静静地思考,适时地“点
文言文一直都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言文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品。这些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因此,开展文言文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古人身上优良的品德。但是,很多高中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水平有限,无法准确翻译文章内容,导致理解偏差,无法领会到文言文的精髓。  文言文是古代作品,学生学习时都觉得头疼,自然也就成了语文考试丢分的重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说明,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品味,更要关注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当前,除了课本这一教学资源之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生活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将其转换为语文学习的资源,让语文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让语文成为“俯拾即是”的应用工具。  语文课堂可以容
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应在于以作文教学为主而非以阅读教学为主。它顺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在改革的途径上,应变以阅读教学为主
“师友互助”是一种教学互生的模式,只是教与学的主体都是学生。一般情况下,两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能力较强的称为“小学师”;能力相对薄弱的称为“小学友”。两个人互为师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生长。文言文对初中生来说,相对有一定难度,学生可以做好课前预习,提前进入思考模式,以使课堂上更好地对接他们的认知水平。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师友模式能让预习更有效、更真实地发生。  一、预习第一步:师友共朗读 
新材料作文并不强调学生一定要创作议论文,但是由于材料大多是具有思辨性质的内容,所以不少学生在写作时还是喜欢选择议论文这个体裁。然而,学生在创作议论文时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在开篇部分能很好地结合新材料作文的材料进行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但是在结尾部分却没能写出匠心独具的结尾,影响了作文成绩。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豹尾”,展现更精彩的作文。  一、前后照应,体现起承转合  前后照应指的是在
高层建筑大型基础底板施工前,需按设计要求采用尽可能接近实际的试验参数,对温差和温度收缩应力进行估算;施工过程中则进行全过程温度监测,取得一系列实测数据。按此原则在厦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