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于美术创作手法的“写生”一词,其原义是指对实物的临摹,是直接面对对象而进行描绘的一种美术创作方法。在高中语文写作中,运用“写生”之笔,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通过细心观察和用心感悟,用最真挚的情感进行创作的一种新思路。
在美术创作中,有一种直接以风景或者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方法叫做“写生”。在宋代范镇的《纪事》中有记载,汉州一个名为赵昌的人,他最善于画花,每天早晨在朝露下,常常“遶栏槛谛玩”,并手中调采色写之,所以他自称为“写生赵昌”。这是写生的由来,我们从中可以品味出:写生,是直面自然之道,是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真实刻画,是在作品中注入真情实感,而这正是当前高中生语文写作中所欠缺的。高中生语文写作最突出的两大问题,一是刻意迎合高考而进行的“模式性”写作;二是过于追求新奇特的“蒙太奇”式写作。作品缺少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完全是华丽词藻堆砌的虚无情节与情感。写作与写生中的“写实”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语文写作同样应借“写生”之笔,为作品注入自然真实之魂。以下是笔者结合实践,对写作指导进行的深入研究。
一、融入写生之法——“写细”
作为美术创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写生,是讲究要领、技巧与技法的。这同写作一样,如何避免将文章“写粗”了,写法粗略野逸,完全没有将一件事情或者一样事物的内涵和韵美表现出了,将文章写“死”了,只是搬来的一堆无用文字。怎样赋予作品以“鲜活”之气,重要的一点是要写细。细的背后首先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美术临摹也是从观察开始。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将写作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在一起,给学生们一个回归自然的机会,让他们去看日月山川、观树木花草、听电闪雷鸣,去认识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让他们能够在大自然这个特殊的“课堂”中扩宽写作视野,用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为自己的写作积累起最直观和真实的素材;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对自己身边那些平凡且熟悉的人进行认真观察。如在进行人物教学时,让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进行描绘,让他们通过母亲在家里、在社会,与家人、朋友、同事以及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不同活动时的表情、行为、表现的观察,将“母亲笑了”作为写作的着眼点,去建立母亲的形象。让学生们学会了观察,他们才会学会如何通过细节的描写让作品更丰满、更立体。
二、融入写生之法——“立意”
我们常说一篇文章“意高则文胜”。立意是很重要的,但怎样立意是需要教育者教给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写作技能。立意的基本要义首先是要正确,即给文章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主调,它是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事物本质相契合的,同时还要“三观正”“正能量”,是能够给人带来积极情感与深刻启发的。其次,专一也是立意的一个标准,为什么很多学生的作品让人看完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是因为他的观点不鲜明,立意模糊。一篇作品中的中心和主题应该且个,虽然可以通过很多事件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表面,但笔墨集中,紧贴中心进行行文,将“墨”着于中心与多条线索的结合点上,发挥多各占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烘托中心的力量;三是立意应“巧”。一般的写作都会限定字数,那么如何用有限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深刻的情感与思想?就要从“巧”处着手。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凡的点滴,哪怕一点一斑,一叶一枝虽然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只要立意新巧,即使是小处落笔,但也能够在对人生或者社会中的深思与描述中体现出大的境界。教育者要特别注意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从某个点、某个瞬间、某个片段或者是某个现象找到切入点,如从一个乱扔垃圾的举动中,去思考环境保护问题;从一个不文明行为中考虑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从某个新闻事件中去探讨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等等......美术写生中有一大忌为“跟风”,即步他人后尘,拾他人牙慧,这在写作中同样也是“大忌”,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表现。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挖掘“生鲜美”,觅他人未觅之美,写他人未写之事。
三、融入写生之法——“求真”
无论是哪种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就在于其作品中折射出的某种真情实感引发了人们的共鸣。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失去真实情感的美术作品,哪怕有再细腻的笔触也成就不了经典画作;没有真实情感的文章,再华丽优美的文字也无法触及心灵。目前高中生在写作过程中一个很突显的问题也是“情感作假”,习惯性的使用一些固定的情感文字去刻意的营造气氛,如“那天我生病了父亲背着我,豆大的汗珠滴落下来……”要想让学生创造出优秀作品,就要引导他们在学会了一些技巧之后,如何为作品注入真实感情,要引导他们学会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鼓励他们“写进去”,即将情感写实写真,给人以可信度;更要引导他们“走出来”,虽然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但并非一味的发牢骚,而应该是能够直击心灵的,能够引起积极情感的作品,为更多人带去“正能量”的作品也有其价值所在。
总之,同美术创作一样,写作本身就应该是满足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展现和自主表达等这些愿望的,所以不要过多的给学生以限制或者是束缚,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开放性的选题,并鼓励他们积极的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他们学会用写生之笔,给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生命和灵魂。
作者通聯: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
在美术创作中,有一种直接以风景或者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方法叫做“写生”。在宋代范镇的《纪事》中有记载,汉州一个名为赵昌的人,他最善于画花,每天早晨在朝露下,常常“遶栏槛谛玩”,并手中调采色写之,所以他自称为“写生赵昌”。这是写生的由来,我们从中可以品味出:写生,是直面自然之道,是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真实刻画,是在作品中注入真情实感,而这正是当前高中生语文写作中所欠缺的。高中生语文写作最突出的两大问题,一是刻意迎合高考而进行的“模式性”写作;二是过于追求新奇特的“蒙太奇”式写作。作品缺少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完全是华丽词藻堆砌的虚无情节与情感。写作与写生中的“写实”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语文写作同样应借“写生”之笔,为作品注入自然真实之魂。以下是笔者结合实践,对写作指导进行的深入研究。
一、融入写生之法——“写细”
作为美术创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写生,是讲究要领、技巧与技法的。这同写作一样,如何避免将文章“写粗”了,写法粗略野逸,完全没有将一件事情或者一样事物的内涵和韵美表现出了,将文章写“死”了,只是搬来的一堆无用文字。怎样赋予作品以“鲜活”之气,重要的一点是要写细。细的背后首先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美术临摹也是从观察开始。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将写作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在一起,给学生们一个回归自然的机会,让他们去看日月山川、观树木花草、听电闪雷鸣,去认识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让他们能够在大自然这个特殊的“课堂”中扩宽写作视野,用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为自己的写作积累起最直观和真实的素材;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对自己身边那些平凡且熟悉的人进行认真观察。如在进行人物教学时,让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进行描绘,让他们通过母亲在家里、在社会,与家人、朋友、同事以及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不同活动时的表情、行为、表现的观察,将“母亲笑了”作为写作的着眼点,去建立母亲的形象。让学生们学会了观察,他们才会学会如何通过细节的描写让作品更丰满、更立体。
二、融入写生之法——“立意”
我们常说一篇文章“意高则文胜”。立意是很重要的,但怎样立意是需要教育者教给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写作技能。立意的基本要义首先是要正确,即给文章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主调,它是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事物本质相契合的,同时还要“三观正”“正能量”,是能够给人带来积极情感与深刻启发的。其次,专一也是立意的一个标准,为什么很多学生的作品让人看完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是因为他的观点不鲜明,立意模糊。一篇作品中的中心和主题应该且个,虽然可以通过很多事件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表面,但笔墨集中,紧贴中心进行行文,将“墨”着于中心与多条线索的结合点上,发挥多各占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烘托中心的力量;三是立意应“巧”。一般的写作都会限定字数,那么如何用有限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深刻的情感与思想?就要从“巧”处着手。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凡的点滴,哪怕一点一斑,一叶一枝虽然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只要立意新巧,即使是小处落笔,但也能够在对人生或者社会中的深思与描述中体现出大的境界。教育者要特别注意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从某个点、某个瞬间、某个片段或者是某个现象找到切入点,如从一个乱扔垃圾的举动中,去思考环境保护问题;从一个不文明行为中考虑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从某个新闻事件中去探讨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等等......美术写生中有一大忌为“跟风”,即步他人后尘,拾他人牙慧,这在写作中同样也是“大忌”,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表现。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挖掘“生鲜美”,觅他人未觅之美,写他人未写之事。
三、融入写生之法——“求真”
无论是哪种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就在于其作品中折射出的某种真情实感引发了人们的共鸣。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失去真实情感的美术作品,哪怕有再细腻的笔触也成就不了经典画作;没有真实情感的文章,再华丽优美的文字也无法触及心灵。目前高中生在写作过程中一个很突显的问题也是“情感作假”,习惯性的使用一些固定的情感文字去刻意的营造气氛,如“那天我生病了父亲背着我,豆大的汗珠滴落下来……”要想让学生创造出优秀作品,就要引导他们在学会了一些技巧之后,如何为作品注入真实感情,要引导他们学会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鼓励他们“写进去”,即将情感写实写真,给人以可信度;更要引导他们“走出来”,虽然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但并非一味的发牢骚,而应该是能够直击心灵的,能够引起积极情感的作品,为更多人带去“正能量”的作品也有其价值所在。
总之,同美术创作一样,写作本身就应该是满足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展现和自主表达等这些愿望的,所以不要过多的给学生以限制或者是束缚,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开放性的选题,并鼓励他们积极的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他们学会用写生之笔,给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生命和灵魂。
作者通聯: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