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7~9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可见,语文教师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等能力。从本质上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进行现代文阅读文本教学时应处理好课堂文本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二者的关系,并确实做到:课堂文本阅读与课外阅读相得益彰。
一、课堂文本阅读能力培养
1 感知能力的培养
整体感知是阅读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直观的感受。这种感知也就是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读者从文章中获得的初步的信息。整体感知,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不同文体的主体形象。如:记叙文侧重用“人”来表现,说明文侧重说明“某一事物”或“某种事理”,议论文则侧重证明“作者的某一见解或主张”。其次,要在阅读中准确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因为命题者设计的好多问题都是围绕语段中心而展开的,所以阅读时只有准确把握住了中心,答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最后,文章的开头往往开篇点题或领起全篇,结尾往往是总结全文。学生如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将有助于准确理解全文,把握文章的中心。
2 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是阅读活动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认识逐渐深化、思维不断拓展、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过程。这种理解其实是一种由浅入深的过程。浅层次的理解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具有正确理解文章中词语含义的能力。该能力包括对词语感情色彩、潜台词、成语、历史典故,的理解等能力。第二,理解文章中语言构造的能力。阅读的核心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作者想的是什么以及怎样想的,都必须通过句、段、篇等语言构造来表达,因此理解各种语言构造能力就成了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所必不可少的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同样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第四,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上述几种能力才能由对文章的浅层次理解进入到深层次理解。深层次理解则是对文章的深层文化底蕴和文本的结构艺术的理解。阅读文章时要求学生透过作品的表层,进入文章的深层世界之中,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情感体验。
3 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
鉴赏评价是阅读文本活动的第三个阶段。只有具备了鉴赏评价能力,阅读才能称得上是完善的。由于任何文章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或反映,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有优劣之分,这就需要读者鉴赏评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这个意义上说,鉴赏评价能力甚至决定着阅读活动的成败。它直接关系到阅读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平时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学生能感知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情感,揣摩精彩的语句,理解其中意思。考虑到初中学生知识储备不够丰厚,缺乏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以及情感经验的不足。对历史的阐释与认同存在着碥狭,不可能具备对优秀而隽永的文学作品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的能力,因而在7~9年级开展鉴赏评价教学活动一定要把握深浅度。为此,教师应多启发,巧设疑,把鉴赏评价与现实生活挂钩。
二、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1 注重感悟,促进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提倡学生课外多多阅读,但在课外阅读时,首先,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感悟文章写的什么,是怎样写的,明确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并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并附简评。其次。课外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体验。当然,老师应适当加以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第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阅读、理解、品味课外优秀作品。第二,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意地去和作者、作品对话,允许学生互相交流读后感。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第三,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根据不同文章灵活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方法。
2 注重积累,促进阅读
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满腹诗文、能写会道来衡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对词汇(成语、谚语、对联等)、文学常识(作家、文体、作品等)、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养成积累、记忆的良好习惯,在课外阅读中对于含蓄凝炼的关键词句教师应指导学生加以认真揣摩、仔细探究。如果平时的知识积累能真正得到加强,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实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
3 利用范本,促进写作
例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斑羚飞渡》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描写一群斑羚被迫逼至伤心崖。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斑羚危在旦夕,惶恐不安。斑羚为摆脱困境,绞尽脑汁,终于镰刀头羊从彩虹中受到启发,想出了办法,那就是牺牲斑羚。以老斑羚为跳板,让中小斑羚成功地飞渡到对面山崖,老斑羚坠人山涧,粉身碎骨。这惨烈的一幕,在学生中形成一幅形象悲壮的画面,大家唏嘘不止,感叹不已。回味无穷……。这时老师不失时机进一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老斑羚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中小斑羚是怎样想的?猎人看到这一幕又会说些什么?然后老师趁机要求他们给猎人叔叔写一封信。就这件事,谈谈怎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看法。
综上所述,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主要靠课堂文本教学来培养:而课外阅读是课堂文本阅读的有益补充,是必要的延伸。就效果而言,课堂文本阅读是知识准备,课外阅读是实际应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自觉把课堂文本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阅读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确实得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一、课堂文本阅读能力培养
1 感知能力的培养
整体感知是阅读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直观的感受。这种感知也就是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读者从文章中获得的初步的信息。整体感知,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不同文体的主体形象。如:记叙文侧重用“人”来表现,说明文侧重说明“某一事物”或“某种事理”,议论文则侧重证明“作者的某一见解或主张”。其次,要在阅读中准确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因为命题者设计的好多问题都是围绕语段中心而展开的,所以阅读时只有准确把握住了中心,答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最后,文章的开头往往开篇点题或领起全篇,结尾往往是总结全文。学生如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将有助于准确理解全文,把握文章的中心。
2 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是阅读活动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认识逐渐深化、思维不断拓展、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过程。这种理解其实是一种由浅入深的过程。浅层次的理解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具有正确理解文章中词语含义的能力。该能力包括对词语感情色彩、潜台词、成语、历史典故,的理解等能力。第二,理解文章中语言构造的能力。阅读的核心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作者想的是什么以及怎样想的,都必须通过句、段、篇等语言构造来表达,因此理解各种语言构造能力就成了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所必不可少的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同样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第四,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上述几种能力才能由对文章的浅层次理解进入到深层次理解。深层次理解则是对文章的深层文化底蕴和文本的结构艺术的理解。阅读文章时要求学生透过作品的表层,进入文章的深层世界之中,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情感体验。
3 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
鉴赏评价是阅读文本活动的第三个阶段。只有具备了鉴赏评价能力,阅读才能称得上是完善的。由于任何文章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或反映,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有优劣之分,这就需要读者鉴赏评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这个意义上说,鉴赏评价能力甚至决定着阅读活动的成败。它直接关系到阅读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平时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学生能感知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情感,揣摩精彩的语句,理解其中意思。考虑到初中学生知识储备不够丰厚,缺乏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以及情感经验的不足。对历史的阐释与认同存在着碥狭,不可能具备对优秀而隽永的文学作品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的能力,因而在7~9年级开展鉴赏评价教学活动一定要把握深浅度。为此,教师应多启发,巧设疑,把鉴赏评价与现实生活挂钩。
二、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1 注重感悟,促进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提倡学生课外多多阅读,但在课外阅读时,首先,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感悟文章写的什么,是怎样写的,明确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并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并附简评。其次。课外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体验。当然,老师应适当加以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第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阅读、理解、品味课外优秀作品。第二,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意地去和作者、作品对话,允许学生互相交流读后感。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第三,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根据不同文章灵活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方法。
2 注重积累,促进阅读
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满腹诗文、能写会道来衡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对词汇(成语、谚语、对联等)、文学常识(作家、文体、作品等)、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养成积累、记忆的良好习惯,在课外阅读中对于含蓄凝炼的关键词句教师应指导学生加以认真揣摩、仔细探究。如果平时的知识积累能真正得到加强,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实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
3 利用范本,促进写作
例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斑羚飞渡》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描写一群斑羚被迫逼至伤心崖。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斑羚危在旦夕,惶恐不安。斑羚为摆脱困境,绞尽脑汁,终于镰刀头羊从彩虹中受到启发,想出了办法,那就是牺牲斑羚。以老斑羚为跳板,让中小斑羚成功地飞渡到对面山崖,老斑羚坠人山涧,粉身碎骨。这惨烈的一幕,在学生中形成一幅形象悲壮的画面,大家唏嘘不止,感叹不已。回味无穷……。这时老师不失时机进一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老斑羚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中小斑羚是怎样想的?猎人看到这一幕又会说些什么?然后老师趁机要求他们给猎人叔叔写一封信。就这件事,谈谈怎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看法。
综上所述,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主要靠课堂文本教学来培养:而课外阅读是课堂文本阅读的有益补充,是必要的延伸。就效果而言,课堂文本阅读是知识准备,课外阅读是实际应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自觉把课堂文本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阅读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确实得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