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尽管篇幅不长,但于香菱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是多么的重要,也可见作者独到的匠心。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乃“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第一人,“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选文的用意是以香菱苦志学诗的过程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了解学习境界的变化。但仅止于此是完全不够的,香菱是《红楼梦》中像宝黛钗般独特的人物,她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如此苦学?明白了这些,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人物,了解人物内在可贵的精神品质。而且,《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的经典,学生也应当对小说、作者、人物有一定的了解,香菱就是这样一个桥梁式的人物。因而,值得我们多角度去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文学常识和梗概。
2.深入了解香菱这一人物。
3.感受人物苦学的精神,激励自身;了解创作过程,指导写作。
【课前准备】
1.四大名著中学生对《红楼梦》稍微生疏一些,因而先布置学生搜集小说的相关资料,粗略翻读小说。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了解《红楼梦》
交流所找的相关资料,明确文学知识。
二、多角度认识人物形象——香菱
人是复杂的,有多面性,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要深入了解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得从多角度去欣赏。
1.事件中的香菱
用事实说话总是让人信服的,事例的说服力不容小觑,要了解一个人,典型事件当然必不可少。在介绍学习《红楼梦》的文学常识之后,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事件,即香菱向林黛玉学诗,通过刻苦、锲而不舍的学习,终于写出了好诗。主要事件中就已经包含了对香菱的评价:学习刻苦、锲而不舍。这是事件中香菱最显而易见的精神品质,是我们初见香菱的第一印象。
2.细节中的香菱
第一印象是不够具体、全面的,还需通过一些细节来深入了解。可以通过“香菱是怎样刻苦、锲而不舍学习的”一问来具体深入,学生能从文中找到许多方面的信息,并通过细品而渐次明晰。如:
当黛玉给了她王维的诗,她回至衡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拿了杜诗回来时,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从“一首一首”、“连催数次”、三个“又”字,可见其读诗非常认真仔细,废寝忘食,对诗极其喜爱。
当第一首诗被否定时,她非常失落,文中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香菱作诗时反复斟酌的样子:“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当第二首诗被否定时,香菱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还闹了笑话。被宝钗称为入了诗魔,睡梦中还道:“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动作、语言、神态等正面刻画,宝钗的“苦心”、“呆子”、“疯”、“诗魔”等的侧面评价,让苦学的香菱形象栩栩如生,浮现于读者眼前。
在提及创作的诗歌时,香菱总不忘追问好与不好的原因,最后,终于明确了文学创作中当把自己放入其中,不能为写而写的道理。即她的第三首诗: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情感——这是她自三岁离开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蓄积在心头的感情。
3.宝黛钗眼中的香菱
人活在群体中,不同的人会对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与评价,也正是在这些看法和评价中,人物形象的立体感才会更强烈,还会带上时代、社会的痕迹。
①宝黛钗三人眼中的香菱是怎样的?对其学诗的态度如何?
在师傅黛玉眼中,香菱极其聪敏伶俐,因而对教育香菱学诗十分热心,不见了往日的孤高自诩,目下无尘。可在宝钗眼中,她的大嫂“本来呆头呆脑,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说香菱学诗是自寻烦恼,即不应烦恼,这是对香菱的打趣、取笑。可见,对她学诗这件事不支持,不然自己的大嫂要学,教她当然责无旁贷,却让香菱绕了远,拜黛玉为师?正应了前文,香菱知能进大观园,第一件事就是求宝钗:“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可宝钗却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这可不是打趣,而是讽刺教训了!宝钗不赞同,与其深受封建礼教束缚有关。她稳重平和、温柔敦厚。虽然诗才出众,在大观园的诗会上也经常夺魁,但她认为写诗作赋并非女子的正业。她曾道:“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有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馀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所以,当宝玉称赞香菱有情性,毕竟不俗时,宝钗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可见其不以为然。这也算是宝、黛、钗三人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了。
②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香菱学诗是因为心里羡慕,学着“顽”(玩)罢了,虽是玩、是游戏,却非常认真投入,我们把这种极度迷恋某人或某事的行为叫做“痴”。“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她羡慕什么?因为她渴望像其他姑娘们那样吟诗作画、高雅脱俗。
③介绍经历:香菱本来也可以过得很好,但命运多舛,造化弄人。她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他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次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大观园。这样一个身世悲惨的香菱,没身份、没地位,在传统的人眼中,学诗是痴心妄想、自寻烦恼,在黛玉、宝玉看来,却是脱俗,值得赞赏肯定的“痴”。
④人物评价:香菱尽管平生遇际实堪伤,值得同情,但她仍渴望获得精神的自由,竟不流俗,是可爱、痴迷、刻苦的姑娘。
三、认识作者,深入体味作者眼中的香菱
香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两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默契。曹雪芹家道没落,一生贫困,郁郁不得志,世道艰辛,于是十分愁苦,把满腔不满倾注于写书中。曹雪芹生活于雍正、乾隆年间,那时,帝王专制,皇家威严是不可侵犯的。当时文字狱盛行,稍有片言只语不慎,就可能导致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曹雪芹既要注入真情实感,又要逃过文字狱,可谓难上加难,于是,曹雪芹为《红楼梦》做了五年之久的重大修改,因而在香菱身上,我们可见作者的影子!
教学至此,学生对香菱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更具体了。
四、末尾评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是作者的“痴”。然而,这世界痴的人又何止他们呢?那雪夜去湖心亭看雪的张岱不痴吗?那满头白发却还想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不痴吗?这样的人,你还了解谁?
(责任编辑 刘宇帆)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尽管篇幅不长,但于香菱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是多么的重要,也可见作者独到的匠心。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乃“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第一人,“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选文的用意是以香菱苦志学诗的过程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了解学习境界的变化。但仅止于此是完全不够的,香菱是《红楼梦》中像宝黛钗般独特的人物,她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如此苦学?明白了这些,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人物,了解人物内在可贵的精神品质。而且,《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的经典,学生也应当对小说、作者、人物有一定的了解,香菱就是这样一个桥梁式的人物。因而,值得我们多角度去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文学常识和梗概。
2.深入了解香菱这一人物。
3.感受人物苦学的精神,激励自身;了解创作过程,指导写作。
【课前准备】
1.四大名著中学生对《红楼梦》稍微生疏一些,因而先布置学生搜集小说的相关资料,粗略翻读小说。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了解《红楼梦》
交流所找的相关资料,明确文学知识。
二、多角度认识人物形象——香菱
人是复杂的,有多面性,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要深入了解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得从多角度去欣赏。
1.事件中的香菱
用事实说话总是让人信服的,事例的说服力不容小觑,要了解一个人,典型事件当然必不可少。在介绍学习《红楼梦》的文学常识之后,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事件,即香菱向林黛玉学诗,通过刻苦、锲而不舍的学习,终于写出了好诗。主要事件中就已经包含了对香菱的评价:学习刻苦、锲而不舍。这是事件中香菱最显而易见的精神品质,是我们初见香菱的第一印象。
2.细节中的香菱
第一印象是不够具体、全面的,还需通过一些细节来深入了解。可以通过“香菱是怎样刻苦、锲而不舍学习的”一问来具体深入,学生能从文中找到许多方面的信息,并通过细品而渐次明晰。如:
当黛玉给了她王维的诗,她回至衡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拿了杜诗回来时,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从“一首一首”、“连催数次”、三个“又”字,可见其读诗非常认真仔细,废寝忘食,对诗极其喜爱。
当第一首诗被否定时,她非常失落,文中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香菱作诗时反复斟酌的样子:“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当第二首诗被否定时,香菱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还闹了笑话。被宝钗称为入了诗魔,睡梦中还道:“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动作、语言、神态等正面刻画,宝钗的“苦心”、“呆子”、“疯”、“诗魔”等的侧面评价,让苦学的香菱形象栩栩如生,浮现于读者眼前。
在提及创作的诗歌时,香菱总不忘追问好与不好的原因,最后,终于明确了文学创作中当把自己放入其中,不能为写而写的道理。即她的第三首诗: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情感——这是她自三岁离开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蓄积在心头的感情。
3.宝黛钗眼中的香菱
人活在群体中,不同的人会对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与评价,也正是在这些看法和评价中,人物形象的立体感才会更强烈,还会带上时代、社会的痕迹。
①宝黛钗三人眼中的香菱是怎样的?对其学诗的态度如何?
在师傅黛玉眼中,香菱极其聪敏伶俐,因而对教育香菱学诗十分热心,不见了往日的孤高自诩,目下无尘。可在宝钗眼中,她的大嫂“本来呆头呆脑,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说香菱学诗是自寻烦恼,即不应烦恼,这是对香菱的打趣、取笑。可见,对她学诗这件事不支持,不然自己的大嫂要学,教她当然责无旁贷,却让香菱绕了远,拜黛玉为师?正应了前文,香菱知能进大观园,第一件事就是求宝钗:“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可宝钗却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这可不是打趣,而是讽刺教训了!宝钗不赞同,与其深受封建礼教束缚有关。她稳重平和、温柔敦厚。虽然诗才出众,在大观园的诗会上也经常夺魁,但她认为写诗作赋并非女子的正业。她曾道:“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有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馀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所以,当宝玉称赞香菱有情性,毕竟不俗时,宝钗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可见其不以为然。这也算是宝、黛、钗三人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了。
②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香菱学诗是因为心里羡慕,学着“顽”(玩)罢了,虽是玩、是游戏,却非常认真投入,我们把这种极度迷恋某人或某事的行为叫做“痴”。“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她羡慕什么?因为她渴望像其他姑娘们那样吟诗作画、高雅脱俗。
③介绍经历:香菱本来也可以过得很好,但命运多舛,造化弄人。她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他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次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大观园。这样一个身世悲惨的香菱,没身份、没地位,在传统的人眼中,学诗是痴心妄想、自寻烦恼,在黛玉、宝玉看来,却是脱俗,值得赞赏肯定的“痴”。
④人物评价:香菱尽管平生遇际实堪伤,值得同情,但她仍渴望获得精神的自由,竟不流俗,是可爱、痴迷、刻苦的姑娘。
三、认识作者,深入体味作者眼中的香菱
香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两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默契。曹雪芹家道没落,一生贫困,郁郁不得志,世道艰辛,于是十分愁苦,把满腔不满倾注于写书中。曹雪芹生活于雍正、乾隆年间,那时,帝王专制,皇家威严是不可侵犯的。当时文字狱盛行,稍有片言只语不慎,就可能导致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曹雪芹既要注入真情实感,又要逃过文字狱,可谓难上加难,于是,曹雪芹为《红楼梦》做了五年之久的重大修改,因而在香菱身上,我们可见作者的影子!
教学至此,学生对香菱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更具体了。
四、末尾评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是作者的“痴”。然而,这世界痴的人又何止他们呢?那雪夜去湖心亭看雪的张岱不痴吗?那满头白发却还想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不痴吗?这样的人,你还了解谁?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