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把握 定向爆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诗词阅读鉴赏体现着E级—最高能力要求,诗词又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学生易于产生畏惧心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以“总体把握,定向爆破”的目标来操作训练,以期实现消除学生畏惧情愫。从准确把握诗词形象、准确把握诗词意境、准确把握诗情做到“总体把握”;按照知人论诗、外位阅读、意境先行、手法并重、诗中有“我”五个环节“定向爆破”具体操作,给学生以路径,进而实践新课程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理念,鉴赏疑难便迎刃而解。
  【关键词】诗词阅读 鉴赏技巧 总体把握 定向爆破
  
   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载体,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代诗词阅读鉴赏就是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让学生从古代诗词的滋养中获得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素养的积淀、享受“只可意会、不尽言传”的美感,已而潜移默化志趣、品格和情操,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但在语文教学中,诗词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再者,功利性的高考在左右着每个学生意趣,在泛海精萃中往往浅尝辄止,趋利而动,并被“模式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研究。
  《考试说明》中对文学鉴赏评价有两点明确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粗看无非就是关注内容和形式,高考关于文学鉴赏评价也以古代诗词鉴赏为主要形式,这是因为古代诗词最能代表文学的特点,但由于现代学生与古代诗词产生的生活空间距离较大,加之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风土时俗、文化掌故、流行的思想倾向、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等,尤其让学生困惑不已,甚至畏惧。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具体到特殊的考题要求和应试规范,我们在训练中以“总体把握,定向爆破”的目标来操作训练,以期实现消除学生畏惧,进而能“玩味”古代诗词,在应试中取得较满意的成绩。
  一、“总体把握”
  (一)准确把握诗词形象
  经典的诗词都以形象(意象)取胜,形象即歌者笔下感怀倾诉情感的对象,有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
  人物形象:诗人之外的一切形象。多以崇尚的先古英雄豪杰、当朝儒雅名流、亲朋好友为主;景物形象:自然界或超现实的客观景象、虚拟情景,如山川风光、花鸟虫鱼,或世外桃源、仙界幻境等,此类形象注意常用形象的积累,如“杨柳”、“梧桐雨”、“明月”、“长亭”、“夕阳”、“杜鹃”、“芳草”等;自我形象:即抒情主人公“我”,即诗人自我或虚拟的传情者。谢枋《武夷山中》诗云:“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深山中的梅花是一个高洁超尘的形象,还有如菊花的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莲的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青松的经冬不凋等。梅花、菊花、莲花、青松就是“自我形象”。分清了形象就能确定作答的主体对象,确立作答的方向,不至于张冠李戴、风马牛不相及,犯路线错误。
  (二)准确把握诗词意境
  诗词由意象构成意境。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生活图景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鉴赏古诗词应把握整体,突出层次,注重多样,因为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融合统一体,有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感悟古诗的意境其实就是明确景与情的关系。情景交融便是一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如此大气之景,其境也必不小,其情也必脱俗。还可移情于景,将情感附着于景语之中,生成美的意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哀景营造哀境,哀境中衬出哀情。意境把握的前提则是分清诗体: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写景诗、思乡诗、闺怨诗等。考查意境总是和意象一并检测。题有填空,有简析,回答简析题时,一般先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和意境,一般用两个词语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
  (三)准确把握诗情
  由意象、意境而体现诗情,诗情就是诗的内涵,是诗词作者主观意志、思想情感的流露。“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代诗词局部到整体的基本过程。如2009年山东卷杜牧《寄远》“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诗人从眼前的景象写开去,而承载了自己沉重的内心煎熬。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南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乡的孤寂之情。由“意象—意境—诗情”清晰明了,描绘了诗人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栏”这一意象而陡然生发思家之情。触景生情,一下子联系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思家之情更加浓重,衬托出了诗人旅思的凄情和伤怀。
  二“定向爆破”
  (一)知人论诗
  见诗如人,欲知诗之深意,必先明人之境遇。训练时宜选名人之作,以一种持续、渐进、从容的姿态深入学生的心灵,借助历史知识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在学生掌握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的基础上,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杜甫、李白、王维等,风格迥异:平实、豪放、积极,思想鲜明,易于导入,让学生有话可说,逐步引导,学生先入为主的畏惧之情自然消除。如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依据诗人的人生经历去剖析,那种屡试不中、人生漂泊的落寞即便明了。以诗人经历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景中,又“催化”出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知人论诗”必定是作答的第一步。
  (二)外位阅读
  高考诗词鉴赏是选材恰当、适宜学生理解和阐发的作家作品,如若有用典等理解难度或不著名的作家,必然有注解诠释,注解诠释就是我们外位阅读的主要内容(当然也包括诗题及题干等),借助其把握作者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脉搏、主观意志、情感态度,理解作家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与印证。答题的取向和意境情感把握就在其中,依据注解和外位阅读进而突破理解疑难,是“诗中有道”的具体呈现,“注解含金”就是这个道理。
  (三)意境先行
  诗是含蓄的文学,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的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诗词的阅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词语言艺术的概括,对作品语言的表现力作出具体的、深入的开掘,透过“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引导学生产生对诗词的激情共鸣、敏锐感觉、空灵的思想,上升到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将一个也许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的意境渲染出来。只有头脑中确立一个明确的意象(意境),任何检测的文题都不会偏离方向。
  (四)手法并重
  手法是检测的主要内容,提供和例说必要的术语名词有助于学生规范答卷。
  1.高考检测的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反复、对比、双关、反语、反问、互文、用典等。
  2.高考检测的常用的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渲染、衬托、反衬、烘托,象征、联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历史人物自比、自慰,卒章显志,动静结合,含蓄蕴藉,以古喻今,吟古书怀等。写作手法包括明暗对比,白描,写作角度包括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等。同时有必要对重要的手法渗透意涵理解,举一反三。
  (五)诗中有“我”
  古人赋诗填词,总得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句句关情,皆有自我的印记,因此不能脱离诗人背景大发议论,游离主题。可以说,把握了一首诗或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鉴赏诗词的相关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首先,要能对诗中有“我”的情感类型有个大概的了解。
  (1)求学、求仕、立功疆场是他们的生活轨迹。于是就有了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无人赏识、壮志难酬的悲苦和忧愤,独宿驿馆、独对孤灯的伤感,借酒消愁的难堪,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自我内心的孤独、寂寞、忧伤,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2)古人“被贬”是“常态”,被贬以后总是心有戚戚焉。于是就有了:回望帝京的愁苦,对重新被起用以施展抱负的企盼,身处环境恶劣的被贬地的悲凉,对政敌陷害、小人打击与排挤的愤怒,盛年不再、年华老去、一事无成的喟叹,超然物外的聊以自慰,隐逸生活的恬淡与闲适。
  (3)看重友情,将友情作为生命的一部分,面对生命中难以避免的离别。于是就有了:对朋友的安慰与勉励,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举酒话别的无助,寄情明月的聊以自慰,无尽的相思之苦,内心的孤寂、落寞和凄凉。
  (4)总有“闺怨”,家中的妻子(心上人)便独守空房。于是就有了:系住郎船、随月赴营的想象之怅惘,盼夫早归的难耐,独守空房的悲愁,牵肠挂肚的思念,久盼不归的幽怨,度日如年的愁苦,无心梳妆的慵懒。
  (5)一个伟大的诗人总是和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朝廷的兴替,于是就有了:对英勇善战的将士的讴歌,对将士们及其家属悲惨遭遇的同情,对战争罪恶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与悲悯,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的抨击,忧国忧民,杜甫的“史诗”评价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传媒学院;宁夏海原一中。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阶段让学生读名著已经成为江苏省高中语文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完成名著资源的有效积累,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名著 资源开发 积累     俄国作家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莎士比亚和歌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此话表明了名著中所蕴含的知识性。学生读名著实际上也是在接受知识,“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
【摘 要】李白的《蜀道难》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篇经典名作,对于诗中的“蜀道难”究竟“难”在何处,读者见仁见智,有许多不同的理解。笔者在文中对文本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个性化解读。  【关键词】《蜀道难》 解读 古典诗词    历来在对《蜀道难》一诗的解读中,都把蜀道之难根据课本的三段解读为一叹高而难行,二叹险而可畏,三叹战祸之烈,我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原诗本是没有分段的,课本上的分段是编者所为
【摘 要】语文教学是优美的诗意的而非逻辑的理性的分析的,所以在新课标的教学引导下,我们应该唤醒语文的诗意,并引领语文教学的诗意回归。语文教师引导诗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抓住动态生成引导诗意;用平等交流的心态引导诗意的生发;用诗意的语言引导诗意的产生。  【关键词】诗意 语文教学 动态生成 平等交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知识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思考与表达共进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所以在新课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联想,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雪吗?南方少雪,偶有下雪,就会引得大家欣喜若狂。还记得那年
【摘 要】漠视生活,缺乏创新使得高中作文教学深陷误区。在作文教学中创新写作意识,创新思维品质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原初状态,涵泳生活,提高创新写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写作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写作能力 涵泳生活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年年变年年新。语文教师的应对策略大多是尾随高考之后,研讨、模拟、猜押,其操作的基本模式是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考试转,内容僵
【摘 要】在课堂上形成的对话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去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使阅读教学更为生动、有效。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对话”间各部分的关系。  【关键词】对话 心灵沟通 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加强对学生语
【摘要】仅一字之差的成语,在词义、表意重点、感情色彩、使用对象、语法功能等方面都有着细微的差异,往往是高考命题人着意设置的陷阱。本文结合相关的高考试题,简要解释他们的差异性,从审读语境的角度传授一些解题方法,并收集了一些常见的相近成语作为备考资料供学生参考。  【关键词】成语 一字之差 解析    成语运用是历年来高考试题的常设考点。为了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命题人往往会在成语间“一字之差”的
【摘 要】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在大力提倡“减负”的今天,语文老师究竟要完成怎样的角色转变,才能真正消灭“高耗低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的确需要我们好好地思考。语文教师应该实现角色的转变,从“主演”转换到“导演”,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主演” “导演” 语文角色 高效课堂    在新课改背景下,追求高效的课堂,需要完成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高明的教师往往把自己定位成课
一、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师:项羽是一个英雄,但却彻彻底底被刘邦打败了,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出生高贵,是个贵族;项羽的能力很强,他力能扛鼎,力大无比,而且非常勇敢;项羽的军事力量很强,被称为西楚霸王;作为霸王的项羽,又有着英雄难得的柔情,自刎前仍恋恋不舍他的乌骓马和虞姬。项羽是一个具有着很强个人魅力的英雄。    二、抛出问题,激发思考    在充分激发起同学们对项羽的同情的基础上,向
【摘要】设置巧妙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前提,而问题的设置艺术,就是把问题设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问题设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调动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发挥最大的主动性,达到对文本充分赏析的目的;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效率、施行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问题设置主动权课堂效率素质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回答一个问题重要的多。”通常一节课的问题由教师提前设计或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