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如精心的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要切实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重视每个环节,以取得“质”的教学效果的增强。备课、上课的环节固然重要,但作为教学信息反馈重要途径的作业处理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检查教学优与缺的“一把尺”,能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素材,也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经验。地理是一门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课程,新课标指导下的地理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如何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使其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地观、价值观的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因此,教师在处理作业时要讲究处理方式,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与培养目标。
一、常规性作业的处理方式
常规性的作业如课后的一般性练习、测验等,从“量”的处理角度而言,一般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全批的方式,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观察分析得出,全批的方式对于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较好的方式,但从某种角度而言,地理教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若每次作业都全批的话,在其他环节如思考如何克服和解决学生在作业中的困难和疑惑的时间等就少了。因此,根据作业目的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不同量”的作业处理方式。如果作业处理是为了掌握总体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那么为了避免无效与重复劳动,教师可以采用“选批”的方式。如可以选批不同程度好、中、差梯度学生的作业,这样既可节约时间,又可掌握不同梯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供很好的依据,而对于新课程基本观念中提出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也创造条件。如教师想要了解反映某些教学知识点的某些题目,可以选择选批某些题目,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总结与提高。当然,也可以两种方式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观察认为还可以采用学生自批的处理方式。具体的操作步骤是:(1)学生自己先做;(2)做完后根据手中的答案进行校对,校对时对于与答案不同的用其他颜色的笔(如颜色醒目的红笔等)进行标注与更改。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思考能力,同时也相当于在整理错题库,方便学生复习,明确学生学习过程的优与缺。当然,这也可节约教师的作业批改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在采用学生自批方式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教师采取此种作业处理方式的出发点和意图,了解对于教师而言在作业批改方面也存在效率的问题,避免无效和重复劳动,以取得学生的配合和理解,达到预期的作业处理目的。
二、开放性、探究性作业的处理方式
新课标指导下的地理作业更强调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和渗透,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虽然也要求和注意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的培养,但并没有像新课程标准那样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将地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使学生的“学会”和“会学”更为有机地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往往以“活动建议”的形式出现,它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经历。因此,对于此类作业的处理,我们一定要注意讲究处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创造性,绝对不能主观臆断,要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处理方式要灵活。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的处理方式:
1.演讲式
如在学生学习了“人类认识的宇宙”之后,可以开展一个小型的班内演讲会:“正确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不让愚昧迷信侵蚀社会”,并且可以让学生结合有关“法轮功”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让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物质的世界观,并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辩论式
目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是“大气的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关于这一论题,目前科学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这样一个话题,通过学生对于辩题的分析、观点的确立、材料的查找、事实的分析及辩论过程的真实体验等环节,让他们更深地了解全球为何变暖,为何有的科学家支持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观点,有的则持反对意见。同时,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也让他们逐步树立关心环境的意识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了解了辩论的规则,培养了辩论的能力,养成了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各种事物与现象的习惯。
3.观察分析式
观察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中学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说:“科学的原理起源于试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当学生了解了有关城市环境与城市交通运输的内容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小课题:观察你所熟悉的某交通线路(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设想和方案。通过这样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的开展,学生养成经常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地理事物的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并形成较好的分析思维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促进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要提醒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是否合理、有无不合理或不尽合理的可能,为什么。教师若经常注意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去思考,相信师生双方一定都会大有收获的。
4.网络查找式
地理课程是以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此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作业题目,如:“借鉴世界一些有名的大城市的环境问题及其采取的措施,你认为我们杭州市该如何有效地解决相应的城市环境问题?”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明确了处理城市环境问题的一般措施,又了解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明确了杭州城市的自身特点,以及在借鉴他国城市的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合杭州的解决方案与设想。
5.参观访问式
教师在学生学习和获得了相应的地理内容后,可以针对某项问题组织一次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与经验。如针对垃圾处理的问题,组织学生参观本市的已经变成旅游景点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针对污水处理问题,可以带领他们参观九堡污水处理厂等,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
一、常规性作业的处理方式
常规性的作业如课后的一般性练习、测验等,从“量”的处理角度而言,一般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全批的方式,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观察分析得出,全批的方式对于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较好的方式,但从某种角度而言,地理教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若每次作业都全批的话,在其他环节如思考如何克服和解决学生在作业中的困难和疑惑的时间等就少了。因此,根据作业目的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不同量”的作业处理方式。如果作业处理是为了掌握总体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那么为了避免无效与重复劳动,教师可以采用“选批”的方式。如可以选批不同程度好、中、差梯度学生的作业,这样既可节约时间,又可掌握不同梯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供很好的依据,而对于新课程基本观念中提出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也创造条件。如教师想要了解反映某些教学知识点的某些题目,可以选择选批某些题目,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总结与提高。当然,也可以两种方式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观察认为还可以采用学生自批的处理方式。具体的操作步骤是:(1)学生自己先做;(2)做完后根据手中的答案进行校对,校对时对于与答案不同的用其他颜色的笔(如颜色醒目的红笔等)进行标注与更改。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思考能力,同时也相当于在整理错题库,方便学生复习,明确学生学习过程的优与缺。当然,这也可节约教师的作业批改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在采用学生自批方式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教师采取此种作业处理方式的出发点和意图,了解对于教师而言在作业批改方面也存在效率的问题,避免无效和重复劳动,以取得学生的配合和理解,达到预期的作业处理目的。
二、开放性、探究性作业的处理方式
新课标指导下的地理作业更强调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和渗透,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虽然也要求和注意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的培养,但并没有像新课程标准那样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将地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使学生的“学会”和“会学”更为有机地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往往以“活动建议”的形式出现,它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经历。因此,对于此类作业的处理,我们一定要注意讲究处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创造性,绝对不能主观臆断,要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处理方式要灵活。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的处理方式:
1.演讲式
如在学生学习了“人类认识的宇宙”之后,可以开展一个小型的班内演讲会:“正确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不让愚昧迷信侵蚀社会”,并且可以让学生结合有关“法轮功”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让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物质的世界观,并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辩论式
目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是“大气的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关于这一论题,目前科学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这样一个话题,通过学生对于辩题的分析、观点的确立、材料的查找、事实的分析及辩论过程的真实体验等环节,让他们更深地了解全球为何变暖,为何有的科学家支持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观点,有的则持反对意见。同时,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也让他们逐步树立关心环境的意识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了解了辩论的规则,培养了辩论的能力,养成了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各种事物与现象的习惯。
3.观察分析式
观察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中学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说:“科学的原理起源于试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当学生了解了有关城市环境与城市交通运输的内容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小课题:观察你所熟悉的某交通线路(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设想和方案。通过这样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的开展,学生养成经常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地理事物的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并形成较好的分析思维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促进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要提醒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是否合理、有无不合理或不尽合理的可能,为什么。教师若经常注意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去思考,相信师生双方一定都会大有收获的。
4.网络查找式
地理课程是以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此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作业题目,如:“借鉴世界一些有名的大城市的环境问题及其采取的措施,你认为我们杭州市该如何有效地解决相应的城市环境问题?”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明确了处理城市环境问题的一般措施,又了解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明确了杭州城市的自身特点,以及在借鉴他国城市的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合杭州的解决方案与设想。
5.参观访问式
教师在学生学习和获得了相应的地理内容后,可以针对某项问题组织一次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与经验。如针对垃圾处理的问题,组织学生参观本市的已经变成旅游景点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针对污水处理问题,可以带领他们参观九堡污水处理厂等,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