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25-0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学会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②理解诗歌意象,以学生的切身体会去推测诗歌的主旨。
2.能力目标
①读,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品,品味诗歌炼字美。
③悟,领悟诗人叹惋情。
3.德育目标
感受于国乱民哀的时代中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找到重点词语,揣摩和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拓展延伸为对高考诗歌炼字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①点拨法。以单元赏析指导中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来点拨。
②讨论法。给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讨论结果。
③吟诵法。学习过程中,先读三遍,然后在品悟中反复吟咏,细细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导学案》。
二.导入设计
1.回味一些名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提问:这些诗句是哪位诗人写的?(明确:杜甫)
3.板书:蜀相(杜甫)
三.确立目标
见“教学目标”,重点是“能力目标”。
四.知人论世
1、走进杜甫
用课件为学生展示杜甫的四个人生时期:
①35歲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731—745)。“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代表作有《望岳》。
②35至44岁,困居长安时期(745—755)。仕进无门,困顿十年。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③45至48岁,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安史之乱爆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④48至59岁,西南飘泊时期(760—770)。逃难、漂流。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秋兴》。
小结: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主要情感——忧国忧民;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2、了解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玄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
五.读读诗歌
1、提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2、學生自读,再推荐代表读,然后全班齐读。
六.探究练习
探究一:如果改为“丞相祠堂今安在,锦官城外草木深”,好不好?为什么?(学习小组一、学习小组二讨论)
探究二: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学习小组三讨论)
探究三:杜甫用颈联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准确吗?尾联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学习小组四讨论)
七.探究答疑
探究一,明确“寻”、“柏森森”的诗人用意,就明白“草木深”不能体现对诸葛亮强烈的景仰和缅怀之情。(诗歌的首联怎么读呢?语调平缓,读出景仰之情。)
探究二,明确“自”、“空”。
①假若把“尽”替换为“自”,把“空”替换为“皆”,行不行?替换之后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春意盎然的画面,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欣喜愉悦的情感符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吗?(完全不符,这里用“自”写出了碧草自绿,无人欣赏;这里用“空”写出了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以“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的手法,写出何等凄凉感伤之情。)
③“自”、“空”,二字感叹碧草黄鹂无人赏玩,体现了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诗歌的颔联怎么读呢?语调缓慢,读出伤感之情。)
探究三,明确“准确”。
①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业绩宏伟、忠诚报国。这也是“丞相祠堂何处寻”的缘由。(诗歌的颈联怎么读呢?这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业,要读得激昂点,读出伤感之情。)
②是失败的英雄,指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赴汤蹈火而壮志难酬之人,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诗歌的尾联要读出惋惜、感伤的语气,“死”字读得沉痛些。)
评议: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不单发思古之幽情,更含有忧时忧国伤己的叹惋之情。
八.高考拓展
1.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诗中的“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
2.答题步骤
(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联句意。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没有则可以省略这个步骤。)
(4)答作用。该字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训练一
例题: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6分)
明确:①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②映阶碧草空自展现着一派春色,隔叶黄鹂徒劳地婉转鸣唱,③作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④营造了寂寥、冷清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寂寞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等英雄的壮志未酬作铺垫。(下转109页)
4.训练二
(2015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问题: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明确:①“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②清风微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也使江水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附板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学会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②理解诗歌意象,以学生的切身体会去推测诗歌的主旨。
2.能力目标
①读,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品,品味诗歌炼字美。
③悟,领悟诗人叹惋情。
3.德育目标
感受于国乱民哀的时代中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找到重点词语,揣摩和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拓展延伸为对高考诗歌炼字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①点拨法。以单元赏析指导中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来点拨。
②讨论法。给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讨论结果。
③吟诵法。学习过程中,先读三遍,然后在品悟中反复吟咏,细细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导学案》。
二.导入设计
1.回味一些名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提问:这些诗句是哪位诗人写的?(明确:杜甫)
3.板书:蜀相(杜甫)
三.确立目标
见“教学目标”,重点是“能力目标”。
四.知人论世
1、走进杜甫
用课件为学生展示杜甫的四个人生时期:
①35歲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731—745)。“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代表作有《望岳》。
②35至44岁,困居长安时期(745—755)。仕进无门,困顿十年。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③45至48岁,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安史之乱爆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④48至59岁,西南飘泊时期(760—770)。逃难、漂流。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秋兴》。
小结: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主要情感——忧国忧民;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2、了解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玄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
五.读读诗歌
1、提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2、學生自读,再推荐代表读,然后全班齐读。
六.探究练习
探究一:如果改为“丞相祠堂今安在,锦官城外草木深”,好不好?为什么?(学习小组一、学习小组二讨论)
探究二: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学习小组三讨论)
探究三:杜甫用颈联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准确吗?尾联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学习小组四讨论)
七.探究答疑
探究一,明确“寻”、“柏森森”的诗人用意,就明白“草木深”不能体现对诸葛亮强烈的景仰和缅怀之情。(诗歌的首联怎么读呢?语调平缓,读出景仰之情。)
探究二,明确“自”、“空”。
①假若把“尽”替换为“自”,把“空”替换为“皆”,行不行?替换之后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春意盎然的画面,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欣喜愉悦的情感符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吗?(完全不符,这里用“自”写出了碧草自绿,无人欣赏;这里用“空”写出了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以“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的手法,写出何等凄凉感伤之情。)
③“自”、“空”,二字感叹碧草黄鹂无人赏玩,体现了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诗歌的颔联怎么读呢?语调缓慢,读出伤感之情。)
探究三,明确“准确”。
①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业绩宏伟、忠诚报国。这也是“丞相祠堂何处寻”的缘由。(诗歌的颈联怎么读呢?这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业,要读得激昂点,读出伤感之情。)
②是失败的英雄,指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赴汤蹈火而壮志难酬之人,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诗歌的尾联要读出惋惜、感伤的语气,“死”字读得沉痛些。)
评议: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不单发思古之幽情,更含有忧时忧国伤己的叹惋之情。
八.高考拓展
1.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诗中的“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
2.答题步骤
(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联句意。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没有则可以省略这个步骤。)
(4)答作用。该字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训练一
例题: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6分)
明确:①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②映阶碧草空自展现着一派春色,隔叶黄鹂徒劳地婉转鸣唱,③作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④营造了寂寥、冷清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寂寞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等英雄的壮志未酬作铺垫。(下转109页)
4.训练二
(2015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问题: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明确:①“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②清风微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也使江水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