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捷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德育 意志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点。新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整个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把增强体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德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提高体育课的德育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1.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现。德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体操、武术等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本身就在不断地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培养。
2.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体现。体育教学一般都在体育场、馆内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在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因素。
二、体育教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作为体育教师要避免“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直接参与性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的育人作用,并善于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方式,寓育人于体育运动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是必要的。
2.身心合一性。身心合一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运动生理负荷,还要承受运动心理负荷。这是由于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完美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两者同步发生、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体育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运动生理负荷,将伴随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的特点和心理素质与个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合理安排身体练习,以便在使学生健身和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取得理想的育心效果。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的途径
1.贯彻德育应注意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其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整个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生动形象、准确精炼的课堂语言,优美、规范的体育示范动作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都会成为学生规范自己言行的标尺。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一定要抓住所有能够留给学生美好印象的时机,适时地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威望,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心灵。
2.贯彻德育,教师要选准德育与体育的最佳结合点。体育课中道德规范的培养与体育锻炼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体育课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具有很强的育人作用。但其德育作用往往是以潜在形式包含在学科知识中的,只有在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3.贯彻德育要注意实践性。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素质的训练形成的,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锻炼的基础上获得的。思想品德教育要经过运动过程的磨炼,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研究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及其在各项教材中的运用。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在教育过程中,为师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讲究实效。作为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探索,在体育教学中造就具有情操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
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育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何种方法、手段,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体育课教学的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德育双丰收,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小明.体育数师话德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崔文广.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论纲[M].北京休育大学出版社,2007.
[3]毛振明.实用学校休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德育 意志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点。新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整个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把增强体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德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提高体育课的德育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1.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现。德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体操、武术等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本身就在不断地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培养。
2.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体现。体育教学一般都在体育场、馆内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在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因素。
二、体育教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作为体育教师要避免“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直接参与性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的育人作用,并善于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方式,寓育人于体育运动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是必要的。
2.身心合一性。身心合一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运动生理负荷,还要承受运动心理负荷。这是由于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完美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两者同步发生、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体育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运动生理负荷,将伴随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的特点和心理素质与个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合理安排身体练习,以便在使学生健身和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取得理想的育心效果。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的途径
1.贯彻德育应注意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其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整个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生动形象、准确精炼的课堂语言,优美、规范的体育示范动作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都会成为学生规范自己言行的标尺。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一定要抓住所有能够留给学生美好印象的时机,适时地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威望,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心灵。
2.贯彻德育,教师要选准德育与体育的最佳结合点。体育课中道德规范的培养与体育锻炼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体育课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具有很强的育人作用。但其德育作用往往是以潜在形式包含在学科知识中的,只有在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3.贯彻德育要注意实践性。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素质的训练形成的,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锻炼的基础上获得的。思想品德教育要经过运动过程的磨炼,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研究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及其在各项教材中的运用。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在教育过程中,为师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讲究实效。作为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探索,在体育教学中造就具有情操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
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育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何种方法、手段,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体育课教学的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德育双丰收,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小明.体育数师话德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崔文广.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论纲[M].北京休育大学出版社,2007.
[3]毛振明.实用学校休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