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传说”滋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用教材必须把视角投向选文类型的甄别和选文功能的明确上,发挥选文“本源”(编写意图和教材规定)的教学功能,进入到文本的底部,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给《日月潭的传说》的教学增加一点厚实。
  
  教学目标
  1 借助文本、图片及观察交流,感悟日月潭的山清水秀。
  2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3 指导采录:搜集身边的传说、适当加工并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读图文,品美景
  
  1 出示日月潭风景图。
  (适当解说: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个小岛将湖分为两半。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月亮和太阳而得名。周围有大尖山和水社山等。)
  2 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美景吗?(日月潭之美在于环湖重峦叠峰,湖面辽阔,潭水澄澈)在学生的发言中理解“环抱”、“树木葱茏”。
  3 课文的第一段也写出了日月潭的美丽,试着读一读。
  [设计意图:看图使日月潭的美丽直观而形象,看图说话让美丽的风景与词汇直接联系。进行短线习作的训练,从而与文本语言相互融合。]
  
  二、学传说,识英雄
  
  1 知“黑暗”
  “说起日月潭,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两条恶龙吞吃了太阳和月亮,天地间漆黑一片。”人世间没有了太阳和月亮,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树木枯萎了,鸟儿不叫了,稻田里快成熟的稻穗也干瘪了,家家户户的粮食吃光了,牛羊快饿死了。日子过不下去了……)
  
  2 明“智勇”
  (1)感受人们的智慧
  面对困难,人类从来不屈服,办法永远多于困难。读读文章第三自然段,说说人们想了什么办法。
  新的困难又产生了,出示两个疑问句:“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呢?”
  读好这两个疑问句,体会人们的“一筹莫展”。
  (2)感受英雄的勇气
  ①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当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②大尖哥与水社姐最终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出示两句话。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在比较中想象。
  他们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他们翻山趄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拿到太阳和月亮容易吗?哪些词告诉我们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如果你是一个电影导演,在你的影片里有哪些镜头?
  (引导想象:当他们翻山越岭时,当他们趟大江大河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一路上还会经历哪些辛苦?生充分展开想象。)
  出示:
  A 满山的荆棘,他们_______。
  B 山中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赤日炎炎,他们_______;一会儿就大雨滂沱,他们_______。可又过了一会儿,气温骤降,大雪纷飞,_______。
  C 崇山峻岭,山高路险,有一次,_______。
  在想象的基础上比较句子。
  ③读读文章的第四段,你还对文中的哪个词感触最深,你想说些什么,你又想到哪些画面?
  预设:学生对“纵身”、“三天三夜”等关键词进行研讨。
  ④把想象与感悟还原到文本,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读好这一段话。
  [设计意图:从文章的特点着手处理教材,有利于促进阅读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本文中有几个地方只用轻轻的几笔就带过了许多情节,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索的余地。教学时抓住相对空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大尖哥和水社姐在寻找金斧头、金剪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可真切直观地感受到大尖哥和水社姐的付出与他们可贵的品质。]
  (3)感受人们的怀念,把遗憾变成感激
  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于是太阳和月亮又回来了,又高挂在天上。光耀大地,万物复苏,你们再来想象一下。现在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这时,人们会对大尖哥和水社姐说什么呢?
  出示句式:大尖哥和水社姐,谢谢你们:_______
  [设计意图:当老师的导与学生学的需求相一致时,才能使教学内容现实化。当看到“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多数学生会产生惆怅之感,多角度的感叹让学生感受到人们敬英雄,念英雄的情怀。]
  
  三、设情境,讲故事
  
  山水特产类传说多运用于旅游。我们外出旅游的时候,往往被导游精彩的说辞所吸引,现在我们就来到山清水秀的日月潭边,你能像导游那样绘声绘色地讲给游客听吗?(学生看图练说)
  [设计意图:提出极具情境与想象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象,以吸收语言,完成文本教学的语言训练目标——讲故事。]
  
  四、察民风,搜传说
  
  丹阳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大到风景特产,小到村名。课前同学们采访身边的村民,收集了传说,整理了传说。现在让我们做文化的传播人,讲讲收集到的传说。
  总结:传说有动人的故事,传说有神奇的想象,传说还有美好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日月潭的传说》的学习,学生初步地认识了传说的特征,并学会探索身边的传说。在完成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在作为听众的同时也成为了下一个讲述者,在教育与学习的互动中感受语文的快乐,使学习成为了一种需要。]
其他文献
近日聆听了一场小学语文教学讲课比赛,从中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归类、情感打包、思想定性。比如写景的归结到喜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这一思想层面,写人的全部落到学习主人翁某种品质这一情感角度,且同类文章的教法、设问、练习、情感体验如出一辙。然而,这种教法真的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培养孩子们的优秀人格吗?  把人格发展放在首位是中小学教育的立足点,语文与人的思想品德联系得更加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  3,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体会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教学过程  
书名:语文教学论  主编:乔桂英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040413663  定价:38元  语文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涌现出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著述。由乔桂英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便是内容比较丰富和全面的一部书。  《语文教学论》
语言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全新而富有挑战的内容。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深究教材,目标明确  口语交际教学与其他阅读课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编排图文并茂,可发挥的空间大,且独立成题,一课一得,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不确定性。它不是单向的,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是师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长期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他的作文教学出神入化,显示了高超的教学技巧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他执教的《对话作文》,张扬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驰骋思维,教学妙趣横生,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一、读写结合,适当点拨    上课伊始,于老师出示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碰壁”一段,他让学生读一读。  师:从这段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对话写得最多。  师:写
【文本解读】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历尽艰辛的一生,描述了《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的创作过程,用富含感染力的文句再现了这一名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民间艺人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抗争的顽强精神。《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创作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它是阿炳苦难一生的生活积淀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曲,进入情境  1
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其追求的是学生心灵的解放、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唤醒学生的课堂情绪是小学语文活力课堂构建的基础,让教学能够触及学生的灵魂,并贯穿于学生生命体验之中。那么,如何唤醒学生课堂情绪呢?    一、让诗意的教学语言畅响课堂    教学语言是组织教学、激发学生课堂情绪的有力工具。教师的语言具有传情的功效。好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记忆与体验,在内驱力的推动下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少有教师主动拿第一课时教学来对外展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主题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是质疑,一会儿又是简单或无明确目的要求的朗读,只求广度,不求深度,主题也不够突出。(2)越位式的教学。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应该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生硬地放到第一课时来上,学生缺乏对课文的理解,一片茫然,结果只能跟着老师走,缺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恰当定位习作指导课与讲评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作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指导课主要定位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明白写作内容,也就是解决“想写”和“写什么”的问题;而讲评课则主要定位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修改习作,也就是解决“怎样写好”的问题。
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议沦文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思维能力跟不上,再好的文笔,再完美的章法结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现今议论文写作当中,部分学生为了证明自我观点而故意对一些事情视而不见,把不利于自己的观点遮蔽,总是在“自我精神领地”里欣然自得,这不仅仅是思维惰性的表现,同时也是滋生狭隘、偏激的一元论和二元对立思维的温床。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缺乏批判意识,仅仅停留在非黑即白的单环思维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