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新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欲望,可以滋生动力。
【关键词】数学;小学;趣味;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乃至高效,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新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欲望,可以滋生动力。所以,教师要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得使学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一、在课题引入中,引起学习兴趣
课题的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关系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和课堂效益。揭示课题既要科学又要巧妙。揭示课题的方法颇多,但我想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应本着简练、精彩、扣人心弦的原则,能抓住学生的心,引起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起到“投石激浪”、打开思路的作用。因为在课间休息之后,学生的精神放松了,上课铃响后有必要利用课题的引入收敛学生的思想,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入新课,下面分别列举几种引趣方法:
1、设疑问难,激发兴趣。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出了三道除法题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采用“布疑”的方法设疑。第一题能除尽,第二题补“0”后能除尽,第三题则是补多少个“0”也无法除尽。当学生计算到第三题时,纷纷举手,问老师:您是不是把题出错了?有的同学甚至抱怨说:这第三道题算到哪辈子才能完呀!当估计到学生都已经算到了第三道题,并产生了很大的困惑时引入新课。这种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入新知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唤起兴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是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选择方法。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行不行?为什么?并让学生坐上用椭圆形做的车轮小自行车,亲身感受不平稳的状况。这个司空见怪的现象引发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我出示课件“小动物们乘坐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子上行进时的状态”的画面,妙趣横生,课堂内一派欢声笑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3、巧设游戏,诱发兴趣。数学中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利用一些相应的游戏做导线来揭示新知非常必要。
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时,一上课我说:“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智力竞赛,看谁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于是我出示课件:甲画了5个正方形图案,是一黄一红一蓝两绿的;乙画了3个正方形,是一红一绿一白。问:你至少画几个正方形,既能包括甲所有的正方形,也能包括已所有的正方形,其中每种颜色的正方形各几个?待学生回答后,我出示课题“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一个小小的智力题,使一个枯燥无味的计算充满了游戏性,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真正掌握“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要有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有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一道理奠定了基础,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二、在新知教学中,促进学习兴趣
1、手脑并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中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这样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本上讲的清清楚楚,教师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学生似乎也可以学会。但是被压缩掉过程的学习只能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要说能举一反三,促进思维发展了。因此在学习这课时,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首先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已准备好的3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分别用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出3个分数,即34、68、912,然后让学生把空白部分面积剪下,最后把3个阴影部分的面积重合,进行比较观察,让同学们发现3个长方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完全相等。这时教师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启发诱导,3个长方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完全相等,那么表示三个阴影部分面积的3个分数34、68、9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思考片刻后,马上举手回答:这3个分数也相等。老师紧接着问:这3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各不相同,为什么会相等呢?老师一边板书一边设问,分子有3到6,分母由4到8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子由3到9,分母由4到12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子由9到3,分母由12到4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子由6到3,分母由8到4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个个问题,使同学们的思维十分活跃,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同学们从板书中一眼看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教具探新。使用教具可以突破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生动形象地认识客观实践,使直觉和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从而功得“成功”的乐趣。
三、在课堂练习中,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发展想象,提高兴趣与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到:
1、题型新颖,形式多样。数学练习中,如果用填空、选择、判断、改错作画、编题、游戏等多种方式,能使练习内容变得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推理能力。
2、揭示数学美,陶冶情操。练习作业中,解题技巧的简洁性、和谐性可以构成一种美的境界。
如:某车间计划生产2400个零件,实际前3小时就完成了计划的40%,照这样计算,几小时可以完成生产任务?通常的解题思路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列式为:2400×(1-40%)÷(2400×40%÷3)+3或2400÷(2400×40%÷3)。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联系解“工程问题”的方法,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就可以合理巧妙地列出另外的简便解答方法:1÷(40%÷3)或3×(1÷40%)。
当学生得到最佳解法后,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解法的简洁和精炼美,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美好的情操。
四、在数学尾声中,保持学习兴趣
教学的尾声是一节课的终结,俗话说:好戏在后头。这最好的一幕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结束一节课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同引入课题那样本着简练、精彩、扣人心弦的原则,让学生学习兴趣犹存。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形式的结尾。下面分别列举一二:
1、歌诀。把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编成歌诀,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记忆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小结。小结本课堂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发问: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理清思路,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知道了学习上的进益,产生一种“成就”的愉悦。
3、出思考题。出思考题是指用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题目或题问作为一节课的结尾。一节课虽然到此为止,但学生的思维却没有终结,而是在继续思考。
总之,有效性的课堂,教师必须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通过精心设计,将教学组织的有趣、生动,让学生“乐学”、“趣学”,积极思维,从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达亮.激发数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
作者简介
廖桔仙,女,小学高级教师,江西省上饶县数学名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小学;趣味;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乃至高效,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新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欲望,可以滋生动力。所以,教师要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得使学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一、在课题引入中,引起学习兴趣
课题的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关系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和课堂效益。揭示课题既要科学又要巧妙。揭示课题的方法颇多,但我想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应本着简练、精彩、扣人心弦的原则,能抓住学生的心,引起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起到“投石激浪”、打开思路的作用。因为在课间休息之后,学生的精神放松了,上课铃响后有必要利用课题的引入收敛学生的思想,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入新课,下面分别列举几种引趣方法:
1、设疑问难,激发兴趣。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出了三道除法题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采用“布疑”的方法设疑。第一题能除尽,第二题补“0”后能除尽,第三题则是补多少个“0”也无法除尽。当学生计算到第三题时,纷纷举手,问老师:您是不是把题出错了?有的同学甚至抱怨说:这第三道题算到哪辈子才能完呀!当估计到学生都已经算到了第三道题,并产生了很大的困惑时引入新课。这种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入新知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唤起兴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是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选择方法。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行不行?为什么?并让学生坐上用椭圆形做的车轮小自行车,亲身感受不平稳的状况。这个司空见怪的现象引发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我出示课件“小动物们乘坐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子上行进时的状态”的画面,妙趣横生,课堂内一派欢声笑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3、巧设游戏,诱发兴趣。数学中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利用一些相应的游戏做导线来揭示新知非常必要。
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时,一上课我说:“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智力竞赛,看谁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于是我出示课件:甲画了5个正方形图案,是一黄一红一蓝两绿的;乙画了3个正方形,是一红一绿一白。问:你至少画几个正方形,既能包括甲所有的正方形,也能包括已所有的正方形,其中每种颜色的正方形各几个?待学生回答后,我出示课题“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一个小小的智力题,使一个枯燥无味的计算充满了游戏性,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真正掌握“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要有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有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一道理奠定了基础,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二、在新知教学中,促进学习兴趣
1、手脑并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中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这样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本上讲的清清楚楚,教师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学生似乎也可以学会。但是被压缩掉过程的学习只能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要说能举一反三,促进思维发展了。因此在学习这课时,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首先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已准备好的3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分别用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出3个分数,即34、68、912,然后让学生把空白部分面积剪下,最后把3个阴影部分的面积重合,进行比较观察,让同学们发现3个长方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完全相等。这时教师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启发诱导,3个长方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完全相等,那么表示三个阴影部分面积的3个分数34、68、9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思考片刻后,马上举手回答:这3个分数也相等。老师紧接着问:这3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各不相同,为什么会相等呢?老师一边板书一边设问,分子有3到6,分母由4到8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子由3到9,分母由4到12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子由9到3,分母由12到4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子由6到3,分母由8到4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个个问题,使同学们的思维十分活跃,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同学们从板书中一眼看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教具探新。使用教具可以突破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生动形象地认识客观实践,使直觉和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从而功得“成功”的乐趣。
三、在课堂练习中,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发展想象,提高兴趣与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到:
1、题型新颖,形式多样。数学练习中,如果用填空、选择、判断、改错作画、编题、游戏等多种方式,能使练习内容变得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推理能力。
2、揭示数学美,陶冶情操。练习作业中,解题技巧的简洁性、和谐性可以构成一种美的境界。
如:某车间计划生产2400个零件,实际前3小时就完成了计划的40%,照这样计算,几小时可以完成生产任务?通常的解题思路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列式为:2400×(1-40%)÷(2400×40%÷3)+3或2400÷(2400×40%÷3)。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联系解“工程问题”的方法,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就可以合理巧妙地列出另外的简便解答方法:1÷(40%÷3)或3×(1÷40%)。
当学生得到最佳解法后,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解法的简洁和精炼美,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美好的情操。
四、在数学尾声中,保持学习兴趣
教学的尾声是一节课的终结,俗话说:好戏在后头。这最好的一幕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结束一节课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同引入课题那样本着简练、精彩、扣人心弦的原则,让学生学习兴趣犹存。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形式的结尾。下面分别列举一二:
1、歌诀。把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编成歌诀,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记忆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小结。小结本课堂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发问: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理清思路,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知道了学习上的进益,产生一种“成就”的愉悦。
3、出思考题。出思考题是指用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题目或题问作为一节课的结尾。一节课虽然到此为止,但学生的思维却没有终结,而是在继续思考。
总之,有效性的课堂,教师必须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通过精心设计,将教学组织的有趣、生动,让学生“乐学”、“趣学”,积极思维,从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达亮.激发数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
作者简介
廖桔仙,女,小学高级教师,江西省上饶县数学名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