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针”是指“针刺”。是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以治病的方法;“灸”是指“艾灸”,是用艾绒在穴位上燃灼或熏慰来治病的方法。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针刺;面瘫;中风
解放以来,古老的针灸疗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针灸方法,如水针法、电针法、紫外线穴位照射法,日光法等。
1面神经麻痹概述
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俗称“歪嘴巴”。可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周围性多由于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出孔内的面神经炎所引起。面部受冷风侵袭常为诱因。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初起有耳后部疼痛,继由面部表情肌瘫痪而出现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平坦,嘴角歪向对侧,进食时食物常嵌在齿颊间等,并可有同侧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及听觉过敏。病程长者可因患侧面肌挛缩而嘴角反歪向病例称“倒错现象”,有肌肉跳动、面部牵板不适。中枢性可因脑血管疾病或脑肿瘤等产生,症状表现仅限于脸面下部的肌肉瘫痪,故皱额,皱眉皆无障碍,且常伴有偏瘫或上肢瘫。《乾坤生意》云:“凡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歪陷中二七状,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1)。”
2治疗方法
2.1(中经络)
2.1.1刺穴法
常用穴——翳风、四白、阳白、地仓、颊车、迎香。
备用穴——人中、挟承浆、太阳、合谷、肩舆、曲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风门。
穴释:取颊车、地仓、迎香是局部治疗的方法,并为口眼歪斜的主穴,肩髃、曲池能祛上肢的风邪;合谷能治手指的麻木外,并为治疗面口疾患之要穴;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等穴,能逐下肢的风邪而起舒经活络的作用;风门为治风邪的要穴而治本。先针健侧用泻法,后针患侧用补法。此为损有余,益不足,而起疏通经络之作用。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中枢性面瘫可酌情减脸面上的穴位。
2.1.2电针法
翳风、地仓透颊车(或四白)。通电5分钟,每天或隔天一次。通电后轻症能看到面部表情肌抽跳,恢复较快,如见牙齿咬嚼者是针刺过深,刺中咬肌所致,应将针退出重刺。
2.1.3刺络拔罐法
可在患侧地仓,禾髎、挟承漿、颊车、下关、阳白、四白、太阳、翳风等穴,用皮肤针扣刺使少量出血,用小口径火罐吸拔5~10分钟,隔天一次。此法在炎症期或后遗面部牵板有“倒错现象”时,效果较好。
另外,中枢性面瘫除针刺治疗外,还须治疗原发病。
3疗法解释
3.1耳针疗法
取穴:面颊部、眼、口、皮质下、枕。每次选取2~3穴,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或理针。
3.2穴位敷药
将马钱子粉0.2克,撒于膏药或胶布上,贴在下关或颧髎穴上,隔2~3日更换一次。
3.3水针疗法
用维生素B1 100毫克或B12注射液,注入臀风、牵正、下关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
4典型病例
张某某,女,65岁,素有高血压史,晨五时起床小便,突然肢抽,吐沫,舌被咬破而入院。入院时神昏,身热,面赤,气粗,烦躁,舌伸不出,痰声漉漉。次日出现口喎,左侧偏瘫,二便失禁,舌红,苔薄,脉弦数而劲。症鼠风阳上旋,痰热互阻,上蒙清窍,横窜经脉。拟以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执法。选劳宫、大陵、太冲、行间、丰隆、涌泉、十二井(点刺出血)、水沟等穴治疗,同时兼配中西药物(外方从略)。第三天神志转清,第六天起,肢运动功能渐渐恢复。第十天起,口渴、流涎的症状开始好转。四十天后基本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针灸大成》 明杨继洲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6 334页.
[2]《针灸学简编》中医研究院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336页.
[3]《针灸推拿学》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12页.
[4]《针灸治疗手册》上海出版社.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针刺;面瘫;中风
解放以来,古老的针灸疗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针灸方法,如水针法、电针法、紫外线穴位照射法,日光法等。
1面神经麻痹概述
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俗称“歪嘴巴”。可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周围性多由于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出孔内的面神经炎所引起。面部受冷风侵袭常为诱因。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初起有耳后部疼痛,继由面部表情肌瘫痪而出现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平坦,嘴角歪向对侧,进食时食物常嵌在齿颊间等,并可有同侧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及听觉过敏。病程长者可因患侧面肌挛缩而嘴角反歪向病例称“倒错现象”,有肌肉跳动、面部牵板不适。中枢性可因脑血管疾病或脑肿瘤等产生,症状表现仅限于脸面下部的肌肉瘫痪,故皱额,皱眉皆无障碍,且常伴有偏瘫或上肢瘫。《乾坤生意》云:“凡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歪陷中二七状,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1)。”
2治疗方法
2.1(中经络)
2.1.1刺穴法
常用穴——翳风、四白、阳白、地仓、颊车、迎香。
备用穴——人中、挟承浆、太阳、合谷、肩舆、曲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风门。
穴释:取颊车、地仓、迎香是局部治疗的方法,并为口眼歪斜的主穴,肩髃、曲池能祛上肢的风邪;合谷能治手指的麻木外,并为治疗面口疾患之要穴;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等穴,能逐下肢的风邪而起舒经活络的作用;风门为治风邪的要穴而治本。先针健侧用泻法,后针患侧用补法。此为损有余,益不足,而起疏通经络之作用。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中枢性面瘫可酌情减脸面上的穴位。
2.1.2电针法
翳风、地仓透颊车(或四白)。通电5分钟,每天或隔天一次。通电后轻症能看到面部表情肌抽跳,恢复较快,如见牙齿咬嚼者是针刺过深,刺中咬肌所致,应将针退出重刺。
2.1.3刺络拔罐法
可在患侧地仓,禾髎、挟承漿、颊车、下关、阳白、四白、太阳、翳风等穴,用皮肤针扣刺使少量出血,用小口径火罐吸拔5~10分钟,隔天一次。此法在炎症期或后遗面部牵板有“倒错现象”时,效果较好。
另外,中枢性面瘫除针刺治疗外,还须治疗原发病。
3疗法解释
3.1耳针疗法
取穴:面颊部、眼、口、皮质下、枕。每次选取2~3穴,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或理针。
3.2穴位敷药
将马钱子粉0.2克,撒于膏药或胶布上,贴在下关或颧髎穴上,隔2~3日更换一次。
3.3水针疗法
用维生素B1 100毫克或B12注射液,注入臀风、牵正、下关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
4典型病例
张某某,女,65岁,素有高血压史,晨五时起床小便,突然肢抽,吐沫,舌被咬破而入院。入院时神昏,身热,面赤,气粗,烦躁,舌伸不出,痰声漉漉。次日出现口喎,左侧偏瘫,二便失禁,舌红,苔薄,脉弦数而劲。症鼠风阳上旋,痰热互阻,上蒙清窍,横窜经脉。拟以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执法。选劳宫、大陵、太冲、行间、丰隆、涌泉、十二井(点刺出血)、水沟等穴治疗,同时兼配中西药物(外方从略)。第三天神志转清,第六天起,肢运动功能渐渐恢复。第十天起,口渴、流涎的症状开始好转。四十天后基本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针灸大成》 明杨继洲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6 334页.
[2]《针灸学简编》中医研究院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336页.
[3]《针灸推拿学》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12页.
[4]《针灸治疗手册》上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