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写话”,开始学习“习作”。大部分学生心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忐忑与焦虑:该写些什么呢?怎样来写?观察是学生触摸世界万象的一扇门,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中的“观察”,不仅仅拘囿于“用眼睛看”,还应该包括选择、融合、思辨、感悟等多个层面。懂观察的学生,才会说真话、抒真情,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一、有顺序观察,表达条理清晰
观察是学生自主的、自我需要的行为,没有顺序、杂乱无章式的“看看”,不符合作文观察的要求。在观察目标对象时,可以是固定的落脚点,也可以移步换景。确立了特定的观察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观察的顺序,从整体出发细化到每一部分或者从部分回归到整体,也可以由远而近、自上而下等,遵循一定的方位关系。在写游记时,随着有顺序的移动,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从而围绕习作主题组织写作素材。
例如,写游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以游览的顺序为观察的顺序。在参观广武书院前,与学生一同设计好游览路线。沿着鹅卵石的小路,先来到百鸟林;跨过几级台阶,一条玉带似的小河展现在大家眼前;小河的左边布置着“农家乐”场景,与右边的古训相映成趣;继续前行,走过石拱桥,来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红亭子……这时,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转换描写的镜头,文章读起来也倍感清新自然。
观察是习作的开始。教师应明确观察的方法,制定好觀察的计划,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收集到全面完整、条理清晰的素材,同时也促进了言语思维的逻辑性。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不会杂乱无章了,而是条理分明,娓娓道来。
二、分主次观察,捕捉素材细节
画家齐白石笔下的虾栩栩如生,这与他从小的积淀息息相关。据说齐白石老先生小时候非常喜欢虾,常常以棉花为诱饵钓虾,静静地在小河边观察这些可爱的小生灵。齐白石画虾之所以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因为他抓住了虾的主要特点,画出了虾头与前胸的坚硬感,中间微微拱起,似乎在爬动。习作与画画相似,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仔细观察、揣摩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观察时紧扣人物的显著特征,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三年级学生写《我们身边的小伙伴》前,可以与学生一起玩“猜一猜”的游戏。指定一名学生描述自己所观察的小伙伴的主要特点,让同伴来猜一猜,并根据猜测人的反应来调整描述的内容。有的学生抓住小伙伴的外貌体型特征:“总喜欢把头发高高地盘在头顶”“他戴的镜片可厚了,一圈又一圈”“瞧他那身板瘦成了一道闪电,似乎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吹跑。”有的学生突出了小伙伴的主要兴趣爱好,“她是名副其实的小书虫,课间也常常坐在位置上埋头看书,一动不动。”“‘珠心算达人’这个称号非他莫属了,他是我们班的神算子。”学生围绕人物的主要特征阐述,让人一目了然。
记叙一件事情,如果能够抓住事情发展的主要环节,或者让人最为难忘的地方,一定会紧扣读者心弦,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写作《快乐的“跳蚤”市场》前,教师指导学生紧扣题眼“快乐”进行观察。跳蚤活动前,小伙伴展示自己心爱的小商品的激动与兴奋;活动中,相互交换、买卖物品时的爱不释手、讨价还价;跳蚤活动整体场景的观察,到处人头攒动、商品琳琅满目等。抓住事情的主要方面来观察,捕捉相关的写作素材,进行细节描写,能够进一步突出文章中心,做到形神兼备。
三、多角度观察,丰富认知体验
想让习作中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仅仅局限于用眼睛“看”是行不通的。观察的深入、持久,离不开多感官的参与。用眼睛仔细地看,借助鼻子闻一闻、耳朵听一听,再用手摸一摸,还可以用嘴尝一尝,用足心思想一想。多感官的参与,带来了多角度的观察感悟。世界万象是立体的、复杂的、五彩斑斓的,多维度的体验,才能有客观、全面的认知,才会迸发出灵动美妙的语言。
语文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主张学生人手一本“写话本”,每一篇都有“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四个栏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记述。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记一记这样的“写话本”。与常见的学生写日记的形式相比,“写话本”更加关注学生多角度的观察,指向于学生更为深刻的认知,有利于细致、全面地积淀写作素材。
一篇妙趣横生的习作,离不开学生多维度的观察,也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合适的写作背景中恰当地运用,随手拈来。对于中年级的学生,习惯于感性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尝试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将学生多层面的收获进行分类与整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升多维度观察的技能,方便习作时的提炼与运用。
例如,写作《刚学会做的一件事》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综合观察的收获分门别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有的学生学做“番茄炒蛋”,她制作了形象的“发散型”的思维导图,有番茄和鸡蛋的形状、颜色,有炒菜的动作,如“切、倒、压、铲”等,有听到的油炸的“滋滋”声,还有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番茄和鸡蛋的香味,尝一尝,酸酸的、滑滑的。这样梳理丰富的观察体验,生动而全面。在此基础上开展写作活动,一定会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思辨性观察,抒写独特感悟
教师总是期盼习作课堂上能够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希望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形成属于自己的作文风格,但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四季变更、花鸟虫鱼、学校生活,学生的世界似乎如出一辙。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观察的独立性,选择从众的结构模式与言语表达,写出来的内容也就人云亦云,缺少了新意,缺少了学生年龄段应该有的灵气。
向往匠心独运的习作,离不开别具一格的观察。如,观察“秋天来了”,不仅仅可以从自然景色入手,也可以观察鸟儿们飞行的方向,同伴们穿衣的变化;写“一场拔河比赛”,可以写参赛选手们的表情与动作,还可以对啦啦队的神态与语言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再现比赛时的激烈与欢乐;介绍一种动物,可以是动物园的,也可以是自己家里饲养的小动物。主要观察动物的样子、生活习性方面,既要有静态的描写,也要有动态的描写,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只有选取他人容易忽略的地方,才能写出有特色的习作。
部分学生在写人记事中,总是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事情,难免落入千篇一律的观察思维俗套。如,写《我的妈妈》,是不是都要观察妈妈勤劳、心细的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观察,写出人物的个性光芒。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观察点定位于“爱臭美的妈妈”。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的作文中就有了“马大哈妈妈”“我的妈妈是个美食家”“爱发火的妈妈”等不一样的观察,同样融入真感情,写出了真性情,习作中的人物形象也更为鲜明。
观察是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积淀习作情感不可或缺的路径。有序的观察,表述才能条理分明;观察时分清主次,抓住侧重点,才能写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感官融合,增加观察的宽度,同时也拓宽了习作的外延;带着个体的独特思考来观察,才会抒写自我的真情实感。总之,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理性回归。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有顺序观察,表达条理清晰
观察是学生自主的、自我需要的行为,没有顺序、杂乱无章式的“看看”,不符合作文观察的要求。在观察目标对象时,可以是固定的落脚点,也可以移步换景。确立了特定的观察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观察的顺序,从整体出发细化到每一部分或者从部分回归到整体,也可以由远而近、自上而下等,遵循一定的方位关系。在写游记时,随着有顺序的移动,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从而围绕习作主题组织写作素材。
例如,写游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以游览的顺序为观察的顺序。在参观广武书院前,与学生一同设计好游览路线。沿着鹅卵石的小路,先来到百鸟林;跨过几级台阶,一条玉带似的小河展现在大家眼前;小河的左边布置着“农家乐”场景,与右边的古训相映成趣;继续前行,走过石拱桥,来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红亭子……这时,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转换描写的镜头,文章读起来也倍感清新自然。
观察是习作的开始。教师应明确观察的方法,制定好觀察的计划,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收集到全面完整、条理清晰的素材,同时也促进了言语思维的逻辑性。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不会杂乱无章了,而是条理分明,娓娓道来。
二、分主次观察,捕捉素材细节
画家齐白石笔下的虾栩栩如生,这与他从小的积淀息息相关。据说齐白石老先生小时候非常喜欢虾,常常以棉花为诱饵钓虾,静静地在小河边观察这些可爱的小生灵。齐白石画虾之所以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因为他抓住了虾的主要特点,画出了虾头与前胸的坚硬感,中间微微拱起,似乎在爬动。习作与画画相似,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仔细观察、揣摩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观察时紧扣人物的显著特征,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三年级学生写《我们身边的小伙伴》前,可以与学生一起玩“猜一猜”的游戏。指定一名学生描述自己所观察的小伙伴的主要特点,让同伴来猜一猜,并根据猜测人的反应来调整描述的内容。有的学生抓住小伙伴的外貌体型特征:“总喜欢把头发高高地盘在头顶”“他戴的镜片可厚了,一圈又一圈”“瞧他那身板瘦成了一道闪电,似乎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吹跑。”有的学生突出了小伙伴的主要兴趣爱好,“她是名副其实的小书虫,课间也常常坐在位置上埋头看书,一动不动。”“‘珠心算达人’这个称号非他莫属了,他是我们班的神算子。”学生围绕人物的主要特征阐述,让人一目了然。
记叙一件事情,如果能够抓住事情发展的主要环节,或者让人最为难忘的地方,一定会紧扣读者心弦,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写作《快乐的“跳蚤”市场》前,教师指导学生紧扣题眼“快乐”进行观察。跳蚤活动前,小伙伴展示自己心爱的小商品的激动与兴奋;活动中,相互交换、买卖物品时的爱不释手、讨价还价;跳蚤活动整体场景的观察,到处人头攒动、商品琳琅满目等。抓住事情的主要方面来观察,捕捉相关的写作素材,进行细节描写,能够进一步突出文章中心,做到形神兼备。
三、多角度观察,丰富认知体验
想让习作中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仅仅局限于用眼睛“看”是行不通的。观察的深入、持久,离不开多感官的参与。用眼睛仔细地看,借助鼻子闻一闻、耳朵听一听,再用手摸一摸,还可以用嘴尝一尝,用足心思想一想。多感官的参与,带来了多角度的观察感悟。世界万象是立体的、复杂的、五彩斑斓的,多维度的体验,才能有客观、全面的认知,才会迸发出灵动美妙的语言。
语文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主张学生人手一本“写话本”,每一篇都有“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四个栏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记述。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记一记这样的“写话本”。与常见的学生写日记的形式相比,“写话本”更加关注学生多角度的观察,指向于学生更为深刻的认知,有利于细致、全面地积淀写作素材。
一篇妙趣横生的习作,离不开学生多维度的观察,也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合适的写作背景中恰当地运用,随手拈来。对于中年级的学生,习惯于感性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尝试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将学生多层面的收获进行分类与整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升多维度观察的技能,方便习作时的提炼与运用。
例如,写作《刚学会做的一件事》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综合观察的收获分门别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有的学生学做“番茄炒蛋”,她制作了形象的“发散型”的思维导图,有番茄和鸡蛋的形状、颜色,有炒菜的动作,如“切、倒、压、铲”等,有听到的油炸的“滋滋”声,还有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番茄和鸡蛋的香味,尝一尝,酸酸的、滑滑的。这样梳理丰富的观察体验,生动而全面。在此基础上开展写作活动,一定会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思辨性观察,抒写独特感悟
教师总是期盼习作课堂上能够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希望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形成属于自己的作文风格,但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四季变更、花鸟虫鱼、学校生活,学生的世界似乎如出一辙。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观察的独立性,选择从众的结构模式与言语表达,写出来的内容也就人云亦云,缺少了新意,缺少了学生年龄段应该有的灵气。
向往匠心独运的习作,离不开别具一格的观察。如,观察“秋天来了”,不仅仅可以从自然景色入手,也可以观察鸟儿们飞行的方向,同伴们穿衣的变化;写“一场拔河比赛”,可以写参赛选手们的表情与动作,还可以对啦啦队的神态与语言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再现比赛时的激烈与欢乐;介绍一种动物,可以是动物园的,也可以是自己家里饲养的小动物。主要观察动物的样子、生活习性方面,既要有静态的描写,也要有动态的描写,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只有选取他人容易忽略的地方,才能写出有特色的习作。
部分学生在写人记事中,总是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事情,难免落入千篇一律的观察思维俗套。如,写《我的妈妈》,是不是都要观察妈妈勤劳、心细的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观察,写出人物的个性光芒。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观察点定位于“爱臭美的妈妈”。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的作文中就有了“马大哈妈妈”“我的妈妈是个美食家”“爱发火的妈妈”等不一样的观察,同样融入真感情,写出了真性情,习作中的人物形象也更为鲜明。
观察是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积淀习作情感不可或缺的路径。有序的观察,表述才能条理分明;观察时分清主次,抓住侧重点,才能写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感官融合,增加观察的宽度,同时也拓宽了习作的外延;带着个体的独特思考来观察,才会抒写自我的真情实感。总之,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理性回归。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