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课程加入到传统的课程之中。而声乐心理学则是属于声乐和心理学交叉范围内的学科,与此同时,它还属于心理学范围内的分支学科。学好声乐心理学不仅可以在学习声乐时更加轻松,还可以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进程。本文就这一现象,对声乐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心理学;教学策略;应用与探究;心理学的应用
在音乐艺术教育这个大的学科中,声乐教育是十分重要、十分具有影响力的教学方向之一。对于声乐来说,想要学好声乐,在先天身体各方面条件良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运用心理引导,做到高效地教好和学好声乐,同时这也是声乐教育和其他音乐教育最大的不同之一。由此可见,声乐心理学对于声乐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对声乐心理学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影响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实施的因素
虽然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必要,但根据多年对于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声乐教学中,声乐心理学的应用和实施受到一些阻碍。在此总结出,影响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因素,另一个是学生的因素。
教师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的差异上。一般情况来说,我国声乐教学课堂,尤其对那些大班教学、集体授课的声乐教学模式来说,由于学生嗓音条件、声部、音色、歌唱能力等之间的差异性,一般只有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才可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歌唱能力、歌唱程度等制定不一样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随着学生学习的进度、发展等将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进。其次,每一位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是有差异的,而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演唱能力提高的速度。在声乐教学这个领域中,人们往往更加迷信“名师出高徒”这一说法,大部分人认为如果教师自身就只是三流的水平,那么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必然也不会高,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充电,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音乐素养,并积极认真钻研声乐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尝试运用这些声乐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于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不断积累总结,归纳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也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准确而高效地实施。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学生自身的因素。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学生的个体因素对于教学的效果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基本上在所有的教学领域中,都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这种方法对于声乐教学尤为重要。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差异一般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在性别上的差异,另一个是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性别方面的差异一般表现在男女生的声线、生理、心理、个性等方面。尤其个性的差异引起心理认知、理解方面的差异,外向活泼的学生,在好学的前提条件下,一般这类学生与老师沟通的能力会比较强,沟通中也会比较自然、轻松、顺利和有效。因此,掌握知识的速度会比较快,相对认知和理解能力也较强,学习效果也较好。而内向文静的学生,更喜好思考和钻研,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勤奋,自学能力也比较强,但往往容易钻牛角尖,走弯路。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则更应该积极主动与之交流和沟通,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悦、活泼、亲切的课堂氛围,让这类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共同探讨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疏通在学习中出现的不自信、怯场、胆小等心理问题,把控好学生学习的方向,帮助其进步。而学生智力方面的差异一般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等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越强,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速度就越快,这样老师就可以加快声乐教学的进度。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慢,那么老师就更应该耐心、认真而亲切地教导,放慢教学速度,以便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并打好基础,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二、在声乐教学中声乐心理学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声乐心理学应用的主要理论有以下几个,第一是心理反应论,第二是心理调控论,第三是注意诱导论。这三个理论是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几个理论之一,使用不同的声乐心理学理论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首先是心理反应理论。根据查找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在世界上许多大歌唱家都一致认为一个人演唱时的声音与效果除了和那个人本身的天赋有关之外,还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就包括如心情、状态、精神、健康等多个主观因素。特别是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曾经同样明确地表明了这个观点。根据专业的心理学专家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会对其唱歌时的声音表达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歌唱者在唱歌时的精神状态非常好,那么他的声音必定是非常放松、非常愉悦的,这个时候歌唱对于他来说是非常让人享受的一个过程。但如果这个人在歌唱的过程中心理状态非常差,他的声音就会是紧张、不安的,从而传达出来的情绪也是让人不舒服的。由此可见,歌唱者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他歌唱状态、歌唱音色、情绪表达等的好坏。因此,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都能调节、保持很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在歌唱时保证声音的质量,才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好的歌唱水平。所以,教导学生利用心理反应论,学会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声乐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是心理调控论。根据相关的文献可以将心理调控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感觉调控论,另一个是意志调控论。感觉调控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声音的不同,分别对学生发声时的喉咙状态、发声力度以及发声的具体位置等进行判断,并分析及指出学生发声方法的优差、对错,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发声、演唱练习及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得出的判断分析结果还可以作为学生反思自己的良好参照,学生可以亲眼看见自己的薄弱之处或者是错误之处,并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感受。在学生得到最真实的感受时,自然就会增加联系的次数,去加强在这些问题方面的锻炼,以便更快、更好地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另一个心理调控论中的意志调控论则一般表现在具体的唱歌活动之中。因为歌唱的过程需要对人体的舌、口、喉、肺等多个器官进行调控,而这个调控的过程就是唱歌的意志调控。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意志调控论对自己的各个器官有更好的了解及控制。能够更好的了解与控制自己的各个发声器官,重要的是老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要对自己发出的声音进行听辨,分析声音的好坏、优差,并反复练习和感受正确、优良的发声状态和方法,加强自己记忆这种正确、优良声音的能力。这要求老师有良好的听辨和善于发现声音对错、好坏的能力,及极强的发声、歌唱示范能力。而这种示范能力要求教师在发现听辨出学生不对的声音时,能够准确示范发出正确的声音后,再准确模仿学生发出的不正确的声音,提供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的参考和对比,以此培养学生的听辨分析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发声概念,以便提高学生在课后练习的准确率及练习的质量。同时,老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曲子,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样的情况需要使哪些器官的活动量增大,而什么样的情况又需要使哪些器官的活动量减少。当然,只有这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练习量,才能够对自己的器官有更好的控制。
第三个是注意诱导理论,这个理论是所有心理学中最常使用的理论之一。这是因为“注意”本就是所有心理现象中最常见的,所以注意诱导理论同样也是使用最多的。在声乐教学中声乐心理学的应用过程也是这样。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日常课程中,需要注意倾听老师对于声乐教学的示范以及讲解,与此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发声动作以及发声状态。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或是示范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学生的行为。所以,不难发现,不论对于什么角色来说,“注意”两字都是贯穿始终的。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老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学生则需要通过培养,提高自己在课上注意力的集中能力以及集中的时间。所以注意诱导理论在声乐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声乐心理学是声乐教学中非常基础理论学科,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都可以产生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于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策略的探讨,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玥欣.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心理探究——以湖南“茶山号子”的演唱心理特点研究为例〔J〕.音乐时空,2014,(14):79-80.
[2]张春阳.声乐教学的新概念声乐教学与心理学的完美结合——声乐心理学:〔J〕.北方音乐,2010,(8):66-67.
[3]刘建虹.浅析徐行效声乐心理学与声乐科学体系理论的创新点〔J〕.北方音乐,2011,(5):47-48.
[4]全明镐.略谈学习声乐中声乐心理学的作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10):110-110,115.
【作者简介】
杨沁文(1979.03~),女,云南大学,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心理学;教学策略;应用与探究;心理学的应用
在音乐艺术教育这个大的学科中,声乐教育是十分重要、十分具有影响力的教学方向之一。对于声乐来说,想要学好声乐,在先天身体各方面条件良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运用心理引导,做到高效地教好和学好声乐,同时这也是声乐教育和其他音乐教育最大的不同之一。由此可见,声乐心理学对于声乐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对声乐心理学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影响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实施的因素
虽然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必要,但根据多年对于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声乐教学中,声乐心理学的应用和实施受到一些阻碍。在此总结出,影响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因素,另一个是学生的因素。
教师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的差异上。一般情况来说,我国声乐教学课堂,尤其对那些大班教学、集体授课的声乐教学模式来说,由于学生嗓音条件、声部、音色、歌唱能力等之间的差异性,一般只有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才可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歌唱能力、歌唱程度等制定不一样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随着学生学习的进度、发展等将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进。其次,每一位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是有差异的,而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演唱能力提高的速度。在声乐教学这个领域中,人们往往更加迷信“名师出高徒”这一说法,大部分人认为如果教师自身就只是三流的水平,那么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必然也不会高,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充电,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音乐素养,并积极认真钻研声乐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尝试运用这些声乐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于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不断积累总结,归纳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也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准确而高效地实施。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学生自身的因素。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学生的个体因素对于教学的效果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基本上在所有的教学领域中,都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这种方法对于声乐教学尤为重要。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差异一般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在性别上的差异,另一个是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性别方面的差异一般表现在男女生的声线、生理、心理、个性等方面。尤其个性的差异引起心理认知、理解方面的差异,外向活泼的学生,在好学的前提条件下,一般这类学生与老师沟通的能力会比较强,沟通中也会比较自然、轻松、顺利和有效。因此,掌握知识的速度会比较快,相对认知和理解能力也较强,学习效果也较好。而内向文静的学生,更喜好思考和钻研,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勤奋,自学能力也比较强,但往往容易钻牛角尖,走弯路。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则更应该积极主动与之交流和沟通,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悦、活泼、亲切的课堂氛围,让这类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共同探讨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疏通在学习中出现的不自信、怯场、胆小等心理问题,把控好学生学习的方向,帮助其进步。而学生智力方面的差异一般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等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越强,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速度就越快,这样老师就可以加快声乐教学的进度。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慢,那么老师就更应该耐心、认真而亲切地教导,放慢教学速度,以便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并打好基础,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二、在声乐教学中声乐心理学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声乐心理学应用的主要理论有以下几个,第一是心理反应论,第二是心理调控论,第三是注意诱导论。这三个理论是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几个理论之一,使用不同的声乐心理学理论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首先是心理反应理论。根据查找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在世界上许多大歌唱家都一致认为一个人演唱时的声音与效果除了和那个人本身的天赋有关之外,还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就包括如心情、状态、精神、健康等多个主观因素。特别是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曾经同样明确地表明了这个观点。根据专业的心理学专家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会对其唱歌时的声音表达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歌唱者在唱歌时的精神状态非常好,那么他的声音必定是非常放松、非常愉悦的,这个时候歌唱对于他来说是非常让人享受的一个过程。但如果这个人在歌唱的过程中心理状态非常差,他的声音就会是紧张、不安的,从而传达出来的情绪也是让人不舒服的。由此可见,歌唱者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他歌唱状态、歌唱音色、情绪表达等的好坏。因此,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都能调节、保持很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在歌唱时保证声音的质量,才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好的歌唱水平。所以,教导学生利用心理反应论,学会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声乐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是心理调控论。根据相关的文献可以将心理调控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感觉调控论,另一个是意志调控论。感觉调控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声音的不同,分别对学生发声时的喉咙状态、发声力度以及发声的具体位置等进行判断,并分析及指出学生发声方法的优差、对错,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发声、演唱练习及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得出的判断分析结果还可以作为学生反思自己的良好参照,学生可以亲眼看见自己的薄弱之处或者是错误之处,并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感受。在学生得到最真实的感受时,自然就会增加联系的次数,去加强在这些问题方面的锻炼,以便更快、更好地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另一个心理调控论中的意志调控论则一般表现在具体的唱歌活动之中。因为歌唱的过程需要对人体的舌、口、喉、肺等多个器官进行调控,而这个调控的过程就是唱歌的意志调控。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意志调控论对自己的各个器官有更好的了解及控制。能够更好的了解与控制自己的各个发声器官,重要的是老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要对自己发出的声音进行听辨,分析声音的好坏、优差,并反复练习和感受正确、优良的发声状态和方法,加强自己记忆这种正确、优良声音的能力。这要求老师有良好的听辨和善于发现声音对错、好坏的能力,及极强的发声、歌唱示范能力。而这种示范能力要求教师在发现听辨出学生不对的声音时,能够准确示范发出正确的声音后,再准确模仿学生发出的不正确的声音,提供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的参考和对比,以此培养学生的听辨分析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发声概念,以便提高学生在课后练习的准确率及练习的质量。同时,老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曲子,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样的情况需要使哪些器官的活动量增大,而什么样的情况又需要使哪些器官的活动量减少。当然,只有这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练习量,才能够对自己的器官有更好的控制。
第三个是注意诱导理论,这个理论是所有心理学中最常使用的理论之一。这是因为“注意”本就是所有心理现象中最常见的,所以注意诱导理论同样也是使用最多的。在声乐教学中声乐心理学的应用过程也是这样。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日常课程中,需要注意倾听老师对于声乐教学的示范以及讲解,与此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发声动作以及发声状态。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或是示范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学生的行为。所以,不难发现,不论对于什么角色来说,“注意”两字都是贯穿始终的。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老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学生则需要通过培养,提高自己在课上注意力的集中能力以及集中的时间。所以注意诱导理论在声乐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声乐心理学是声乐教学中非常基础理论学科,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都可以产生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于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策略的探讨,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玥欣.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心理探究——以湖南“茶山号子”的演唱心理特点研究为例〔J〕.音乐时空,2014,(14):79-80.
[2]张春阳.声乐教学的新概念声乐教学与心理学的完美结合——声乐心理学:〔J〕.北方音乐,2010,(8):66-67.
[3]刘建虹.浅析徐行效声乐心理学与声乐科学体系理论的创新点〔J〕.北方音乐,2011,(5):47-48.
[4]全明镐.略谈学习声乐中声乐心理学的作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10):110-110,115.
【作者简介】
杨沁文(1979.03~),女,云南大学,研究方向: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