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在多样化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归纳、比较,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同样要经历一个思考和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了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十几减九》,这节课后带给我以下一些感触和反思。
在教学《十几减九》,我首先谈话激趣:“今天老师接到数学王国的通知,他们想挑选一些同学担当数学王国的小超人。比如:守纪律小超人,爱动脑小超人,积极发言小超人等等。他们告诉我呀,小超人找得是越多越好,有没有信心当上小超人?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被评为数学王国里的小超人”。然后创设情境,“游园会”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引入新知解决问题。
教学中,通过利用学生喜欢的公园场景图,学生角色扮演的方法,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根据情境图列出减法算式:15-9,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四人小组任选一题来研究算法,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计算,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汇报交流时,有用直观图数出结果的,有用破十法求出结果的,有用想加做减的,有用平十法的,孩子们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课堂上探究的气氛浓厚,孩子们的合作交流能力也得到提高。
交流时问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计算方法?(请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方法一:数数,摆学具,画画(数,摆,画);方法二:15被分成了9和6,所以15-9=6(分成9和几);方法三:想到9+()=15,这个未知数应该填6,所以,15-9=6(算减想加);方法四:先15-5=10,再10-4=6(连减);方法五:把15拆成5和10,10-9=1,1+5=6,所以,15-9=6(破十减);方法六:先把9看成10,15-10=5,因为刚才多减了1,要把1再加回去,5+1=6,所以,15-9=6(把9看成10)。破十法和平十法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算理,为了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当学生讲到一种算法时,请学生复述后,我在投影仪上进行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然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开火车说出得数。10-9= 11-9=12-9= 13-9=14-9= 15-9=6-9= 17-9=18-9= 19-9=学生说得数的速度越来越快。问:“你们为什么算得越来越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还能发现一些什么吗?”有一部分学生发现了规律: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一或者说十几减九可以用十几减十再加一。让学生和我都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同时,知道十几减九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同的方法可能适合不同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能由于自己喜欢某一种算法,就强迫学生也喜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由于差异的存在,计算方法必定是多样化的,对学生个体来说,一方面,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只要求用一种自己最喜欢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我注重计算方法的培养和发掘,通过各种生动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思维并联系起来,使他们养成自己自主学习,并找到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多数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比较熟练,他们喜欢用逆算法,即做减法,想加法,但更喜欢的是他们自己发现总结的规律: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一或者说十几减九可以用十几减十再加一。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亮点,这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承载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神圣使命。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情况下灵活选择恰当的算法。
在教学《十几减九》,我首先谈话激趣:“今天老师接到数学王国的通知,他们想挑选一些同学担当数学王国的小超人。比如:守纪律小超人,爱动脑小超人,积极发言小超人等等。他们告诉我呀,小超人找得是越多越好,有没有信心当上小超人?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被评为数学王国里的小超人”。然后创设情境,“游园会”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引入新知解决问题。
教学中,通过利用学生喜欢的公园场景图,学生角色扮演的方法,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根据情境图列出减法算式:15-9,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四人小组任选一题来研究算法,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计算,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汇报交流时,有用直观图数出结果的,有用破十法求出结果的,有用想加做减的,有用平十法的,孩子们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课堂上探究的气氛浓厚,孩子们的合作交流能力也得到提高。
交流时问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计算方法?(请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方法一:数数,摆学具,画画(数,摆,画);方法二:15被分成了9和6,所以15-9=6(分成9和几);方法三:想到9+()=15,这个未知数应该填6,所以,15-9=6(算减想加);方法四:先15-5=10,再10-4=6(连减);方法五:把15拆成5和10,10-9=1,1+5=6,所以,15-9=6(破十减);方法六:先把9看成10,15-10=5,因为刚才多减了1,要把1再加回去,5+1=6,所以,15-9=6(把9看成10)。破十法和平十法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算理,为了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当学生讲到一种算法时,请学生复述后,我在投影仪上进行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然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开火车说出得数。10-9= 11-9=12-9= 13-9=14-9= 15-9=6-9= 17-9=18-9= 19-9=学生说得数的速度越来越快。问:“你们为什么算得越来越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还能发现一些什么吗?”有一部分学生发现了规律: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一或者说十几减九可以用十几减十再加一。让学生和我都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同时,知道十几减九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同的方法可能适合不同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能由于自己喜欢某一种算法,就强迫学生也喜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由于差异的存在,计算方法必定是多样化的,对学生个体来说,一方面,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只要求用一种自己最喜欢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我注重计算方法的培养和发掘,通过各种生动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思维并联系起来,使他们养成自己自主学习,并找到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多数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比较熟练,他们喜欢用逆算法,即做减法,想加法,但更喜欢的是他们自己发现总结的规律: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一或者说十几减九可以用十几减十再加一。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亮点,这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承载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神圣使命。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情况下灵活选择恰当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