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几位同事谈起对林冲的看法,却发现彼此的认识大有区别。及至走进课堂,不少学生对林冲的看法也是大相径庭。
有人认为,林冲根本不是什么英雄。恰恰相反,他是懦夫、狗熊,其所作所为根本不像个男子汉。原因呢?他们认为,林冲妻子遭调戏,他不敢打高衙内;被陷白虎堂,任凭被捉;刺配出发前休了妻子,不顾她的感受;途经野猪林遇害时哭泣着哀求公差;得救后又不敢让鲁智深杀了公差;刺配沧州后低声下气,唯唯诺诺,自称小人,任凭摆布;在破败的草料场受冻耐寒,在颓圮的山神庙忍饥挨饿,雪水湿了衣服、被子,处境狼狈……这种懦弱、无情的人哪里有一丝英雄风采?
还有人认为,林冲这个人极其凶狠、残忍、血腥,有暴力倾向,甚至缺乏人性。你看他动不动就舞刀弄枪。陆虞侯是他称兄道弟的好友,第一次欺骗了他们夫妻,他就买了尖刀去寻,没寻到就把他家打得粉碎。他怎么不去找高俅父子呢?再说为了这事立即就翻脸不认人,想要杀死别人,岂不是太鲁莽、冲动,不合情理了吗?等到刺配沧州后听小二说陆虞侯来害他,便大怒,说要让陆谦等人骨肉为泥,买了刀又去寻,可见他性格暴烈。连李小二也说,“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可谓一针见血点明他的性格特点。最令人难以接受有损他形象的是,在山神庙前怒杀仇敌时,过于血腥、残忍。比如割头、剜心等,手段极其毒辣,根本就非英雄所为,简直缺乏人性,怎能不说他是个冷血杀手呢?
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那到底谁是谁非,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呢?其实,我想这都是缘于人们对林冲性格中的一些特点认识得不够清楚,比如林冲的“忍”与“狠”。
林冲之所以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是有着复杂原因的。第一,这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作祟。中国人自古就有忍让、礼让、忍辱负重之精神。当然,作者并非是要赞美这种忍耐。现代作家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对此提出了较客观的看法:“遇事忍耐是中国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的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保证、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这种对侮辱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可见“忍”之一字已被统治者和礼教所利用,以林冲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而言,也当不会逃脱这些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所以他凡事忍耐。
第二,对方高俅位高权重,且是顶头上司,无论是按照当时林冲所受教育,还是从其当时现实情况来看,林冲都不敢也不能“犯上作乱”。
第三,林冲对其地位、家庭仍抱有极大的幻想,对敌方仍认识不清。他在京城有着较高的职位、地位以及声望,有着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即使突遭不测,夫妻暂别,他们仍然希望能够“挣扎着回来”团聚。这个美好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林冲,他甚至可以为此而低声下气、痛哭流涕、斯文扫地、忍气吞声、挨饿受冻、委曲求全也在所不惜。林冲不是武松。武松刺配恩州,途经飞云浦,孤身一人杀二解差及蒋门神二徒,仍不解恨,返回孟州,血溅鸳鸯楼,手刃张都监等三十余人。王望如比较二人时说:“林冲野猪林有智深,武松飞云浦只有武松;林冲之于公人也,劝智深勿杀之;武松之于公人也,杀之且必尽杀之。此何以故?林冲安心刺配沧州,武松定计入孟州;配沧州则公人不可杀,入孟州则公人不可不杀。”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武松孤身一人,没有牵挂,除恶务尽;林冲则有家室,做事难免瞻前顾后,忍而不发。
那么对林冲这样的“忍”该如何看待呢?《史记》中记载,伍子胥曾被追捕而逃亡,困于江上,乞食于市,受尽折磨,但他矢志复仇,最终得以成功。这种人是能为了复仇而隐忍的志士,是“烈丈夫”,司马迁对此是有所赞赏的。林冲身上同样具备这种特质。其实,即使林冲去找了高俅等人报仇又能怎样?无非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结果也许更惨。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全性命、忍辱负重、将以有为,也不失为一条好汉。可以说林冲这种忍耐表明了他有情有义、能屈能伸,也符合对大丈夫、男子汉的评价标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他的这种“忍”或沉默并不是胆小、怯懦,更不会永久持续下去,而是在默默地集聚着力量与仇恨,直到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时候便会爆发出惊人的反抗力量。林冲越是忍耐,越是委曲求全,他身上聚集的力量就越有可能爆发出来,如同火山一般。因此,对于林冲的“忍”不可仅仅以“懦弱”二字评定,更不可以机械地僵硬地加以理解。
但他以非同寻常的方式报仇雪恨,这又涉及他性格中另一个特点——“狠”。他之所以如此,也属事出有因。
首先,林冲的这种“狠”符合其“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的暴烈性格,也符合其压迫越大、反抗越强的精神以及他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的武师身份。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林冲的这种“狠”跟传统文化中“脍人心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古人以为,“心之官则思”,人的印象、感觉、思维来自心脏,因此有黑心、红心、好心肠、坏心肠之说,也用心肝来比喻宝贵的人或事物。武松取了潘金莲的心肝五脏,林冲取了陆谦的心肝。古人把心脏当作思维器官,是想看看这些歹毒的人心肠如何。这种行为的实际意义,并非是要残害仇人肢体。古人还十分迷信,想通过割首、剜心使之不能升天、复活、投胎,永世不得超生,表示对其灵魂的谴责。《水浒传》中不少地方写到这一点,比如,山贼把人心作醒酒汤,或开黑店的把人肉当作牛肉卖,这些其实都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而已,是为了显示那些英雄的豪侠气概及其气魄、胆力、潇洒等。好像这么做是一种英雄本色,不如此则不够粗豪,不够痛快。况且,《水浒传》并未详细地对这些“脍人心肝”行为进行具体的细节描写,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虚化,降低到让读者能够接受的程度。如果这种食人心肝是真实的话,那未免过于残忍了。因此,对于他的“狠”,不能从表面去理解,说他凶残或丧失人性,这只是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已。
对此,金圣叹评点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只是写得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能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这就指出了他特别能做到隐忍,而最后爆发时,又有一种惊天动地的骇人力量。“熬得住,把得牢”表明他能隐忍不发;“做得彻”表明他的狠,比如山神庙杀敌,火并王伦,可以说金圣叹抓住了林冲的“忍”与“狠”的最大特点。
总之,林冲性格虽非“忍”与“狠”二字可以简单概括,然而这却是其性格主要特点。欲解读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则不得不深入解读此二字。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林冲概括为软弱无能的懦夫,也不能简单视之为凶残、冷酷的杀手。林冲虽然有时隐忍,有时凶狠,但仍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是真英雄、大丈夫,具备英风豪气。他顾念妻子,有情有义;帮助李小二,行侠仗义;刺配沧州,委曲求全、能屈能伸;山神庙怒杀陆谦等人,梁山上火并王伦,可谓敢作敢为、勇于反抗,正是大丈夫所为,故我们仍然以之为英雄豪杰。
有人认为,林冲根本不是什么英雄。恰恰相反,他是懦夫、狗熊,其所作所为根本不像个男子汉。原因呢?他们认为,林冲妻子遭调戏,他不敢打高衙内;被陷白虎堂,任凭被捉;刺配出发前休了妻子,不顾她的感受;途经野猪林遇害时哭泣着哀求公差;得救后又不敢让鲁智深杀了公差;刺配沧州后低声下气,唯唯诺诺,自称小人,任凭摆布;在破败的草料场受冻耐寒,在颓圮的山神庙忍饥挨饿,雪水湿了衣服、被子,处境狼狈……这种懦弱、无情的人哪里有一丝英雄风采?
还有人认为,林冲这个人极其凶狠、残忍、血腥,有暴力倾向,甚至缺乏人性。你看他动不动就舞刀弄枪。陆虞侯是他称兄道弟的好友,第一次欺骗了他们夫妻,他就买了尖刀去寻,没寻到就把他家打得粉碎。他怎么不去找高俅父子呢?再说为了这事立即就翻脸不认人,想要杀死别人,岂不是太鲁莽、冲动,不合情理了吗?等到刺配沧州后听小二说陆虞侯来害他,便大怒,说要让陆谦等人骨肉为泥,买了刀又去寻,可见他性格暴烈。连李小二也说,“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可谓一针见血点明他的性格特点。最令人难以接受有损他形象的是,在山神庙前怒杀仇敌时,过于血腥、残忍。比如割头、剜心等,手段极其毒辣,根本就非英雄所为,简直缺乏人性,怎能不说他是个冷血杀手呢?
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那到底谁是谁非,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呢?其实,我想这都是缘于人们对林冲性格中的一些特点认识得不够清楚,比如林冲的“忍”与“狠”。
林冲之所以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是有着复杂原因的。第一,这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作祟。中国人自古就有忍让、礼让、忍辱负重之精神。当然,作者并非是要赞美这种忍耐。现代作家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对此提出了较客观的看法:“遇事忍耐是中国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的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保证、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这种对侮辱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可见“忍”之一字已被统治者和礼教所利用,以林冲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而言,也当不会逃脱这些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所以他凡事忍耐。
第二,对方高俅位高权重,且是顶头上司,无论是按照当时林冲所受教育,还是从其当时现实情况来看,林冲都不敢也不能“犯上作乱”。
第三,林冲对其地位、家庭仍抱有极大的幻想,对敌方仍认识不清。他在京城有着较高的职位、地位以及声望,有着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即使突遭不测,夫妻暂别,他们仍然希望能够“挣扎着回来”团聚。这个美好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林冲,他甚至可以为此而低声下气、痛哭流涕、斯文扫地、忍气吞声、挨饿受冻、委曲求全也在所不惜。林冲不是武松。武松刺配恩州,途经飞云浦,孤身一人杀二解差及蒋门神二徒,仍不解恨,返回孟州,血溅鸳鸯楼,手刃张都监等三十余人。王望如比较二人时说:“林冲野猪林有智深,武松飞云浦只有武松;林冲之于公人也,劝智深勿杀之;武松之于公人也,杀之且必尽杀之。此何以故?林冲安心刺配沧州,武松定计入孟州;配沧州则公人不可杀,入孟州则公人不可不杀。”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武松孤身一人,没有牵挂,除恶务尽;林冲则有家室,做事难免瞻前顾后,忍而不发。
那么对林冲这样的“忍”该如何看待呢?《史记》中记载,伍子胥曾被追捕而逃亡,困于江上,乞食于市,受尽折磨,但他矢志复仇,最终得以成功。这种人是能为了复仇而隐忍的志士,是“烈丈夫”,司马迁对此是有所赞赏的。林冲身上同样具备这种特质。其实,即使林冲去找了高俅等人报仇又能怎样?无非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结果也许更惨。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全性命、忍辱负重、将以有为,也不失为一条好汉。可以说林冲这种忍耐表明了他有情有义、能屈能伸,也符合对大丈夫、男子汉的评价标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他的这种“忍”或沉默并不是胆小、怯懦,更不会永久持续下去,而是在默默地集聚着力量与仇恨,直到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时候便会爆发出惊人的反抗力量。林冲越是忍耐,越是委曲求全,他身上聚集的力量就越有可能爆发出来,如同火山一般。因此,对于林冲的“忍”不可仅仅以“懦弱”二字评定,更不可以机械地僵硬地加以理解。
但他以非同寻常的方式报仇雪恨,这又涉及他性格中另一个特点——“狠”。他之所以如此,也属事出有因。
首先,林冲的这种“狠”符合其“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的暴烈性格,也符合其压迫越大、反抗越强的精神以及他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的武师身份。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林冲的这种“狠”跟传统文化中“脍人心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古人以为,“心之官则思”,人的印象、感觉、思维来自心脏,因此有黑心、红心、好心肠、坏心肠之说,也用心肝来比喻宝贵的人或事物。武松取了潘金莲的心肝五脏,林冲取了陆谦的心肝。古人把心脏当作思维器官,是想看看这些歹毒的人心肠如何。这种行为的实际意义,并非是要残害仇人肢体。古人还十分迷信,想通过割首、剜心使之不能升天、复活、投胎,永世不得超生,表示对其灵魂的谴责。《水浒传》中不少地方写到这一点,比如,山贼把人心作醒酒汤,或开黑店的把人肉当作牛肉卖,这些其实都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而已,是为了显示那些英雄的豪侠气概及其气魄、胆力、潇洒等。好像这么做是一种英雄本色,不如此则不够粗豪,不够痛快。况且,《水浒传》并未详细地对这些“脍人心肝”行为进行具体的细节描写,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虚化,降低到让读者能够接受的程度。如果这种食人心肝是真实的话,那未免过于残忍了。因此,对于他的“狠”,不能从表面去理解,说他凶残或丧失人性,这只是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已。
对此,金圣叹评点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只是写得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能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这就指出了他特别能做到隐忍,而最后爆发时,又有一种惊天动地的骇人力量。“熬得住,把得牢”表明他能隐忍不发;“做得彻”表明他的狠,比如山神庙杀敌,火并王伦,可以说金圣叹抓住了林冲的“忍”与“狠”的最大特点。
总之,林冲性格虽非“忍”与“狠”二字可以简单概括,然而这却是其性格主要特点。欲解读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则不得不深入解读此二字。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林冲概括为软弱无能的懦夫,也不能简单视之为凶残、冷酷的杀手。林冲虽然有时隐忍,有时凶狠,但仍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是真英雄、大丈夫,具备英风豪气。他顾念妻子,有情有义;帮助李小二,行侠仗义;刺配沧州,委曲求全、能屈能伸;山神庙怒杀陆谦等人,梁山上火并王伦,可谓敢作敢为、勇于反抗,正是大丈夫所为,故我们仍然以之为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