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这在作文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走进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不难发现,目前作文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层次、没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序列训练;二是没有抓好基本功训练。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我认为,应着手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训练的计划性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盯着中考这一指挥棒,考什么,训练什么。多数教师搜尽各省中考作文试题,反复训练。这种机械的作文训练方式,并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对于作文教学,应该进行有计划地系统性的训练。由于作文教学没有系统的教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会显得零散、粗放。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在开学初就要对自己的作文教学制定一个合理的学期教学计划。从文体的训练到结构的安排,从内容的真实到形式的创新。起点是什么,达到怎样的目标?都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教师还可以按照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制定严密的单元教学计划。一个单元解决一个问题,步步为营,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能力将逐步提高。
作文训练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先着眼于片段训练,从最基本的要求抓起,把握技巧。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几种表达方式要逐一训练。这样由点到面,由简到繁的训练方式,学生会从中寻到写作的规律,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二、立意的深刻性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或中心,也就是作者在反映生活现象、说明事物、提出主张时,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主要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前心中要有个主题,并通过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力求完整地将其表现出来。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同一个作文题,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立意的好与坏、深与浅、高与低直接关系到作文质量的优劣高下,我们应从最深切的感受出发,去寻找最佳的立意角度。
文章的立意,一般应做到:第一,立意要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宗旨必须明确;第二,主题要集中,一篇文章一个中心,不能多中心,要一“意”贯穿全文;第三,立意要深刻,主题要能触及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发人深省;第四,立意要新颖,不可因循守旧,需要新鲜感和时代感。
三、材料的真实性
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从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思维到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从原始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教师要让学生用心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欲望。写作是一个发现、领悟、体会的过程。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邻里乡情,自然界的花鸟虫鱼,风雪霜露,甚至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一缕明媚的阳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生活的真实会创造艺术的真实。
素材的积累还来源于读书。一是课本,学生可以从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中积累材料,课本的文化内涵,可谓丰富;二是课外读物,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可选取有益的书籍,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四、布局的合理性
布局,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如果说立意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选材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那么,布局就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没有好的布局,即使再好的材料也无用。
布局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就是对反映在头脑中的材料作进一步地扩充、延伸、分解、组装,使之有序化、集中化、最优化。而这种分解和组装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这种变化,形成了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风格。
那么,究竟该怎样布局呢?首先,要打开记忆的大门,搜寻出平时积累的各种信息;其次,要调动各种形式的思维;然后,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中心;最后,对全文的安排应是有序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动笔之前就要想清楚,这样才能使文章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五、语言的丰富性
写作教学要求学生抓住生活中的那些生动、形象、深刻、真知的东西,运用语言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任何一篇作文的主题、情感的表达都要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如何才能丰富语言,使语言具有一定的美感呢?
完美、丰富自身的语言,主要由遣词造句来体现,一个词语的妙用,一个句式的变换,都能增添文章的色彩。为达到这一目标,可要求学生欣赏、背诵一些名家名篇,注意赏析词语和句式的表达效果,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欣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做一些造句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告诉学生,不同的语言形式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整饬的语句有一种严谨、对称之美,比如对偶、排比的运用就会产生一种整齐和谐之感,达到韵律美与结构美的统一;而长短句又有一种参差错落之美。在实际的作文中,往往是整饬与错落的交叉、结合,才能产生艺术美的效果。总之,丰富语言的方法有很多,词语的推敲,修辞的选用,句式的选择等等,写作中要运用这些方法,不断丰富文章的语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可谓任重而道远。既要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要注意其思维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还应注意,每次作文训练后都要让学生总结得与失,让学生在总结中讨论,在讨论中提高。
一、训练的计划性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盯着中考这一指挥棒,考什么,训练什么。多数教师搜尽各省中考作文试题,反复训练。这种机械的作文训练方式,并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对于作文教学,应该进行有计划地系统性的训练。由于作文教学没有系统的教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会显得零散、粗放。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在开学初就要对自己的作文教学制定一个合理的学期教学计划。从文体的训练到结构的安排,从内容的真实到形式的创新。起点是什么,达到怎样的目标?都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教师还可以按照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制定严密的单元教学计划。一个单元解决一个问题,步步为营,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能力将逐步提高。
作文训练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先着眼于片段训练,从最基本的要求抓起,把握技巧。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几种表达方式要逐一训练。这样由点到面,由简到繁的训练方式,学生会从中寻到写作的规律,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二、立意的深刻性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或中心,也就是作者在反映生活现象、说明事物、提出主张时,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主要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前心中要有个主题,并通过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力求完整地将其表现出来。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同一个作文题,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立意的好与坏、深与浅、高与低直接关系到作文质量的优劣高下,我们应从最深切的感受出发,去寻找最佳的立意角度。
文章的立意,一般应做到:第一,立意要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宗旨必须明确;第二,主题要集中,一篇文章一个中心,不能多中心,要一“意”贯穿全文;第三,立意要深刻,主题要能触及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发人深省;第四,立意要新颖,不可因循守旧,需要新鲜感和时代感。
三、材料的真实性
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从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思维到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从原始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教师要让学生用心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欲望。写作是一个发现、领悟、体会的过程。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邻里乡情,自然界的花鸟虫鱼,风雪霜露,甚至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一缕明媚的阳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生活的真实会创造艺术的真实。
素材的积累还来源于读书。一是课本,学生可以从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中积累材料,课本的文化内涵,可谓丰富;二是课外读物,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可选取有益的书籍,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四、布局的合理性
布局,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如果说立意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选材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那么,布局就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没有好的布局,即使再好的材料也无用。
布局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就是对反映在头脑中的材料作进一步地扩充、延伸、分解、组装,使之有序化、集中化、最优化。而这种分解和组装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这种变化,形成了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风格。
那么,究竟该怎样布局呢?首先,要打开记忆的大门,搜寻出平时积累的各种信息;其次,要调动各种形式的思维;然后,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中心;最后,对全文的安排应是有序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动笔之前就要想清楚,这样才能使文章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五、语言的丰富性
写作教学要求学生抓住生活中的那些生动、形象、深刻、真知的东西,运用语言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任何一篇作文的主题、情感的表达都要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如何才能丰富语言,使语言具有一定的美感呢?
完美、丰富自身的语言,主要由遣词造句来体现,一个词语的妙用,一个句式的变换,都能增添文章的色彩。为达到这一目标,可要求学生欣赏、背诵一些名家名篇,注意赏析词语和句式的表达效果,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欣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做一些造句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告诉学生,不同的语言形式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整饬的语句有一种严谨、对称之美,比如对偶、排比的运用就会产生一种整齐和谐之感,达到韵律美与结构美的统一;而长短句又有一种参差错落之美。在实际的作文中,往往是整饬与错落的交叉、结合,才能产生艺术美的效果。总之,丰富语言的方法有很多,词语的推敲,修辞的选用,句式的选择等等,写作中要运用这些方法,不断丰富文章的语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可谓任重而道远。既要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要注意其思维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还应注意,每次作文训练后都要让学生总结得与失,让学生在总结中讨论,在讨论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