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模式。针对当今我国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量不足、阅读面狭窄、阅读的深度不够、阅读的兴趣缺乏等问题,通过分析阅读教学三个对象的潜在联系以及阅读教学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的培养方式,来浅析这些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问题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和实际用途。然而在现实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为例,还存在着诸如这样的问题:学生的阅读量不足,阅读面狭窄,阅读的深度不够,阅读的兴趣缺乏。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题和现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让我们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出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不单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这样的单向的作用。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两两对话的过程。
一、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虽然很多教师都有关注到自身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但是有的教师认为文本就是课本和教参,不感越雷池半步,只是在形式上和文本对话;有的教师认为什么都是文本,引入大量课外资料充斥课堂,根本没有进行文本研读;有的教师认为对话就是让学生说,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完全忽视了自身在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地引导。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师作用弱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泛语文、非语文倾向比较严重,语文课改进入‘高原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教师不仅能提高教學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同时能提高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素养以及道德思想的熏陶和洗礼。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主要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引导呢?
“阅读教学”,有“阅”有“读”。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第一阶段“阅”的基础。学生通过在学习课文的前一天或者几天提前熟悉课文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完成预习题和与同学交流分享等方式进行初步的阅读。在课堂中根据教师引导进行深入的文本阅读。同理,“读”也是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先对全文进行通读,把字、句、段、章读通读顺。接下来,课堂上在老师的引领下以听语音,或者以各种形式朗读达到“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的效果。
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要求,反之,教师在教学中也能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引导。因此,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方面的训练,还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训练。通过阅读教学训练,可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认识社会和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知识面不能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面, 还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拓宽知识来源。
三、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知识很多时候是来源于生活。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识字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或者是综合能力教学,都不能脱离生活。失去了生活的土壤,教师的教學就成了泛泛之谈,成了无源之水。学习应该来源于生活而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填鸭式”教育,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学生身上,或者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僵化,成为“套路”。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的,因此,教师在遇到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想法甚至是反常的想法时,不能一味地去否决,而是要深入地去挖掘背后的含义,引导学生往正面、积极的方向走。另外,教师要鼓励、督促学生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好书,多收集信息,多思考,多和别人交谈,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语文素养。阅读的形式和时间地点等都不应该是局限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可以通过纸质的或者电子的,自购的或者借阅的,有意或者无意的,专业的或者非专业的书籍中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尊重个人发展,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识字和句子训练对语言有了一定的运用能力。五、六年级的学生应当是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通过文字表达自我的能力也就是写作能力,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学习通过阅读输入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能力,以至于通过写作输出的阶段。正是因为这样,阅读教学的研究不能止歇。
通过上文的讨论,我们发现,阅读教学就是三个对象之间两两对话、达成一致的过程。而现实往往是,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深层次的研究和对话,仅仅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程,同时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入地探究文本的本质内涵,造成了学生在阅读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激励着当代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不停地前进。
参考文献
[1]付则兰.试论小学有效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4).
[2]孙荣媛.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七),2017.
[3]梁丽文.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3(11).
[4]陈志亮.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1).
[5]张青华.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8).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和实际用途。然而在现实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为例,还存在着诸如这样的问题:学生的阅读量不足,阅读面狭窄,阅读的深度不够,阅读的兴趣缺乏。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题和现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让我们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出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不单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这样的单向的作用。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两两对话的过程。
一、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虽然很多教师都有关注到自身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但是有的教师认为文本就是课本和教参,不感越雷池半步,只是在形式上和文本对话;有的教师认为什么都是文本,引入大量课外资料充斥课堂,根本没有进行文本研读;有的教师认为对话就是让学生说,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完全忽视了自身在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地引导。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师作用弱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泛语文、非语文倾向比较严重,语文课改进入‘高原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教师不仅能提高教學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同时能提高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素养以及道德思想的熏陶和洗礼。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主要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引导呢?
“阅读教学”,有“阅”有“读”。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第一阶段“阅”的基础。学生通过在学习课文的前一天或者几天提前熟悉课文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完成预习题和与同学交流分享等方式进行初步的阅读。在课堂中根据教师引导进行深入的文本阅读。同理,“读”也是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先对全文进行通读,把字、句、段、章读通读顺。接下来,课堂上在老师的引领下以听语音,或者以各种形式朗读达到“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的效果。
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要求,反之,教师在教学中也能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引导。因此,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方面的训练,还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训练。通过阅读教学训练,可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认识社会和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知识面不能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面, 还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拓宽知识来源。
三、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知识很多时候是来源于生活。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识字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或者是综合能力教学,都不能脱离生活。失去了生活的土壤,教师的教學就成了泛泛之谈,成了无源之水。学习应该来源于生活而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填鸭式”教育,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学生身上,或者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僵化,成为“套路”。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的,因此,教师在遇到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想法甚至是反常的想法时,不能一味地去否决,而是要深入地去挖掘背后的含义,引导学生往正面、积极的方向走。另外,教师要鼓励、督促学生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好书,多收集信息,多思考,多和别人交谈,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语文素养。阅读的形式和时间地点等都不应该是局限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可以通过纸质的或者电子的,自购的或者借阅的,有意或者无意的,专业的或者非专业的书籍中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尊重个人发展,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识字和句子训练对语言有了一定的运用能力。五、六年级的学生应当是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通过文字表达自我的能力也就是写作能力,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学习通过阅读输入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能力,以至于通过写作输出的阶段。正是因为这样,阅读教学的研究不能止歇。
通过上文的讨论,我们发现,阅读教学就是三个对象之间两两对话、达成一致的过程。而现实往往是,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深层次的研究和对话,仅仅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程,同时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入地探究文本的本质内涵,造成了学生在阅读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激励着当代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不停地前进。
参考文献
[1]付则兰.试论小学有效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4).
[2]孙荣媛.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七),2017.
[3]梁丽文.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3(11).
[4]陈志亮.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1).
[5]张青华.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8).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