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an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数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差异化的课堂生成,开展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探究中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以学定教 差异互补 数学化 自主建构 反比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30
  教学思考: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安排四个小内容,即“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通过学习“变化的量”,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互相依赖的变量,学会并积累用多种表征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与经验;通过学习“正比例”“画一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既会用多种方式描述正比例的特征,又会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到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积累探究变量变化规律的经验。这些内容的学习,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同时,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是研究两个学习层次的素材,第一个学习层次的素材是探究长方形周长与两边的关系、长方形面积与两边的关系,研究目的是在研究正比例的基础上把研究内容聚焦在变化方向相反的数量关系上,使学生体会到变化方向相反的量的变化规律也有不同之处;第二个学习层次的素材是汽车的路程一定,探究速度与时间的数量关系,研究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乘积一定的两个量的变化关系。活动二则比较抽象,即概括反比例的意义。从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来看,本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成学习目标。基于此,我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以下的设计与实践。
  教学实践:
  一、回顾引新
  1.回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你对正比例有哪些认识?请举例说明。(生答略)
  师生归纳:正比例的两个量相关联,两个量中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且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师:由正比例,你能推想到可能还有——(反比例)
  2.揭题
  师:是的,数学上就有反比例。
  3.议目标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反比例。
  生2:我想知道反比例与正比例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反比例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生3:反比例有什么用?
  ……
  师:大家想研究的问题真多,这节课我们就解决下面的三个问题:什么是反比例?反比例与正比例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怎样学习反比例?
  ……
  二、探究新知
  1.讨论学习策略
  师:我们是怎样研究正比例的?
  交流中揭示:研究分析生活中变化的量,从中找到变量的变化规律。
  2.学习反比例
  (1)填一填、想一想,初步感知反比例关系。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写出自己的分析和发现)
  学生交流后归纳:表中的速度与时间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减少,变化方向相反,且两个量的乘积(即路程)是一定的。
  (3)比较异同,抽象共同属性。
  师:这三个表,每个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生8:相同点是两个量都是一个增加,一个减少,也就是变化方向相反;不同点是表1和表3中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而表2中两个量的乘积不一定。
  师生交流后归纳: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减少,也就是变化方向相反;不同的是,一个是和不变,一个是积不变。
  师生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像表1和表3中这样的两种量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4)追问中理解:表1中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吗?表3中的两个量呢?为什么?
  (5)反思总结: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
  学生交流后归纳:两个量是有关系的变量,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且它们的乘积相等。
  三、练习巩固(略)
  四、总结梳理
  师(引导学生对照课始目标自我总结后):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
  ……
  课后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建构反比例意义的知识结构过程中,通过回顾引新等环节,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方法,如探究长方形周长与两边的关系和长方形面积与两边的关系及路程和速度、时间的关系等,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思考与互动中,通过感知、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并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课中学生的认知是主动的,思维是积极的,体会是深刻的,交流是广泛的。学生在这样的数学学习中,不仅获得了反比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以学定教,学习才能真正发生;以学定教,课堂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以学定教,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实施新课程应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新课程改革就像朱自清笔下的“春”一样,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为了使新课程能够顺利实施,我们应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1.各方参与,大力宣传。课程改革必须得到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理解和支持。不但教师和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社会也要改变那种陈旧的人才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阐明课改的必要性,使社会形成共识,改变那种唯分数的评价观念。  2.加强培训
[摘 要]整理与复习课是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的特点是容量大、内容多、时间紧。为了让复习课焕发生命活力,在复习“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时,先是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因势利导,并提供足够空间让学生主动学习,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形式和新颖的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关键词]整理与复习;倍
[摘 要]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营造生动而深刻的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以苏教版教材的“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为例,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知识中转站”,更多的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向未知知识进发。  [关键词]问题驱动;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都一致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能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巧妙地作出相应的变动。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因为它直接关注了儿童的理智和心灵,凸显了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面对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时,如何去捕捉和处理,使它们转化成教学的契机,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实现学生生命灵性的真正涌动呢?笔者认为应做好
贵刊2006年第4期刊登了曹秋桦老师撰写的《错出真实,打造本色课堂》一文,文中从“呈现错误,制造争议”、“捕捉错误,呈现精彩”、“直面错误,追寻真实”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读后颇受启发,然而笔者对文中的案例一却是疑惑不断。  在案例一中,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往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能正好装满。由于教师给学生的是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导致有的小组圆锥
小学数学不仅要靠老师出色地教,更要靠学生自主地学。为了使小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游戏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形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的最大秘诀之一。”  正式上课时,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孩子觉得这堂课
[摘 要]学生的认知都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需要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建立思维意识,实现思维转化。以小学数学为载体,重点阐述“动手操作”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终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突破与创新。  [关键词]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 思维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91  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主要通过表象进行感知,它是直观的、形象
[摘 要]数学学习单的合理使用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它将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关注学生个性认知结构和个性思维方式差异性的角度,设计小学数学学习单,以期建构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贴合学生个体认知的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学习单导学;学习单;个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
[摘 要]学习“植树问题”时,学生因没有认真读题和审题,不理解“两旁”的意思,常导致出错。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和借助画图解题,可有效化解學生的错误认知。  [关键词]植树问题;画图;审题;建模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34-01  【问题提出】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
[摘 要]核心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根,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灵魂所在。以苏教版“用字母表示数”为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学会数学地思考。  [关键词]苏教版;核心问题;用字母表示数;数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43-01  核心问题是指一节课的中心问题,是具有一定思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