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宿舍的意义不仅仅是个睡觉的地方,更是良好德行与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环境。如何更好地管理宿舍,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辅导员 混合宿舍 学生
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场所,这个场所在高校各组织单元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元素,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组织功能。宿舍成员之间接触频繁,互相影响,特别是随着学分制的推广与网络技术的强化,大学生对宿舍的依赖性逐步提升,宿舍成员的稳定性及共处的时间甚至多于传统的行政班级。
我国高校在进行学生住宿管理时,一直坚持贯彻落实“按班级住宿”的指导思想。因为班级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这样的住宿安排,不仅便捷,也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近年来,随着学生个性化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化的宿舍分配管理模式虽然仍是主流方法,但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始进行了科学化的宿舍管理方式探索。如浙江大学在2013年曾尝试按身份证号段排宿舍,把生日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宿舍,2014年又通过网络采集新生数据,将学生“生活习惯”与宿舍分配联系起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学院则以“专业混合2 2”方法来分配宿舍,以期实现多专业混合交流的体验环境。种种尝试,虽然利弊参半,推广难度也非常大,但无不凸显了高校“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创新管理方式。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于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工程创新学院是实施试点工作的主要平台,在学校配套政策的支持下,为卓越班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工程创新学院在各二级学院的配合下,不断优化招生模式,2013年开始分别从相关二级学院选拔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软件工程四个专业共133名学生进入卓越班,2014年选拔139人。这些学生由工程创新学院对其进行日常教学和学生工作管理,但他们的学号与宿舍仍保留不变。因此,这些学生仍与原学院学生入住同一间宿舍,分布零散。学校宿舍为四人间,2013级133名学生分居于81个宿舍中;2014级139名学生分居于97个宿舍中。两个年级仅有8个宿舍的学生全部来源于工程创新学院,其余170个宿舍均为混合宿舍,即一个宿舍四个人中,只有一个或两个来自于工程创新学院。由于混合宿舍并非学校主流宿舍分配方式,因而对学院学生工作带来了挑战。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97%。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愿意选择并期待良好的宿舍关系
宿舍管理的目的是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被问及“你认为宿舍管理主要依靠哪些主体”时,94.38%学生选择了“学生自己”。这说明学生的自主意识非常强,他们愿意进行自我管理,明白身为宿舍成员应担负的责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正确的方法外,宿舍成员自身的素养也是影响至深的因素。在“性格”与“行为”两个类型中,学生更偏向选择具有良好性格的室友。在“你喜欢室友具备以下哪些素质”的题目中,76.97%的学生选择“性格豁达,心胸宽广”,68.53%的学生选择“随和幽默,能调节宿舍气氛”,这两项分别排在第一、二位。而“常打扫卫生”“个人习惯良好,手脚轻”“平摊共同费用”“作息规律”“不在宿舍养宠物”“不使用违章电器”则分别排在其后。
2. 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并适应融入混合宿舍
78%的学生认为,住在混合宿舍“可以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73.6%的学生认为“可以有更多渠道获取信息”。61.2%的学生确定混合宿舍是“利大于弊”。在被问到“如果可以选择,你还想继续留在现在的宿舍吗”,84.3%的学生选择了“想”,而不愿意换到全部是同学院或同班学生的宿舍。这说明学生的适应能力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较强,这一结论在“你认为你的宿舍成员之间关系如何”的题目中也得到了体现,79.2%的学生选择“很好,关系很融洽”。
二、问题及对策
混合宿舍能够被大多数同学认可接受,但因为班级不同,课程安排不一致,室友之间缺乏共同探讨学习的氛围与机会,宿舍学习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由此延伸,由于没有共同的班级组织,不能在同一屋檐下听同一个老师讲课、并肩作战应对各种考试、团体协作参加学院或班级活动,舍友相处时间也短于一般宿舍,共同话题少,不利于感情的培养。与此同时,各学院的管理模式差别较大,如工创学院大一新生有早自习制度,7点40分必须进班早读,而其他二级学院则没有此项要求,导致宿舍成员作息安排有较大差别,易产生摩擦与矛盾。
住在混合宿舍,学生除学习以外的大部分生活状态与行为都是跨专业跨学院的,所有参与问卷的学生宿舍都举办过集体活动,虽然形式各异,如聚餐、唱K、打球等,但其实质相同。这也为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如何同步开展危机干预,如何厘清应担责任,如何控制不良事件传播范围与事态发展程度等。由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般都由辅导员负责,学生在出了问题后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寻求辅导员的帮助,而对于混合宿舍的学生而言,直接而准确地选择负责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45%的学生认为“分属不同学院,舍友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告知对方学院”,也即无法及时告知对方的辅导员。
只有以学生为本,面对新情况创新工作方法,才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宿舍环境。而问题的解决,则要依靠不同主体的共同努力。
1.学生要有主体意识,学会自我成长
每个学生在进入集体时都抱有较为积极的主观意愿,都想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宿舍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与生活背景,具有不同生活习惯的人自然会产生冲突。当今社会虽然允许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崇人的个性化发展,但由于学生缺乏交流的技巧,缺乏集体观念和意识,会影响和谐的宿舍关系。因而,学生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角色互换,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真诚友善地对待室友,做矛盾的消除者而非制造者。
2.辅导员要关心指导,帮助减少矛盾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位优秀的辅导员会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下宿舍便是其中一种。辅导员要坚持下宿舍,多去宿舍走动,亲身体会不同宿舍的环境,了解学生处境与生活习惯。宿舍是放松身心的地方,因而很多问题只会在宿舍环境中出现,一些话语也只有在宿舍环境中才能说出口。辅导员可以放下平日里较为严肃正式的角色形象,与学生近距离接触,通过观察、聊天,发现宿舍中不同成员间关系的远近亲疏,最早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3.社区要积极探索,提供更多平台
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能使学生在最熟悉的环境中学到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宿舍楼“党团活动室”的建立,可以将多元文化与正确的价值观带到学生身边。目前,学校逐步分批在各个楼宇建立 “党团活动室”,并由学生辅导员作为活动室的指导老师,通过他们深入学生,定期举办形式各样的活动,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与才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榜样引领作用,又可以用正向文化取代低俗文化,减少学生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
4.学校要动态管理,做好基础保障
不舒适的居住环境会大大降低学生的满意度,同时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如酷暑时节,因为缺少降温设备与晚上限电规定,多个学校已发生过群体性事件,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网络上发起舆论,倒逼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硬件条件。如果学校把工作做在舆论之前,则会提高学生对学校制度与管理的认同度,减少学校管理的阻力。同时,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更便捷更灵活的调整通道,让学生有机会以正当理由申请调换宿舍,以防止宿舍成员关系恶化导致问题不断。
【关键词】辅导员 混合宿舍 学生
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场所,这个场所在高校各组织单元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元素,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组织功能。宿舍成员之间接触频繁,互相影响,特别是随着学分制的推广与网络技术的强化,大学生对宿舍的依赖性逐步提升,宿舍成员的稳定性及共处的时间甚至多于传统的行政班级。
我国高校在进行学生住宿管理时,一直坚持贯彻落实“按班级住宿”的指导思想。因为班级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这样的住宿安排,不仅便捷,也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近年来,随着学生个性化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化的宿舍分配管理模式虽然仍是主流方法,但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始进行了科学化的宿舍管理方式探索。如浙江大学在2013年曾尝试按身份证号段排宿舍,把生日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宿舍,2014年又通过网络采集新生数据,将学生“生活习惯”与宿舍分配联系起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学院则以“专业混合2 2”方法来分配宿舍,以期实现多专业混合交流的体验环境。种种尝试,虽然利弊参半,推广难度也非常大,但无不凸显了高校“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创新管理方式。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于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工程创新学院是实施试点工作的主要平台,在学校配套政策的支持下,为卓越班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工程创新学院在各二级学院的配合下,不断优化招生模式,2013年开始分别从相关二级学院选拔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软件工程四个专业共133名学生进入卓越班,2014年选拔139人。这些学生由工程创新学院对其进行日常教学和学生工作管理,但他们的学号与宿舍仍保留不变。因此,这些学生仍与原学院学生入住同一间宿舍,分布零散。学校宿舍为四人间,2013级133名学生分居于81个宿舍中;2014级139名学生分居于97个宿舍中。两个年级仅有8个宿舍的学生全部来源于工程创新学院,其余170个宿舍均为混合宿舍,即一个宿舍四个人中,只有一个或两个来自于工程创新学院。由于混合宿舍并非学校主流宿舍分配方式,因而对学院学生工作带来了挑战。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97%。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愿意选择并期待良好的宿舍关系
宿舍管理的目的是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被问及“你认为宿舍管理主要依靠哪些主体”时,94.38%学生选择了“学生自己”。这说明学生的自主意识非常强,他们愿意进行自我管理,明白身为宿舍成员应担负的责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正确的方法外,宿舍成员自身的素养也是影响至深的因素。在“性格”与“行为”两个类型中,学生更偏向选择具有良好性格的室友。在“你喜欢室友具备以下哪些素质”的题目中,76.97%的学生选择“性格豁达,心胸宽广”,68.53%的学生选择“随和幽默,能调节宿舍气氛”,这两项分别排在第一、二位。而“常打扫卫生”“个人习惯良好,手脚轻”“平摊共同费用”“作息规律”“不在宿舍养宠物”“不使用违章电器”则分别排在其后。
2. 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并适应融入混合宿舍
78%的学生认为,住在混合宿舍“可以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73.6%的学生认为“可以有更多渠道获取信息”。61.2%的学生确定混合宿舍是“利大于弊”。在被问到“如果可以选择,你还想继续留在现在的宿舍吗”,84.3%的学生选择了“想”,而不愿意换到全部是同学院或同班学生的宿舍。这说明学生的适应能力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较强,这一结论在“你认为你的宿舍成员之间关系如何”的题目中也得到了体现,79.2%的学生选择“很好,关系很融洽”。
二、问题及对策
混合宿舍能够被大多数同学认可接受,但因为班级不同,课程安排不一致,室友之间缺乏共同探讨学习的氛围与机会,宿舍学习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由此延伸,由于没有共同的班级组织,不能在同一屋檐下听同一个老师讲课、并肩作战应对各种考试、团体协作参加学院或班级活动,舍友相处时间也短于一般宿舍,共同话题少,不利于感情的培养。与此同时,各学院的管理模式差别较大,如工创学院大一新生有早自习制度,7点40分必须进班早读,而其他二级学院则没有此项要求,导致宿舍成员作息安排有较大差别,易产生摩擦与矛盾。
住在混合宿舍,学生除学习以外的大部分生活状态与行为都是跨专业跨学院的,所有参与问卷的学生宿舍都举办过集体活动,虽然形式各异,如聚餐、唱K、打球等,但其实质相同。这也为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如何同步开展危机干预,如何厘清应担责任,如何控制不良事件传播范围与事态发展程度等。由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般都由辅导员负责,学生在出了问题后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寻求辅导员的帮助,而对于混合宿舍的学生而言,直接而准确地选择负责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45%的学生认为“分属不同学院,舍友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告知对方学院”,也即无法及时告知对方的辅导员。
只有以学生为本,面对新情况创新工作方法,才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宿舍环境。而问题的解决,则要依靠不同主体的共同努力。
1.学生要有主体意识,学会自我成长
每个学生在进入集体时都抱有较为积极的主观意愿,都想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宿舍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与生活背景,具有不同生活习惯的人自然会产生冲突。当今社会虽然允许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崇人的个性化发展,但由于学生缺乏交流的技巧,缺乏集体观念和意识,会影响和谐的宿舍关系。因而,学生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角色互换,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真诚友善地对待室友,做矛盾的消除者而非制造者。
2.辅导员要关心指导,帮助减少矛盾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位优秀的辅导员会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下宿舍便是其中一种。辅导员要坚持下宿舍,多去宿舍走动,亲身体会不同宿舍的环境,了解学生处境与生活习惯。宿舍是放松身心的地方,因而很多问题只会在宿舍环境中出现,一些话语也只有在宿舍环境中才能说出口。辅导员可以放下平日里较为严肃正式的角色形象,与学生近距离接触,通过观察、聊天,发现宿舍中不同成员间关系的远近亲疏,最早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3.社区要积极探索,提供更多平台
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能使学生在最熟悉的环境中学到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宿舍楼“党团活动室”的建立,可以将多元文化与正确的价值观带到学生身边。目前,学校逐步分批在各个楼宇建立 “党团活动室”,并由学生辅导员作为活动室的指导老师,通过他们深入学生,定期举办形式各样的活动,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与才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榜样引领作用,又可以用正向文化取代低俗文化,减少学生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
4.学校要动态管理,做好基础保障
不舒适的居住环境会大大降低学生的满意度,同时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如酷暑时节,因为缺少降温设备与晚上限电规定,多个学校已发生过群体性事件,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网络上发起舆论,倒逼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硬件条件。如果学校把工作做在舆论之前,则会提高学生对学校制度与管理的认同度,减少学校管理的阻力。同时,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更便捷更灵活的调整通道,让学生有机会以正当理由申请调换宿舍,以防止宿舍成员关系恶化导致问题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