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探索发现法进行物理教学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发现问题的关键,找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探索发现法;物理教学;物理实验;实验结论
  
  我国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好长时间,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最显著的变化是: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由教给知识到教给方法等,笔者认为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运用探索发现法进行物理教学是广大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探索发现法是以发展探索性思维为目标,以再发现为步骤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必须创设实验的条件,由学生亲自进行探索,最后,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本身的内容、特点,而且掌握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运用探索发现法时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一是教师要提出带有探索性的问题,学生带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或观察一些具体的现象;二是学生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或根据已知理论进行推理,提出有关现象的原因,概念之间和数量之间的联系等推测,再进一步思考,或进一步实验;三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已有的知识与研究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对照分析、抽象、概括,通过学生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
  如,“电磁感应”课题的教学,教师首先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思考问题:在初中我们学习了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产生的电流与我们刚学的磁通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实验环境中进行探究:首先学生做两个初中已经做过的小实验,将一个连有检流计的多匝闭合线圈,从一个固定磁场的两极间拉出,观察到检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仍然用上面的装置,让闭合线圈不动,而移动磁铁,同样发现检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学生们通过上述实验,自然会得出结论:只要闭合线圈和磁场有相对运动,在线圈中必然产生感应电流。
  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必然出现这个结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仍然需要再做一些实验进行探索:在一个作用区域较大的恒定磁场中,使一个连有多匝闭合线圈在其中水平运动,但不出磁场的范围,观察到无论线圈运动得多快,检流计的指针都不发生偏转,反过来,让线圈不动,而移动磁铁,检流计的指针仍然不发生偏转。
  这就是说,闭合线圈与磁场有相对运动不一定产生感应电流,这时学生就会感到困惑:进一步想通过实验来探索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究竟是什么呢?
  将一根条形磁铁插入连有检流计的线圈中或将磁铁从该线圈中抽出时,都有电流产生,而磁铁静止在线圈中时,没有电流,在这个实验中,磁铁的运动也可以看做线圈相对于磁铁的运动,组成线圈的导线在运动中切割磁感线,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研究这个问题,当磁体离线圈很远时,可以认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是零,在磁体插入线圈的过程中,磁通量增加,把磁体从线圈中抽出时,磁通量减少,在这两种情况下电路中都有电流;而当磁体与线圈相对静止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变,这时闭合电路中没有电流,那么,能不能说,如果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有电流?为此,教师要在这个时候及时引导学生再一次用实验来进行探索。
  在匀强磁场中放置两根金属导轨,在它们的一端用检流计连起来,让一根导体棒在导轨上运动,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由所围成的矩形的面积和磁感应强度决定的,导体棒左右移动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而在实验中学生们会看到导体棒在左右移动时,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同样可以说成:如果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有电流。
  以上两个实验都是由于导体和磁体有相对运动而使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的,如果导体和产生磁场的磁体相对静止,但是磁场的强弱发生改变,从而引起闭合电路中磁通量的改变,这种情况下闭合电路中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
  将一个螺线管A与变阻器、开关连到电源上,另一个螺线管B的两端连到检流计上,把B套在A的外面,在开关闭合与断开瞬间,以及开关闭合不动时,观察电路中是否有电流产生,在实验中会看到,在开关闭合与断开的瞬间,有感应电流产生,当开关闭合不动时,没有电流,当然,在开关闭合不动时,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A中的电流,从而改变它在日中的磁通量,也能观察到感应电流,学生通过这些实验的探索就能总结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由于磁通量的变化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探索发现法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探索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推测各种可能的答案,从而寻求问题的正确结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其他文献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课堂探究性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发展的全过程。本文拟对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性课堂教学策略问题作初步探讨。  探究性教学策略的五环节(如图1):  (一)课前设计  教学实践中笔
期刊
以圆锥曲线为背景的求范围问题,综合性强,解法灵活,是高考数学的热点之一。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挖掘寻找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说明如何构建题意中的不等关系。
期刊
物理是实验性学科。我们要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正确描述物理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源于观察,观察科学实验不仅限于老师的演示实验、课堂的学生实验,学生的家庭实验也同等重要。家庭实验能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期刊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资源,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就会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更能够贴近学生,更能够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感情的交流,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送给学生一份关爱。    一、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看学生的“出错”与“改错”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这一观点,新理念认为:对学生学习过
期刊
在讲授压强概念时我们都会设计一个“压强小桌”的实验,具体的操作就是:a、在海绵(或沙盘。以下不再重复)上正放一个小桌,在小桌上放置重物观察小桌陷入海绵的深度.b、增减重物,观察小桌陷入海绵的深度并与a比较;c、再将小桌倒放在海绵上,控制小桌上放置的重物与a相同,观察小桌陷入海绵的深度并与a比较。相类似的实验还有许多,不过都是在一些定性的探究后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
期刊
摘 要:通过三个教学的范式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对问题的提出、发现和探索的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关键词:教学范式;最近发展区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范式:以问题引领知识的生长,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合作、交流、探索为手段,以回顾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为提升。
期刊
摘要:电学中电路问题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难点内容,通常是让学生们感到害怕的学习难点。学生在解答有关电路题目时,往往思路不清、过程烦琐,困难重重,久而久之,同学们就害怕解析电路问题,最终还会丧失学习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对电路特点的分析和归纳上没有继续深入研究,没有真正理解两种基本电路深入分析后的其他特点。本文就来谈谈串、并联电路的本质特点。
期刊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进行学习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动机是主体进行某种行为的主观原因,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提出了培养中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初步构想,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   一、问题意识能力的因人而宜形成策略   1 给基础一般的学生主动学习找切入点  引入新课应
期刊
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他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
期刊
同一溶质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后浓度变化一直是考试热点,在几年的高三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该题型得分率都不高,并且做该题型的选择题也比较花时间,因此对此类问题的归纳总结显得相当必要,既能减少解题时间又能做到快而准,本文举一些典型例子,来说明归纳总结的重要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