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度量视域,发展空间观念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m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空间是三维的,是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的真实存在,而教材呈现的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平面形式的“空间”,即把三维空间表达在二维平面上。因为三维和二维的穿梭转化,学生常常觉得 “空间”抽象晦涩。其次,空间观念(尤其是高年级以度量为主线的空间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不断经历观察、想象、操作、推理、归纳等数学化过程,潜移默化、渐次推进。下面,笔者将以北师大版五下“长方体的体积”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度量视域,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一、由观察到猜想——积累空间表象
  空间观念是抽象的,它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形象的空间感知之上,需要丰富的实物表象支撑。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多维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推理等活动,加强对长方体体积大小和结构的感知与体验,促进其形成丰富的直观表象。
  本课教学从观察立体图形、数体积单位开始,让学生分别数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提出问题:你觉得哪些图形的体积比较容易数?学生不难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容易数,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到长方体体积中。接着教师以问题引领教学:是不是所有长方体体积都用数?(如长方体冰箱、长方体仓库的体积)逼迫学生思考寻找长方体体积计算的一般方法。接着出示问题: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由“长方形面积与长、宽有关”,想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再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分别观察“长方体宽、高不变,改变长;长、高不变,改变宽;长、宽不变,改变高,体积都在变化”的动画,形成丰富表象经验。
  本环节的教学意在帮助学生积累体积的空间表象,突显体积的度量意义——先用数学化的方法对立体图形进行测量,再数一数它由几个相同体积单位累加,最后用“数”(shù)来表示。在这里,看似简单的“数(shǔ)和猜”,实则有深意,学生在观察、分析中,丰富了对体积的表象感悟,使原本模糊、不确定的感知逐渐清晰完整起来——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
  二、由想象到操作——丰富空间思维
  在空间观念的建立中,想象和操作是发展空间思维的“利器”,在操作前让学生先进行基于已有认知经验的大胆想象,在头脑中对图形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改造更能实现空间观念的真实发生。
  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没有标注任何数据的长方体实物(为学生准备长方体学具和1 cm3的小方块),抛出问题: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么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自然想到在长方体里摆小正方体。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和1 cm3的小方块展开丰富想象。学生的表达可能是“20 cm3,长摆5个,宽摆2个,高摆2层”或“24 cm3,长摆4个,宽摆3个,高摆2层”等。此时的“脑中操作”比“动手操作”更能逼迫学生对概念本质、空间内涵进行深刻理解,让接下来的“摆”具备目的性与驱动力。
  在学生“穷尽所有想象”时,再让学生充分操作并填写数据。学生发现一行摆了4个小正方体,摆了3行,底面积是12 cm2,高摆了2层,长方体的体积便是24 cm3。通过观察数据,学生发现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刚好为长×宽×高。可是一个例子就能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吗?请每个小组再摆出一个长方体,记录数据,全班汇报,发现每组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长×宽×高。教师出示问题:在小正方体不够的情况下,你能想办法测量出长方体盒子的体积吗?学生尝试发现:只摆最底下一层,再摆出高就能知道体积。甚至有学生发现只摆出长宽高的框架或在头脑中想象出长方体的模型,就能推算出所需小正方体的块数,进而得到体积。
  教师巧妙设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那长、宽、高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结合直观图形自然建构 “长方体的长代表每排个数”“长方体的宽代表排数”“长方体的高代表层数”的本质联系。
  本环节教学从头脑想象到实践操作,让学生基于问题驱动,在头脑中主动调动“数体积”“搭长方体”的经验,对没有任何数据的长方体展开丰富想象,在头脑中进行合情推理,形成思维策略,并逐渐产生“摆一摆”的强烈欲望,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去真想象、真思考、真操作、真分析、真发现、真归纳,促进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促进学习力的真提升。
  三、由计算到度量——提升空间观念
  在长方体体积探究中,“体积公式计算”是显性的,“体积单位度量”是隐性的,学生记住的往往是形式化的公式,而忽视了用度量单位来测量。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让学生不断进行“数与形”的穿梭转换,由“形”想到“数”,由“数”回溯 “形”,理解度量的本质内涵——选取恰当的度量单位对图形进行度量,进而用数量对图形中所隐藏的属性进行抽象表达。
  在学生深刻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提出问题:体积是8的长方体可能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表达:可能是“长4 cm,宽2 cm,高1 cm”“长8 cm,宽1 cm,高1 cm”“长2 cm,宽2 cm,高2 cm”。教师提出问题:三个长方体中,哪个最特别,特别在哪?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正方体体积等于棱长×棱长×棱长”也就呼之欲出了。接着教师以2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带领学生走向深处,问题1:为什么3个长方体形状不同,体积都一样?问题2:体积是8的正方体只有“长2 cm,宽2 cm,高2 cm”这一种情况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教师再出示“长2 dm,宽2 dm,高2 dm”的大正方体实物,并用多媒体展示“长2 m,宽2 m,高2 m”的不同空间的照片,学生惊讶之余,想到了原来也可以是8 dm3、8 m3。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想象、操作、质疑、讨论、辨析中,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感悟,也正是因为不断逼近数学本质的追问,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空间观念,受到了极限、变与不变、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浸润,经历了一回科学理性思考的深度体验。
  四、由单一到融通,建构空间度量体系
  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站在学科整体化、系统化的高度进行结构化的教学,帮助学生主动叩问“知识来自哪里,又将要流向何方”,理清空间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通晓知识的前后联系,形成强大的迁移力和生长力。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计量单位的变化,长度、面积、体积度量方法的对比。促使学生从单向思维中跳出,以纵观全局的视角在“一维、二维、三维”中自由穿梭,在“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中轻松转换,在“直尺测量、面积计算、体积公式”中来回说理。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强大领域中,在直观动态的真实情境中不断思辨、反复寻理,实现了對空间度量的结构化认识。
  弗赖登塔尔认为:几何是对空间的把握,这个空间是儿童生活、呼吸和运动的空间。为了更好地把握、理解这个空间,儿童需要身处其间,在适切的现实情境中,经历完整的观察、猜想、想象、操作、思辨、推理等数学化过程,站在更高的度量视域中洞悉度量本质、形成结构化的空间理解和把握,自然提升空间观念。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庄头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除法意义的教学在低年级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知识内容,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生所需掌握的一项技能。笔者认为,除法意义的学习应让学生明白算理,应让学生在经历活动中感知算理和建构模型,从而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除法。  一、实践操作,感知模型  实践操作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操作能把抽象的数学学习具体形象化,能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文字转换成趣味性和思维发散并
期刊
应用文写作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工具性等特点。 在小学的应用文写作课中要注重人的发展,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个性需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探讨渠道,才能使学生有动力、有兴趣学习,才会有收获。笔者结合对留言条的写作教学实践来谈谈应如何有效地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  一、运用启发激趣法,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学写留言条”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
期刊
伴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推进,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越发清晰化,其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也越发得到教师的认可。什克洛夫斯基在20世纪初提出“陌生化”理论,强调要把熟悉的东西通过巧妙地设计加工变得不熟悉,使得读者感到陌生、新鲜、奇特,从而催生新的兴趣,进而激发探究的强烈愿望。将“陌生化”理论移植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段要求、年龄特征等来对命题内容
期刊
【教学目标】  1. 通过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逐步抽象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 通过操作、辨析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类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回顾度量面积的方法  1. 创设情境。
期刊
班主任希望自己的工作诸事如意,可现实却未必能如愿以偿,有时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还会有突发事件出其不意地降临。如何积极面对且有效地解决问题,就成了班主任们迫切需要掌握的一种艺术。在这方面,班主任林幸谊老师堪称“武林高手”,不但表现得淡定从容,而且表现出了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高超智慧。  化突发事件为欢乐之旅  毕业前的一天,林幸谊带领全班同学高高兴兴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研学。可回来的路上突降大
期刊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推进,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综观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大多是基于对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关系认知,围绕基础性阅读、检视性阅读、分析性阅读、主题性阅读的四个阅读层次目标,从“课时”教学向“课程”实践转变,构建阅读推介课、阅读分享课、主题探究课等不同目标的课型结构,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的课程化。我们知道,不管是哪种课型,整本书阅读教学都要通过教学的形式,唤醒学生阅读的
期刊
从现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应用文写作的分量在增加,其作为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通道已经得到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视。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应用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写作交往性语境虚化、写作策略性知识模糊、写作形成性评价缺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没有将应用文写作与小学生当下的生活需要结合起来,没有将小学生的言语发展和精神成长统一起来。应用文写作的重心应落在“应用”上,应用文的教学价值取向和目的应牢牢定位
期刊
在小数产生的历史上,是经历了一段逐步抽象的漫长过程的,而每一次的提升都是一次“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一次次丰富内涵的过程,越是抽象就越具有普适性和一般性。只要找到适当的方式进行表征与演绎,让学生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就能够慢慢“拎”出概念的本质。而对于数的概念,最容易理解和被接受的方式就是借助几何直观。洪老师以直观图形为载体,帮助学生在逐步经历抽象、提炼、升华小数的过程中,丰富概念的内涵、构建概念的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就告诉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语文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应积极提倡。统编版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学习传统文化、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应把握其语文性,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与实践的整合,拓宽学生的学习
期刊
美术质量监测是指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学段内容为依据,对学生在美术学科领域的表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监测的一项活动。监测题型有选择题、欣赏评述题、创作题三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上述题型,并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巩固,是教师要致力研究的课题。  课堂提问在美术教学中,是师生互动、任务驱动、过程跟进、思想交流的重要方法。本文尝试从针对性、条理性、开放性、对比性、发散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