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说来,历史不能脱离时空框架。历史事件或史实都是某一时间、某一区域及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时空观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从时空观来看历史的规律,历史具有纵向和横向的规律。纵向规律是以时间为线索探究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现象做垂直性的比较。横向规律是以地域为基础把处在同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做比较,寻找历史现象之间的异同。探究历史规律的过程要求做到时空的结合,即做到贯通古今、纵横比较。
全国卷高考历史题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高考在“在命题立意上着重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对历史时空观的考查尤为突出。” [1]历史学科,无论怎么考,考什么,都离不开时空观。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2] 。本文分析了2016年以来全国Ⅰ卷高考题,力图探讨时空观的高考考查方向和趋势,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建议。
一、述评时空观的水平划分[3]
反复研读新课标中关于时空观的部分,会发现水平2的文字表述比水平3多,水平2的处理对象是一个史事,水平3是较长时段的史事,即诸多史事的集合,如抗日战争,这个史事包括了九一八事变、江桥抗战、热河抗战、绥远抗战、长城抗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太原大战、百团大战等若干个史事。显然水平3在水平2之上,当然,水平2也不能说简单,“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与“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并不容易。
水平4显然是以水平3为基础,并且要求与现实相结合,增加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和资治通鉴的内容,增加了独立探究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内容。四个层次之间整体存在一些的递进关系。同时,水平2与水平4又有一些交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与“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非常相似。四个水平层次之间的划分的含义有递进有交叉,因此在运用水平层次分析高考题探讨究竟考查哪个水平层次时会有一些争议。
二、近三年全国Ⅰ卷高考历史试题时空观的考查统计
(一)时空观素养的考查统计表
结论:显然对时空观的考查是高考全国卷考查的重点。
(二)高考时空观考查的水平层次
结论:显然高考全国卷考查侧重于水平3、水平4层次。
三、运用水平层次分析近三年部分典型高考题
(2016·全国Ⅰ卷·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考查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美国给予欧洲经济援助,同时敦促欧洲国家联合,以增强欧洲国家的实力,遏制苏联,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一体化的出现,联系战后欧洲经济,包含了经济恢复、欧洲一体化进程等史事。
2016年全国Ⅰ卷高考题的35题侧重于考查特定的时空, 25、30题目也侧重于考查特定的时空。其它的几个高考题,27、28、31、33、34题,侧重于考查时空变化。40题考查历史的阶段特征,清中期人口膨胀及解决办法。
(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考查水平2,试题反映的是分封制同姓国的建立,将姬姓的公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其为基础的家庭文化在全国传播,从而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相同文化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侧重于考查空间变化。这就要求学生把握“空间及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的重要性”。
2017年全国Ⅰ卷的24题侧重于考查空间变化,29题考查到了历史阶段。其它的几个高考题,30侧重于考查空间、31侧重于考查时间、32侧重于考查时间、35题侧重于考查较宏大时空的变化,“考20国集团峰会时政热点。这组题暗喻在当前全球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中国既要有胸怀祖国,又要有放眼世界的意识” [4]。41题侧重于考查不同时期的时空对比,考查法国大革命时期民族主义与国民党民族主义的对比。42题侧重于考查同一时期的时空对比。
(2018·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查水平4, 在对历史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作出合理的论述”。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从闭关锁国到逐步开放,属于国家治理的外延。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没有对外宣传,这属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残留。对比中日两国的国情,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外交西化变化迅速、中国外交被迫变化非常缓慢。 2018年全国Ⅰ卷的28题侧重于考查阶段特征,30、33题也属于这种情况,24、25、26题侧重于考查特定时空,27题侧重于考查空间,29、31、32题侧重于考查时间。
四、近三年高考题全国Ⅰ卷的规律及培养策略
“磨刀不误砍柴功”,探究规律就是磨刀的过程。随着国家对于高考改革顶层方案的落实,全国Ⅰ卷高考历史题所体现出来的理念——重视对思维和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花时间潜心钻研如何将思维、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复习备考中。
全国I卷时的空观念涉及人类文明七千年——时空观宏大,同时知识面涵盖广,知识点运用灵活性强,许多选择题和材料题要求史论结合,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史料教學,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时空观方面的史料,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紧扣新课标、紧扣考纲来把握来拓展,切忌阅读史料无主题无中心。什么是中心?主干知识就是中心,一定要落实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然后进行适度的知识拓展。
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它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推理能力、论证能力、评价能力是应当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对时空观的考查是高考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并且考查侧重于水平3、水平4层次。近三年来高考对时空观的考查主要体现六大规律,第一侧重于考查时间;第二侧重于考查空间;第三侧重于考查特定时空;第四侧重于考查阶段特征;第五侧重于考查时空变化;第六侧重于时空对比。上述规律都与思维的表现形式有关,因此高中三年的教学,应该注意思维的训练,“坚持学科思维能力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 [6],可以“借助人物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素养”、“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善待错误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养”“巧借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游戏思维素养” [7] 。注意培养方式的变革,“创新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实现情感体验”[8]。同时“构建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高中历史评价体系” [9] ,以求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我们相信,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时空观念,历史学科一定可以取得令人满人的好成绩。
【注释】
[1]罗娇:《历史科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以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Ⅲ卷为例》,《亚太教育》2016年第23期。
[2]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年第12期。
[3]教育部:《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第70页。
[4]莫景华:《从热点考查到素养考查——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的观察视角》,《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9期。
[5]秦碧海:《从高考历史命题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命题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10期。
[6]梁爱如:《2016年“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7]宋波:《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思维素养培育的四个维度——以“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5期。
[8]李建俊:《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探讨》,《考试周刊》2018年第36期。
[9]胡利利:《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新体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科教导刊》2017年第15期。
全国卷高考历史题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高考在“在命题立意上着重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对历史时空观的考查尤为突出。” [1]历史学科,无论怎么考,考什么,都离不开时空观。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2] 。本文分析了2016年以来全国Ⅰ卷高考题,力图探讨时空观的高考考查方向和趋势,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建议。
一、述评时空观的水平划分[3]
反复研读新课标中关于时空观的部分,会发现水平2的文字表述比水平3多,水平2的处理对象是一个史事,水平3是较长时段的史事,即诸多史事的集合,如抗日战争,这个史事包括了九一八事变、江桥抗战、热河抗战、绥远抗战、长城抗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太原大战、百团大战等若干个史事。显然水平3在水平2之上,当然,水平2也不能说简单,“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与“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并不容易。
水平4显然是以水平3为基础,并且要求与现实相结合,增加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和资治通鉴的内容,增加了独立探究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内容。四个层次之间整体存在一些的递进关系。同时,水平2与水平4又有一些交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与“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非常相似。四个水平层次之间的划分的含义有递进有交叉,因此在运用水平层次分析高考题探讨究竟考查哪个水平层次时会有一些争议。
二、近三年全国Ⅰ卷高考历史试题时空观的考查统计
(一)时空观素养的考查统计表
结论:显然对时空观的考查是高考全国卷考查的重点。
(二)高考时空观考查的水平层次
结论:显然高考全国卷考查侧重于水平3、水平4层次。
三、运用水平层次分析近三年部分典型高考题
(2016·全国Ⅰ卷·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考查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美国给予欧洲经济援助,同时敦促欧洲国家联合,以增强欧洲国家的实力,遏制苏联,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一体化的出现,联系战后欧洲经济,包含了经济恢复、欧洲一体化进程等史事。
2016年全国Ⅰ卷高考题的35题侧重于考查特定的时空, 25、30题目也侧重于考查特定的时空。其它的几个高考题,27、28、31、33、34题,侧重于考查时空变化。40题考查历史的阶段特征,清中期人口膨胀及解决办法。
(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考查水平2,试题反映的是分封制同姓国的建立,将姬姓的公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其为基础的家庭文化在全国传播,从而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相同文化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侧重于考查空间变化。这就要求学生把握“空间及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的重要性”。
2017年全国Ⅰ卷的24题侧重于考查空间变化,29题考查到了历史阶段。其它的几个高考题,30侧重于考查空间、31侧重于考查时间、32侧重于考查时间、35题侧重于考查较宏大时空的变化,“考20国集团峰会时政热点。这组题暗喻在当前全球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中国既要有胸怀祖国,又要有放眼世界的意识” [4]。41题侧重于考查不同时期的时空对比,考查法国大革命时期民族主义与国民党民族主义的对比。42题侧重于考查同一时期的时空对比。
(2018·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查水平4, 在对历史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作出合理的论述”。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从闭关锁国到逐步开放,属于国家治理的外延。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没有对外宣传,这属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残留。对比中日两国的国情,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外交西化变化迅速、中国外交被迫变化非常缓慢。 2018年全国Ⅰ卷的28题侧重于考查阶段特征,30、33题也属于这种情况,24、25、26题侧重于考查特定时空,27题侧重于考查空间,29、31、32题侧重于考查时间。
四、近三年高考题全国Ⅰ卷的规律及培养策略
“磨刀不误砍柴功”,探究规律就是磨刀的过程。随着国家对于高考改革顶层方案的落实,全国Ⅰ卷高考历史题所体现出来的理念——重视对思维和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花时间潜心钻研如何将思维、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复习备考中。
全国I卷时的空观念涉及人类文明七千年——时空观宏大,同时知识面涵盖广,知识点运用灵活性强,许多选择题和材料题要求史论结合,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史料教學,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时空观方面的史料,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紧扣新课标、紧扣考纲来把握来拓展,切忌阅读史料无主题无中心。什么是中心?主干知识就是中心,一定要落实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然后进行适度的知识拓展。
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它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推理能力、论证能力、评价能力是应当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对时空观的考查是高考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并且考查侧重于水平3、水平4层次。近三年来高考对时空观的考查主要体现六大规律,第一侧重于考查时间;第二侧重于考查空间;第三侧重于考查特定时空;第四侧重于考查阶段特征;第五侧重于考查时空变化;第六侧重于时空对比。上述规律都与思维的表现形式有关,因此高中三年的教学,应该注意思维的训练,“坚持学科思维能力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 [6],可以“借助人物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素养”、“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善待错误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养”“巧借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游戏思维素养” [7] 。注意培养方式的变革,“创新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实现情感体验”[8]。同时“构建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高中历史评价体系” [9] ,以求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我们相信,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时空观念,历史学科一定可以取得令人满人的好成绩。
【注释】
[1]罗娇:《历史科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以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Ⅲ卷为例》,《亚太教育》2016年第23期。
[2]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年第12期。
[3]教育部:《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第70页。
[4]莫景华:《从热点考查到素养考查——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的观察视角》,《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9期。
[5]秦碧海:《从高考历史命题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命题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10期。
[6]梁爱如:《2016年“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7]宋波:《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思维素养培育的四个维度——以“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5期。
[8]李建俊:《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探讨》,《考试周刊》2018年第36期。
[9]胡利利:《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新体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科教导刊》201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