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后,让孩子乐于探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一:
  在一次学生记录的课外活动记载中,有学生研究了种子的发芽和水的关系,其实验过程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以上是某位学生的观察记载。我细细统计了一下,该班做好科学记录的只有8名同学。从上述观察记载表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的课外探究只是流于形式,或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开学第一课,我即布置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做好观察记录,其实只要稍加留心,都可以有所发现。而从9月8日到9月10日,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学生记录中反映的绿豆芽居然能长到7厘米。学生的这些数据是真实观察所得吗?学生到底有没有观察?如果没有,那又为什么不能坚持观察?
  教学片段二:
  在《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的“快乐探究”的环节中,将铅笔的影子长度用柱状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用直线把物体影子的顶端连接起来,需要学生在一天中,从早上9点开始,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一直到晚上17点。自然这个实验又只能靠学生课后去探究。双休日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记录,下周课上进行交流。第二周的科学课,课前检查发现只有五个同学去认真做了,虽然人数不多,但达到了教师的心理期望底线。
  其实,像这样在科学课后的后续观察活动还有很多,为何参与后续观察的学生寥寥无几,原因到底出在了哪?改变现状的途径如下。
  一、教师参与,提高探究效率
  导致学生课后不想去做后续的观察活动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各科作业紧张,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开展探究活动;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孩子,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早盼着痛痛快快地玩一把,因此没有几个学生想着去完成老师布置的探究任务。的确,开展这样的探究性活动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所以,教师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以及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对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在时间的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再随时调控,完不成的内容再在课后在老师带领下分小组开展活动,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种子发芽实验(二)》才刚上完,后面一课就是《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而学校教导处安排课时,一个班一周2节科学课前后相距大约两天,这么短的时间,学生又能观察到些什么呢?因此,教师宜先做好预案,把后面的课调上来先上,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开展课后探究活动。但如此一来,也许有学生学了新知识,就放弃了前面应开展的活动,因此,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不忘对之前探究活动的关注,课上课后可以留(找)点时间,时不时地问问孩子们的探究情况,让学生知道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的学习与探究情况,这样孩子们也就乐于(至少不会遗忘)参与课后的探究活动了。
  二、有效评价,激发探究欲望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评价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否定的评价往往会抹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而鼓励性的评价则会使学生不断探究,不断深思。在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都要调查好各小组的观察情况,对坚持观察且认真记录的小组给予表扬,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探究失败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予以充分的鼓励、肯定,带领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神圣殿堂。
  对于那些认真完成后续探究活动的孩子,教师要在课堂上竭尽表扬之能事;对那些不完整的记录单教师要进行认真的批改,并书写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而对那些不认真完成后续探究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分别找谈心,了解不完成的原因后,不是一味地责怪,而是通过送给他们能够激励他们成长的小礼物,去鼓励他们进行探究。
  三、拓展内容,增强探究动力
  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名学生,对于枯燥的课后探究,会不会懒得去观察。谁会盯着一棵普通的绿豆芽而产生兴趣呢?因此在后续课外探究活动中,如果我们让学生自由选择想要开展的探究方向,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就能保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后续课外探究活动能够开展起来。例如:可以与科技比赛活动相结合,撰写观察报告、小论文等,把一些优秀的活动观察日记、小论文上传到我们学校网站的“学生天地”页面里,让孩子们能享受到被关注和欣赏的喜悦,感受到探究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其实想要增强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就先要调查孩子们都喜欢些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沉迷于电脑冲关游戏,为什么它们会如此吸引孩子们一关关地往前冲?对此我们也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结合孩子们的这些心理,开展了“荷子争卡”评比活动,其中就有一种卡项名为“实践创新卡”,如果你集满一定数额的卡,就可以获得象征最高荣誉的金卡。有了这个活动,课后总有学生跑来问我:“老师,我能得到实践创新卡吗?”看得出这种激励手段果真有用。我以此为契机,承诺能认真完成课后探究任务的同学就可获得一张实践创新卡。孩子们为了能得到这张卡,积极参与课后的探究活动,在顺利完成观察记录的同时,又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究动力和实践能力,真是一举数得。
  总之,科学探究需要教师引导孩子们将课内外探究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保持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数学离不开生活就像生活离不开数学一样,两者的关系如影随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并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解读《新课标》上的这些条款,我们不难发现,今后的数学教学不应再是带着学生简单进行一些纸上的智力游戏,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但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符合儿童喜欢自己动手的心理特点。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有十分总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
书是无声的,但它有生命,只有当幼儿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才会成为心灵的对话。图画书负载着丰富的内容,可以让孩子接触到千差万别的人物,了解到多姿多彩的世界,经历奇幻有趣的事件。通过阅读,孩子会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世界,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艺术的熏陶,了解世界万物和人类发展的丰富知识。  中班幼儿正处在从分享阅读往自主阅读方向过渡的阶段。有了比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在压抑等状态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的信心将会减少,将会破坏学生的智慧的发挥,影响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更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强大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增长。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的讨论和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充分让学生喜欢教师,欣赏教师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