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衡量课堂教学质量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此种评价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开展的本科专业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实践为基础,对形成性评价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丰富的评价内容、科学的评价主体构成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生成绩 形成性评价 思考 实践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衡量课堂教学质量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评价通常在课程结束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以最终考核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标准,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与学习过程没有直接关系。此种评价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1]。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多维度的评价,力求评价过程更客观实际,更具有操作性。然而,多数相关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开展实践探索。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开展的本科专业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实践为基础进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是在1967年由美国学者Scriven在论及课程改革时首次提出的,美国教育学家Bloom进一步将其引入教育评价实践。形成性评价是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对应的评估方式。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及档案记录等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和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从而促进教学双方的调整和改善,帮助优化教学过程[2]。实施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一是改变学生学习“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希望通过形成性评价,比较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定;二是收集教师教学过程信息,教师的教学信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如学生考勤信息既可以反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又可以反映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等,教学信息不仅是教师阶段性总结的依据,还是学院强化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参加实验、课外社会实践列入形成性评价指标,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
二、我院实施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实践
1.研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通过学院教学工作会议和教研室集体备课,充分认识实施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基础。形成性评价可以逐步实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实时性评价,教师掌握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了解学业评价情况,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2.思考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研讨中,教师对实施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原则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是从形成性评价的维度看,一般说来,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不能少于三个维度,过少无法实现评价的多元性,过多、过滥则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公平。二是从形成性评价的标准看,同班级和同课程的评价必须同标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学期初的集体备课活动中相互沟通,在教研室活动中协调统一。教师在每个班级授课之初,应向学生明确说明本课程形成性评价每一个维度的具体评价标准,既使学生明确学习规范,又能接受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监督。三是从形成性评价的方法看,一般性课程的评价应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定性评价的权重不宜过高,尽量采用量化方式。四是从形成性评价实施操作层面看,根据课程有无实验课时、有无社会实践内容等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类别课程的具体要求,建立相应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教研室按照课程建设原则,对任课教师提出的成绩形成性评价指标在学期初予以认定。
3.确定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范围。
我院经过讨论确定以本科、考试课程作为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试行范围。因为本科教学是学院教学的主体,占总教学量的80%以上,考试课程与学生学位密切相关,且是教研室教学检查的重点,实施起来师生响应度较高。
4.制定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文件。
为了有效推行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运行与管理,改善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效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制定了《医药经济管理学院本科考试课程形成性成绩评定实施细则》,对研讨中明确的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以制度方式予以发布,便于全体教师执行和教学检查。
5.组织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督查。
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以任课教师为主,教研室组织实施并检查,学院定期组织督查。督查的重点:一是学生课堂考勤记录是否完整,一般由教师根据授课时点名记录及班委报送的缺勤名单进行考勤并保存备查;二是课堂讨论落实情况,教师应及时将学生在课堂提问或讨论环节答题的实际“得分”记录在教学成绩记录册中,课程完成后由任课教师统一汇总评定;三是检查学生课后作业或实验报告等原始材料,由教师在课程结束成绩评定后统一交教研室保存归档;四是检查课程考试(考查)后的试卷分析,要求学生成绩表中包含平时成绩(形成性评价)等内容。
三、几点体会
1.学生对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普遍认同。
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不仅包括期末考试成绩,还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讨论。在课堂案例讨论中主动发言,教师与学生互动增多,对学生成绩评价能够更客观、更公正,得到学生认同。
2.多样化的评价内容是教学创新。
我院考试课程与社会实践相联系,除知识性教学外,以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在评价内容上,可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设计评价内容。管理学、营销学等课程设计了社会调查,管理学将参加管理创新模拟大赛等列入形成性评价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对课程教学有引导性,这是一种教学创新。 3.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有利于吸引教育对象参与。
在实施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之前,成绩评定基本由任课教师单独完成,形成实际评定过程中主体一元化。随着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展开,学生本人重视课堂表现,关注日常评价结果;同学之间对形成性评价的公正性自觉进行监督。成绩评定后,学生若对评价结果有疑问,教师应给予回应。教师关于形成性评价的基础材料接受教研室及学院检查,对任课教师有约束作用,防止片面或主观臆断。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学生本人、班级同学、同行教师、辅导员老师、教学管理人员甚至学生家长都参与其中,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对教学改革有重要推动作用。
4.形成性评价得到学院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实施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加大了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对教学资料的收集也提出了诸多要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需要更耐心细致。我院教师能够充分理解和支持学院工作,使这项工作顺利向前推进。
5.教研室督促检查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关键。
教研室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单位,教研室在集体备课和工作检查中,将学生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作为重要内容,明确具体评价指标,设计评价表格,在期中、期末教学中列入检查内容,是推进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实施的关键。
四、结语
我院自2010年9月实施《本科考试课程形成性成绩评定实施细则》以来,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丰富的评价内容、科学的评价主体构成等方面积极探索,得到了学院师生的认可,学校相关部门也给予了肯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评价过程中基础资料完整程度不够、多元化评价的公正性有时受到质疑、评价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体现不足等。今后,我们将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逐步完善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细则,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严宏伟.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3,(11):42-44.
[2]罗宪芬.形成性评价模式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8):238-239.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高等学校安徽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2013zy042。
关键词: 学生成绩 形成性评价 思考 实践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衡量课堂教学质量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评价通常在课程结束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以最终考核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标准,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与学习过程没有直接关系。此种评价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1]。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多维度的评价,力求评价过程更客观实际,更具有操作性。然而,多数相关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开展实践探索。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开展的本科专业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实践为基础进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是在1967年由美国学者Scriven在论及课程改革时首次提出的,美国教育学家Bloom进一步将其引入教育评价实践。形成性评价是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对应的评估方式。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及档案记录等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和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从而促进教学双方的调整和改善,帮助优化教学过程[2]。实施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一是改变学生学习“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希望通过形成性评价,比较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定;二是收集教师教学过程信息,教师的教学信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如学生考勤信息既可以反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又可以反映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等,教学信息不仅是教师阶段性总结的依据,还是学院强化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参加实验、课外社会实践列入形成性评价指标,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
二、我院实施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实践
1.研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通过学院教学工作会议和教研室集体备课,充分认识实施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基础。形成性评价可以逐步实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实时性评价,教师掌握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了解学业评价情况,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2.思考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研讨中,教师对实施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原则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是从形成性评价的维度看,一般说来,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不能少于三个维度,过少无法实现评价的多元性,过多、过滥则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公平。二是从形成性评价的标准看,同班级和同课程的评价必须同标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学期初的集体备课活动中相互沟通,在教研室活动中协调统一。教师在每个班级授课之初,应向学生明确说明本课程形成性评价每一个维度的具体评价标准,既使学生明确学习规范,又能接受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监督。三是从形成性评价的方法看,一般性课程的评价应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定性评价的权重不宜过高,尽量采用量化方式。四是从形成性评价实施操作层面看,根据课程有无实验课时、有无社会实践内容等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类别课程的具体要求,建立相应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教研室按照课程建设原则,对任课教师提出的成绩形成性评价指标在学期初予以认定。
3.确定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范围。
我院经过讨论确定以本科、考试课程作为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试行范围。因为本科教学是学院教学的主体,占总教学量的80%以上,考试课程与学生学位密切相关,且是教研室教学检查的重点,实施起来师生响应度较高。
4.制定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文件。
为了有效推行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运行与管理,改善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效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制定了《医药经济管理学院本科考试课程形成性成绩评定实施细则》,对研讨中明确的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以制度方式予以发布,便于全体教师执行和教学检查。
5.组织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督查。
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以任课教师为主,教研室组织实施并检查,学院定期组织督查。督查的重点:一是学生课堂考勤记录是否完整,一般由教师根据授课时点名记录及班委报送的缺勤名单进行考勤并保存备查;二是课堂讨论落实情况,教师应及时将学生在课堂提问或讨论环节答题的实际“得分”记录在教学成绩记录册中,课程完成后由任课教师统一汇总评定;三是检查学生课后作业或实验报告等原始材料,由教师在课程结束成绩评定后统一交教研室保存归档;四是检查课程考试(考查)后的试卷分析,要求学生成绩表中包含平时成绩(形成性评价)等内容。
三、几点体会
1.学生对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普遍认同。
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不仅包括期末考试成绩,还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讨论。在课堂案例讨论中主动发言,教师与学生互动增多,对学生成绩评价能够更客观、更公正,得到学生认同。
2.多样化的评价内容是教学创新。
我院考试课程与社会实践相联系,除知识性教学外,以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在评价内容上,可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设计评价内容。管理学、营销学等课程设计了社会调查,管理学将参加管理创新模拟大赛等列入形成性评价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对课程教学有引导性,这是一种教学创新。 3.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有利于吸引教育对象参与。
在实施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之前,成绩评定基本由任课教师单独完成,形成实际评定过程中主体一元化。随着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展开,学生本人重视课堂表现,关注日常评价结果;同学之间对形成性评价的公正性自觉进行监督。成绩评定后,学生若对评价结果有疑问,教师应给予回应。教师关于形成性评价的基础材料接受教研室及学院检查,对任课教师有约束作用,防止片面或主观臆断。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学生本人、班级同学、同行教师、辅导员老师、教学管理人员甚至学生家长都参与其中,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对教学改革有重要推动作用。
4.形成性评价得到学院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实施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加大了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对教学资料的收集也提出了诸多要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需要更耐心细致。我院教师能够充分理解和支持学院工作,使这项工作顺利向前推进。
5.教研室督促检查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关键。
教研室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单位,教研室在集体备课和工作检查中,将学生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作为重要内容,明确具体评价指标,设计评价表格,在期中、期末教学中列入检查内容,是推进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实施的关键。
四、结语
我院自2010年9月实施《本科考试课程形成性成绩评定实施细则》以来,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丰富的评价内容、科学的评价主体构成等方面积极探索,得到了学院师生的认可,学校相关部门也给予了肯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评价过程中基础资料完整程度不够、多元化评价的公正性有时受到质疑、评价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体现不足等。今后,我们将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逐步完善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细则,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严宏伟.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3,(11):42-44.
[2]罗宪芬.形成性评价模式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8):238-239.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高等学校安徽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2013zy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