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众多学校在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上,存在不少问题。
误区之一:师生资源成为课堂秀。
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但出现的问题却较多。
问题1:假互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课堂上设置一些可有可无的师生互动环节,看似热闹,实则是典型的无效教学,缺乏学生道德提升的认知过程;或者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未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问题2:彩排和演出。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学生表演的环节,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课前就让学生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花费大量时间排练,课堂上再进行精彩的呈现。这些虚假的精彩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展示课和优质课中,课堂俨然成了师生表演的秀场。这些公开课看似成功,但实际产生的负面效果实在令人担忧。
误区之二:网络资源让课堂成了“图片展示课”“视频播放课”。
网络上有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不能不加节制地滥用,将品德与社会课上成“图片展示课”“视频播放课”。笔者看过一位教师教学《从一滴水说起》,课堂中出示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20多张,有关介绍节约用水的视频资料有3处,每处大约有3分钟左右,教师还出示了许多有关节约用水的宣传语。大量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眼花缭乱,学生几乎没有小组讨论、内省体悟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被“满堂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是教师在课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但极有可能收效甚微、低效高耗。
误区之三:校内外资源滥用,冷落教材。
教材资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丰富的生活资源是对教材资源提供补充、延伸、拓展,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但现在有些教师常常把教材抛在一边,过多地补充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导致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只见各种校内外资源的堆砌。其实,教材资源是最本质的资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准确、切实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教材,不能舍本逐末。
其实,教学资源如果能切合实际地加以利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针对上述弊端,谈谈怎样切合实际地使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对策一:与学生实际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相切合。
儿童的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们的学生身边有同学、老师、家长,有自己的生活,这些资源的恰当使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品社课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的时候,现场采访听课的老师几点上下班、每天在学校都做什么事情、晚上几点休息,让学生真实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从而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在教学《沙发里的“土豆”》时,笔者让孩子自己安排星期六看电视的时间和节目表时,学生兴趣盎然,不少学生是如下安排的。
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安排,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是最好的教学资源。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都意识到自己休息日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了,这样沉迷于看电视,对健康必然造成危害。
我们在利用课程资源时,要与学生实际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相切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才能更贴近学生,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其中,去感受,去领悟。
对策二:与学生所在家乡的人文、自然、民风民俗相切合。
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重要的校外资源,教师要让这些资源与我们实际的教学有机结合。比如在教学《家乡的特产》时,笔者购买了浦口桥林的地方特产——桥林干子,让学生品尝,再通过录像播放,让学生感悟家乡特产与家乡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教学《家乡的名胜古迹》时,教者补充了我们浦口有关虞姬的“兰花簪”的动人传说,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
对策三: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生活相切合。
世界和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资源的使用要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应该摈弃一些老、陈、旧的资源,融入当前的热点、焦点资源。
在教学《假如我是市长》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竞选演讲,列出自己当市长时需要做的事。有位学生对浦口江浦街道的夜间景观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拆除捆在树干上面的千百盏小灯,让树木们自由生长。“小市长”是理由是:它们(树木)被勒得很难受。听到孩子们的这个观点,笔者心中一颤,这不正是学生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原汁原味”的绿色教学吗?
对策四:与教师本身的资源相切合。
担任品德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班主任,有的是语文老师,有的是音乐老师,有的是美术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自身的资源,与我们品德课教学相切合,让我们的课堂“别样精彩”。比如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优美、幽默,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老师善于结合音乐教学,为课堂增添气氛;美术教师发挥自己的美术专长,让学生们动手又动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自身资源的恰当利用,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魅力。
切合实际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品德。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城东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程思)
误区之一:师生资源成为课堂秀。
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但出现的问题却较多。
问题1:假互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课堂上设置一些可有可无的师生互动环节,看似热闹,实则是典型的无效教学,缺乏学生道德提升的认知过程;或者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未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问题2:彩排和演出。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学生表演的环节,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课前就让学生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花费大量时间排练,课堂上再进行精彩的呈现。这些虚假的精彩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展示课和优质课中,课堂俨然成了师生表演的秀场。这些公开课看似成功,但实际产生的负面效果实在令人担忧。
误区之二:网络资源让课堂成了“图片展示课”“视频播放课”。
网络上有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不能不加节制地滥用,将品德与社会课上成“图片展示课”“视频播放课”。笔者看过一位教师教学《从一滴水说起》,课堂中出示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20多张,有关介绍节约用水的视频资料有3处,每处大约有3分钟左右,教师还出示了许多有关节约用水的宣传语。大量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眼花缭乱,学生几乎没有小组讨论、内省体悟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被“满堂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是教师在课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但极有可能收效甚微、低效高耗。
误区之三:校内外资源滥用,冷落教材。
教材资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丰富的生活资源是对教材资源提供补充、延伸、拓展,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但现在有些教师常常把教材抛在一边,过多地补充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导致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只见各种校内外资源的堆砌。其实,教材资源是最本质的资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准确、切实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教材,不能舍本逐末。
其实,教学资源如果能切合实际地加以利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针对上述弊端,谈谈怎样切合实际地使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对策一:与学生实际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相切合。
儿童的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们的学生身边有同学、老师、家长,有自己的生活,这些资源的恰当使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品社课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的时候,现场采访听课的老师几点上下班、每天在学校都做什么事情、晚上几点休息,让学生真实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从而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在教学《沙发里的“土豆”》时,笔者让孩子自己安排星期六看电视的时间和节目表时,学生兴趣盎然,不少学生是如下安排的。
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安排,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是最好的教学资源。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都意识到自己休息日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了,这样沉迷于看电视,对健康必然造成危害。
我们在利用课程资源时,要与学生实际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相切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才能更贴近学生,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其中,去感受,去领悟。
对策二:与学生所在家乡的人文、自然、民风民俗相切合。
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重要的校外资源,教师要让这些资源与我们实际的教学有机结合。比如在教学《家乡的特产》时,笔者购买了浦口桥林的地方特产——桥林干子,让学生品尝,再通过录像播放,让学生感悟家乡特产与家乡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教学《家乡的名胜古迹》时,教者补充了我们浦口有关虞姬的“兰花簪”的动人传说,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
对策三: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生活相切合。
世界和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资源的使用要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应该摈弃一些老、陈、旧的资源,融入当前的热点、焦点资源。
在教学《假如我是市长》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竞选演讲,列出自己当市长时需要做的事。有位学生对浦口江浦街道的夜间景观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拆除捆在树干上面的千百盏小灯,让树木们自由生长。“小市长”是理由是:它们(树木)被勒得很难受。听到孩子们的这个观点,笔者心中一颤,这不正是学生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原汁原味”的绿色教学吗?
对策四:与教师本身的资源相切合。
担任品德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班主任,有的是语文老师,有的是音乐老师,有的是美术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自身的资源,与我们品德课教学相切合,让我们的课堂“别样精彩”。比如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优美、幽默,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老师善于结合音乐教学,为课堂增添气氛;美术教师发挥自己的美术专长,让学生们动手又动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自身资源的恰当利用,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魅力。
切合实际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品德。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城东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