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想象视域中的文化记忆重构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jj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亚洲新兴的电影国家,泰国近几年的电影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仅保持了传统类型的题材优势,更是创新性地把泰国青春推向了世界影坛。泰国青春影像取得今日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最初,泰拳片、鬼怪片、史诗片等电影类型占据了泰国电影的半壁江山。青春影像作为泰国电影的一种流脉,从传统类型格局中“破土而出”,打破了泰国电影长久以来西方视野中的“他者”形象,并且通过多元叙述的记忆重构、从传统影像中逃脱与重生、对本土文化进行传承与稀释三个方面,将泰国复杂的民族心理、文化内理清晰地传达出来,实现了“他者”想象下的文化记忆重构。
  关键词:泰国青春影像;“他者”想象;文化记忆重构
  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传播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引起大众的广泛共鸣,也能使大众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地域文化的别样民族情感。泰国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西方世界中“他者”的身份出现在世界影坛上。随着近几年泰国电影在商业上取得极大成就以及在电影节上斩露头角,青春影像成为泰国电影主体对抗西方强势影像的有力武器,泰国也在“他者”想象下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自我凝视”的文化记忆重构。
  一、多元叙述的记忆重构
  假设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影像符号,美国好莱坞代表了技术理性与认知感性的完美统一;法国始终带着罗曼蒂克的优雅与稳重;日本电影简约内敛;西班牙电影色彩纷呈的热烈也带给人深刻的印象。而泰国电影是以西方后殖民文化的姿态走进世界视阈的。泰国“妖魔化”的影像在万千电影中可谓独树一帜,无与伦比的视听奇观确实为众人所折服。在西方影像中,观众被泰国热带雨林的异域风情、光怪陆离的鬼魅幻影以及雌雄莫辨的人妖所吸引。随着《鬼妻》、《晚娘》、《人妖打排球》等一系列电影的热映,西方为泰国创建的“妖魔”、“无度”、“鬼魅”等固定标签不仅没有被摒弃,反而被泰国电影刻意放大了,“纵容”西方“他者”的想象,进而形成了“自我妖魔化”的叙述态势。
  首先,以标榜传统的鬼魅惑影的多元叙述停留在“妖魔化”的层面,未能形成有效正面的文化记忆。虽然有意识地“迎合”西方的既定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进一步认知泰国的可能性之外,反过来也拒绝了真实民族文化的正面传播。所以,陈林侠教授说:“泰国电影有意识地将自身设定成一个欠发达的前现代社会,但是,自己叙述自己的“前现代”,本身就是一道有效的解毒剂,突显了自我认知的理性经验”。[1]然而,这种理性经验的认知并没有触及到泰国民族文化最核心的地方。不管是“妖魔化”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驱使还是无意识的本土经验书写,都无法促使泰国电影走出靠奇观盛宴夺取眼球的怪圈。
  其次,青春影像丰富了多元化的叙述,改变了魔、怪、妖一统泰国的电影格局,为文化记忆的重构提供了丰富的认知经验。事实上,从多视角叙述、多角度构图、多色彩渲染的泰国影像中寻找较为恰当、正确的文化阐释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青春影像的出现和繁荣正是对西方“他者”想象的有力回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泰国影像会减少甚至消失。而是随着青春影像的出现,清新、纯净、无邪、从容、温和的泰国民族性格逐渐显现,取代了以往影像中的鬼魅祸影、人妖泰拳的既定认知。当纯净如水的影像画面伴随沁入人心的音乐流淌进脑海时,青春特有的人文情怀会在一瞬间触及灵魂。此时,既定的“妖魔化”认知与泰国小清新特质相交织的泰国文化会令观者产生一种错乱感,到底哪种文化是泰国最核心最独特的。复杂多变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实更符合当下泰国大众的真实境况,多种文化交织共生,多种声音共存共鸣,才产生出多样的影像风貌。
  多元化的泰国文化叙述一方面模糊了西方对泰国既定“妖魔化”的认识,磨灭了西方试图对东方文化真实性把握的信念,进一步保护了本土文化的瑰宝经验。另一方面,“民族作为一个被设计好的整体,它成功地使不同的群体记忆融合在一起,并通过一个共同的记忆结构建立了一个整体”。[2]对泰国本土文化来说,无论是他者想象下的“妖魔化”形象,还是自我凝视之后的泰国小清新,都是这个民族宝贵的集体记忆。只有从多元化的角度看待这个特殊的群体,才能发现泰国国民性的真谛。
  二、影像描摹的逃脱与创生
  从西方世界“他者”的文化想象中逃脱,到“自我妖魔化”般期待建立良性的商业循环,再到创生新的类型模式,冲破西方已有经验的藩篱,泰国影像已摸索出了本土特有的成长轨迹。在新的青春影像模式中,除了对自我文化进行审视之外,最值得称道的是泰国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以文化构建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西方文化,并做出了自我的价值判断。
  首先,泰国电影通过本土小清新的青春影像,逃脱了“他者”想象中的妖魔化既定认知。自2002年《小情人》一举夺得年度票房冠军之际,有关于青春记忆的泰国电影便层出不穷。此后,《暹罗之恋》、《初恋这件小事》、《音为爱》相继引起观影潮流,并为世界影坛所瞩目。在此阶段,诸如《泰皇传奇纳瑞宣大帝》(史诗传奇片)、《拳霸》(动作片)、《阴地》(鬼怪片)在影坛依旧起着重量级的作用。所以,异军突起的小清新是在三类传统的影像类型中逃脱出来的,同时也是泰国电影从西方文化他者想象中的一种逃脱。
  其次,积极构建“本我”的进取形象,创建新的类型模式,生发出对泰国民族文化瑰宝的全新解读。其中包括对西方与东方的双重解读两个方面。
  一方面用“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西方文化,打破了西方文明高高在上的文化姿态。在影片《亲爱的伽利略》中,通过一对朋友小棉和小樱在欧洲边工作边旅行的经历,表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碰撞,既可以达到西方文化重新解读的目的,又可以在双方的沟通交流中,树立泰国人自信乐观向上的民族品性。
  二是对东方世界的解读也是颇有意味的,影片不再用仰视的角度看待东方世界的另一个国度,而是以平等友好的形象出现。《你好,陌生人》几乎全程在韩国拍摄,并且对韩国自然风景、人文气息、饮食文化、韩剧潮流进行全方位拍摄。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对有些泰国人来说,在韩国餐厅进餐、用长勺子吃饭、穿韩国时装、听韩国音乐是时尚行为。过去,我们迷恋的是美国食品,美国时尚,现在潮流变了”。[3]   由此可见,西方价值观念已不再主导泰国文化。通过青春影像的发展,泰国电影已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丰富本土文化经验的同时,主动构建起影像世界中的西方“他者”形象和不断进取的“本我”形象。
  三、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稀释
  从“他者”的文化想象到向内转的“自我”文化凝视,也必须经历电影市场的检验。泰国本土电影市场毕竟相对有限,重构既有国际风貌又有民族特色的影像奇观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泰国青春影像“将影片的主题定位在人性、自由、自我实现等已经国际化的现代思想之内,从而在电影文本中将对自由、理性、人权等现代性的渴求与带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民族主义结合起来”,[4]既发挥本土文化的特色优势,又用普泛性的话题稀释晦涩的本土文化、民族寓言,争取更大群体的关注。
  首先,所谓本土文化的传承,即本土的青年导演深受泰国本土民族文化的影响,总会不自觉地把佛教或民族特色的内容贯穿其中。对于许多并不了解佛教文化和泰民族文化的外国观众来说,解读电影的密码变得复杂晦涩,民族文化的特殊编排并不能赢得大多数的认同。比如《悲恋三人行》中帕乌用喝自己尿液的方式带给恋人希望,恋人却始终保持着平静的表情与心态,不禁让观众感叹佛教影响下的泰国民族性格平和、隐忍到有些晦涩难懂,阻碍了对泰国文化进一步的认知。
  其次,对本土文化的稀释,是指将人性、自由、青春等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思想和人文主题贯穿、融入到影片中。作为一道有效的解毒剂,稀释本土文化和民族寓性中复杂的部分,让更多观众理解影片的核心精髓。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争取更多可能的受众群体,又达到民族本土经验有效正面传播的目的。无论是《暹罗之恋》还是《想爱就爱》,已从传统“同性之恋”的窠臼中跳出来,延伸到更广泛的层次,莹对同的“异性之恋”,钮和母亲的“家人之爱”、小芹和佩姨的“忘年交”都是至纯至真的人性之爱。同样的主题意蕴在《初恋这件小事》、《爱久弥新》等电影中都有体现。
  总体来说,泰国青春影像从西方“他者”想象的电影奇观中自觉地走出来,构建了属于本土的文化记忆,成为民族影像自我救赎的成功范例。这对我国以及其他民族影像重回国际银幕,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陈林侠.港台的“在地经验”、后殖民文化及其抵制策略——以中国台湾、香港及泰国电影文化为核心[J].戏剧.2009,(01):90.
  [2][德]阿莱达·阿斯曼, 扬·阿斯曼.昨日重现——媒介与社会记忆[A].陈玲玲<译>.见: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文化记忆理论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3.
  [3][泰]苏拉皮特·普罗米斯特.泰国文化:价值与实践[J].国际学术交流.2008,(03):129.
  [4]姚争.新东方主义视野下的泰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分析[A].见[泰]拉克桑·维瓦纽辛东,张仲年.泰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80.
其他文献
自步入近代以来,在西方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独特的思想文化的刺激下,中国开启了对西方国家和西方文明的不断加深的认识过程。那么,今天为什么要提“重新认识西方”?  一方面,这是因为历史并未终结,西方自身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西方国家近年来浮现的诸多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剧和恶化。这要求我们必须回到西方自身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脉络和背景中,重新全面地认识西方现代化进
期刊
摘要:白居易在中唐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他创作的众多诗歌中,白居易偏爱讽喻一类。他一生创作了172首讽喻诗,这类诗歌中最重要的情感特征就是贯穿始终的“兼济”情怀。而这种“兼济”之志又与诗人的思想变化密切相关,在不同类型的诗歌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白居易的讽喻诗又有着不同于其他诗人的讽喻诗的独特性。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兼济”情怀;理论基础;独特性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2914首诗歌,
期刊
提要:“先例”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相关联。先例现象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经常出现在广告语言中。先例现象具有情感评价和广告功能,因此在当代俄语广告篇章中,它已经成为广告语言实现其感染能力、追求特殊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广告文本、先例现象、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广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告是生产者向消费者推销产品的重要渠道,市场经济的
期刊
在过去的2020年,世界各国相继发起针对互联网平台巨头的反垄断调查。2021年初,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强制关停特朗普账号的行为,再次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于互联网平台权力边界的讨论。早在2016年,《文化纵横》就曾策划专题探讨互联网平台帝国的崛起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几年过去,互联网平台已经从当年“庞大但无序”的新生现象,发展为拥有实质性“权力”和“领地”的技术巨头。它们集中了大量技术、数据和财富,并持续
期刊
摘要:为探讨文化对面孔认知加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启动范式,以白族、彝族建筑为启动刺激,外部信息具有白族、彝族典型特色的面孔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判断面孔性别。结果发现:1)建筑、面孔一致的条件下,建筑促进了面孔的认知加工速度;(2)建筑、面孔不一致的条件下,建筑阻碍了面孔的认知加工速度。  关键词:文化 认知加工 面孔外部信息 白族 彝族  1.引言  面孔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刺激,人类对面孔的识别
期刊
在悠久的文明史中,中国传统政治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但伴随着西风东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越来越受限于西方政治理论及学术分科体系,过分夸大了古今政治制度和治理形式之间的差异和断裂,没有注意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与制约。因此,社会科学界对中国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自主自觉的认识。《文化纵横》设置“治道”栏目的目标之一,正是邀请历史学和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
期刊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当生产过剩的经济周期到来时,如何冲破需求瓶颈、保证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这个问题,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一直面对的难以破解的大问题。  相当一段时期,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西方经济学一直产生重大影响,其主要政策主张是反对投资主导,反对提高积累率,主张消费主导,扩大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静态地看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为此,在当前经济发
期刊
中美关系正发生突变,且似乎不以中国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  从贸易战到新冠疫情的污名化,从关闭休斯顿总领馆到南海军演,从打压中国企业到在香港、新疆、台湾问题上的干涉内政……中国人观察到,无论如何释放善意,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当坚决的意志——与中国脱钩,遏制中国。  中美关系的突然转变,将导致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环境发生实质性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中国发展“战
期刊
2020年末至2021年初以来,围绕着大型互联网平台爆发了一系列事件:从蚂蚁金服上市争议到法国政府对美国互联网巨头开征数字税,从外卖平台调度纷争到大型平台员工过劳危机,从TikTok遭遇封禁风潮到特朗普个人账户被社交平台封禁事件,大型平台涉及的争议已经成为全球性、跨领域、多层次的复杂现象,穿透大众的日常生活,冲击社会的分工结构,影响全球的政治生态。  大型互联网平台集合了先进技术、巨量资本和高效组
期刊
中美关系正在受到广泛关注。近来,受新冠疫情和美国国内选举政治激化的影响,中美关系日趋紧张。在試图理解中美关系的变化及未来走向的同时,我们也惊异地发现,我们自以为熟悉的美国仿佛变得陌生了——美国不仅成为当前世界上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并且隐藏在其社会内部的阶级、族群、政治意识等不同类型的矛盾,也在疫情蔓延之时不断涌现为各种激烈的社会冲突。显然,美国正在同世界一起,经历一场百年未遇的变局。因此,要理解中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