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是常规观念下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其思想情操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然而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恰巧能够具备小学生所需要被培养的品质和情操的功能以及价值,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使他们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正确的道德培养的条件。任课教师拥有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与习惯,正确地将德育的目标得以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小学生发展基础,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中的课程质量。
问题
教育家以及社会学家将道德和情感结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重点,我国在这些方面有很多的贡献者,许多专家独特的解释也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笔者对小学生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作出了一个总结。
教条死板的教学方式
品德与思想是相对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可以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借助更多的媒介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往往很多教師对其很不重视,采用看着书本的内容来读,读完之后宣布课堂结束的方式,在这样教学的影响之下,教学如何能有效果?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换句话来说,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就算学生愿意认真去听,也愿意被道德约束,然而,教师把所谓的道德死板地放在学生的头脑里,学生们又怎么会愿意去接受呢?根据科学的研究与调查发现,一个人自己愿意去接受与别人强迫去接受所学到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圆周率的背诵方面来说,若学生是被迫地去记忆,一般在记完几十位数之后就没有了兴趣,而若是自己愿意去学习与背诵,一般记到百位数之后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学生被迫地去参加学习,能够学到的东西就会很少,甚至会对学习有抵触的心理。
理论的教学
品德和社会是两部分:一个有关品德,一个有关社会。可以把这个学科当作对社会进行了解的媒介,从道德的教育中习得,也可以把这个当作为了在道德的学习之后踏入社会的垫脚石。但是不论如何去理解,这一门学科和社会都是无法脱离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关系一直都在道德和社会中体现,道德在社会里出现,社会在道德中体现,两者共存亡。教师若是将道德在教学的过程中脱离了现实,学生参与学习太过于教条化,又如何使学生的内心被道德所触碰,培养出学生的道德与情感呢?
课堂缺少互动
简而言之,人与人的内心与道德的情感有关,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上面,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的内心有所了解。若教师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也就无法得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心理活动在学生的脑海里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不利于教学。
对策分析
对学生道德与情感的培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往小了说,这件事与这个人这辈子的发展有关系,往大了说,可能会对社会的秩序造成影响。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上有欠缺,就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也很有可能间接地造成社会上的危害。因此,学校的教育重点应当体现于在学生道德与情感的培养。
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
复合型课堂:照本宣读是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的,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效果比教师的泛泛而谈好很多倍。对于教师在教学时长篇大论的仁义道德,学生并不能理解,也无法领会其中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交流的环节对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经常与学生交流或者提问学生的方式。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偏激的想法,务必要加以纠正,正确引导。
有趣生动的课外游戏
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除了包括课堂的教学之外,还应当包括其他的一些内容,比如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如果没有学习方面的好的想法,可以在互联网上面搜索,一般来说,基本的教学活动以及游戏对于学生来说都能帮助其学习,只是需要看教师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开展。
其他方面
上面提到的两个方法,一个针对课堂内,另一个针对课堂外。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情感不仅仅是带课教师的事,同时,家长以及校领导也应当积极地加入进来,共同教育学生。以班主任为例,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应当有更大的责任需要承担。而班主任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在班规的制定上面,与其去费尽脑汁地制定层出不穷的班规,倒不如将《弟子规》里面的内容当作是班规。《弟子规》大致的内容就是讲学生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要友爱,其次做人要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这正是班规的制定里应该被考虑进去的道德的内容,若学生每天都翻阅并对其加深印象,这种精神与文化定能够被他们深深地刻进脑海里。
结语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相应的教学目的通过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无法达到的。所以,教师在这门课的授课上应该懂得适时而进,用新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不一样的方法去增强学生的乐趣,引领学生对道德的行为规范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养成习惯。
问题
教育家以及社会学家将道德和情感结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重点,我国在这些方面有很多的贡献者,许多专家独特的解释也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笔者对小学生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作出了一个总结。
教条死板的教学方式
品德与思想是相对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可以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借助更多的媒介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往往很多教師对其很不重视,采用看着书本的内容来读,读完之后宣布课堂结束的方式,在这样教学的影响之下,教学如何能有效果?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换句话来说,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就算学生愿意认真去听,也愿意被道德约束,然而,教师把所谓的道德死板地放在学生的头脑里,学生们又怎么会愿意去接受呢?根据科学的研究与调查发现,一个人自己愿意去接受与别人强迫去接受所学到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圆周率的背诵方面来说,若学生是被迫地去记忆,一般在记完几十位数之后就没有了兴趣,而若是自己愿意去学习与背诵,一般记到百位数之后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学生被迫地去参加学习,能够学到的东西就会很少,甚至会对学习有抵触的心理。
理论的教学
品德和社会是两部分:一个有关品德,一个有关社会。可以把这个学科当作对社会进行了解的媒介,从道德的教育中习得,也可以把这个当作为了在道德的学习之后踏入社会的垫脚石。但是不论如何去理解,这一门学科和社会都是无法脱离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关系一直都在道德和社会中体现,道德在社会里出现,社会在道德中体现,两者共存亡。教师若是将道德在教学的过程中脱离了现实,学生参与学习太过于教条化,又如何使学生的内心被道德所触碰,培养出学生的道德与情感呢?
课堂缺少互动
简而言之,人与人的内心与道德的情感有关,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上面,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的内心有所了解。若教师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也就无法得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心理活动在学生的脑海里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不利于教学。
对策分析
对学生道德与情感的培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往小了说,这件事与这个人这辈子的发展有关系,往大了说,可能会对社会的秩序造成影响。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上有欠缺,就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也很有可能间接地造成社会上的危害。因此,学校的教育重点应当体现于在学生道德与情感的培养。
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
复合型课堂:照本宣读是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的,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效果比教师的泛泛而谈好很多倍。对于教师在教学时长篇大论的仁义道德,学生并不能理解,也无法领会其中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交流的环节对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经常与学生交流或者提问学生的方式。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偏激的想法,务必要加以纠正,正确引导。
有趣生动的课外游戏
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除了包括课堂的教学之外,还应当包括其他的一些内容,比如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如果没有学习方面的好的想法,可以在互联网上面搜索,一般来说,基本的教学活动以及游戏对于学生来说都能帮助其学习,只是需要看教师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开展。
其他方面
上面提到的两个方法,一个针对课堂内,另一个针对课堂外。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情感不仅仅是带课教师的事,同时,家长以及校领导也应当积极地加入进来,共同教育学生。以班主任为例,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应当有更大的责任需要承担。而班主任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在班规的制定上面,与其去费尽脑汁地制定层出不穷的班规,倒不如将《弟子规》里面的内容当作是班规。《弟子规》大致的内容就是讲学生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要友爱,其次做人要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这正是班规的制定里应该被考虑进去的道德的内容,若学生每天都翻阅并对其加深印象,这种精神与文化定能够被他们深深地刻进脑海里。
结语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相应的教学目的通过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无法达到的。所以,教师在这门课的授课上应该懂得适时而进,用新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不一样的方法去增强学生的乐趣,引领学生对道德的行为规范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