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英雄雨来(节选)》是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主要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敢于与鬼子作斗争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课文一共有3000多字,是一篇长文章,用序号的方式分为了六个部分。
这学期,笔者听了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先教给学生怎么列小标题的方法,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让他们思考课文的第一道练习题,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教师先问学生:“同学们,这篇课文哪部分内容用的笔墨最多?最能体现雨来是个小英雄?”学生们很快就回答出课文的第四部分智勇斗鬼子是文章的重点,最能体现雨来是个小英雄。教师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就让学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画出最能体现雨来是小英雄的相关语句,并在旁边作上批注,在课堂上交流分享。学生交流分享后,教师在课件上出示雨来说的话,让学生思考雨来的话有什么特点?雨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三次“没看见”?从中你体会到雨来的什么英雄品质?让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完成表格后,教师在课堂上作总结:“从三次‘没看见’,我们可以看出雨来真不愧是一位小英雄。”教师接下来提问学生,雨来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让学生读夜校女教师教雨来念的字“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雨来为什么是小英雄的原因仅仅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体现出来吗?其它部分就没有体现吗?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性。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也没有完整、深刻的认识,对雨来的英雄形象的认识也不全面,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碎片化。长远来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长文短教,要观照文本整体。下面,笔者通过听课教学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通读全文,找重点
毫无疑问,全文最能表现雨来是小英雄的是课文的第四部分,他敢于与鬼子作斗争,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和坚强不屈。这一部分是全文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也是作者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并不能因为这一部分是最主要的而忽略了其它部分,其它部分也是很重要的,每一部分都是有关联的。文章的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領高,擅长游泳,为后文雨来跳河逃生埋下伏笔;第二部分写雨来上夜校读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是个爱学习、爱祖国的孩子,也为后文掩护李大叔、智勇斗鬼子作了铺垫;第三部分写雨来掩护李大叔被抓,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雨来是一个非常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雨来才12岁,但是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用自己作诱饵,故意往后院逃走引起敌人的注意,没有丝毫的害怕。文章的第五、六部分是故事的后续和结局,进一步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有志不在年高。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关注文章的第四部分来说雨来是个小英雄,那么文章的其它部分就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而且课文的课后练习题是这样要求的: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带着这个问题,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也就是说,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能脱离整个文本,要通读全文。
二、认真研读教材,弄清编者意图
这是一篇3000多字的长文章,编者让学生照着课文给出的小标题学着给其它部分列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就是要学生了解每一部分内容写了什么,把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都出现了泡泡语,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学生读完每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要停下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会遗忘了前面出现过的内容,可以再返回去看一看。文章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有内在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只单独看某一部分,必须要有整体观,不能割裂文本整体。
《教师参考书》上,要求教师们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个小英雄”为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找一找描写雨来的相关语句,特别是引导学生抓住第四部分雨来三次说的“没看见”,思考雨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中体会到什么,但并没有说教师们只讲第四部分。《教师参考书》还让教师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雨来为什么这么做,引导学生关注雨来上夜校的段落,特别是留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一句在文中出现过几次,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如,引导学生发现,前两次出现在第二部分,女教师领着学生念这句话,在雨来心里种下了爱国的种子;第三次出现在第四部分,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威胁与毒打,雨来毫不动摇,坚强不屈,雨来有如此英勇的表现,是因为他对祖国的热爱。同时,第二部分也写了雨来爸爸参加战斗的事情,这对雨来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整体,不能孤立地看某一部分的内容。
三、长文短教的策略
统编教材的执行主编陈先云在《长文短教
这学期,笔者听了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先教给学生怎么列小标题的方法,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让他们思考课文的第一道练习题,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教师先问学生:“同学们,这篇课文哪部分内容用的笔墨最多?最能体现雨来是个小英雄?”学生们很快就回答出课文的第四部分智勇斗鬼子是文章的重点,最能体现雨来是个小英雄。教师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就让学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画出最能体现雨来是小英雄的相关语句,并在旁边作上批注,在课堂上交流分享。学生交流分享后,教师在课件上出示雨来说的话,让学生思考雨来的话有什么特点?雨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三次“没看见”?从中你体会到雨来的什么英雄品质?让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完成表格后,教师在课堂上作总结:“从三次‘没看见’,我们可以看出雨来真不愧是一位小英雄。”教师接下来提问学生,雨来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让学生读夜校女教师教雨来念的字“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雨来为什么是小英雄的原因仅仅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体现出来吗?其它部分就没有体现吗?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性。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也没有完整、深刻的认识,对雨来的英雄形象的认识也不全面,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碎片化。长远来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长文短教,要观照文本整体。下面,笔者通过听课教学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通读全文,找重点
毫无疑问,全文最能表现雨来是小英雄的是课文的第四部分,他敢于与鬼子作斗争,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和坚强不屈。这一部分是全文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也是作者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并不能因为这一部分是最主要的而忽略了其它部分,其它部分也是很重要的,每一部分都是有关联的。文章的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領高,擅长游泳,为后文雨来跳河逃生埋下伏笔;第二部分写雨来上夜校读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是个爱学习、爱祖国的孩子,也为后文掩护李大叔、智勇斗鬼子作了铺垫;第三部分写雨来掩护李大叔被抓,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雨来是一个非常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雨来才12岁,但是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用自己作诱饵,故意往后院逃走引起敌人的注意,没有丝毫的害怕。文章的第五、六部分是故事的后续和结局,进一步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有志不在年高。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关注文章的第四部分来说雨来是个小英雄,那么文章的其它部分就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而且课文的课后练习题是这样要求的: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带着这个问题,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也就是说,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能脱离整个文本,要通读全文。
二、认真研读教材,弄清编者意图
这是一篇3000多字的长文章,编者让学生照着课文给出的小标题学着给其它部分列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就是要学生了解每一部分内容写了什么,把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都出现了泡泡语,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学生读完每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要停下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会遗忘了前面出现过的内容,可以再返回去看一看。文章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有内在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只单独看某一部分,必须要有整体观,不能割裂文本整体。
《教师参考书》上,要求教师们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个小英雄”为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找一找描写雨来的相关语句,特别是引导学生抓住第四部分雨来三次说的“没看见”,思考雨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中体会到什么,但并没有说教师们只讲第四部分。《教师参考书》还让教师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雨来为什么这么做,引导学生关注雨来上夜校的段落,特别是留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一句在文中出现过几次,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如,引导学生发现,前两次出现在第二部分,女教师领着学生念这句话,在雨来心里种下了爱国的种子;第三次出现在第四部分,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威胁与毒打,雨来毫不动摇,坚强不屈,雨来有如此英勇的表现,是因为他对祖国的热爱。同时,第二部分也写了雨来爸爸参加战斗的事情,这对雨来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整体,不能孤立地看某一部分的内容。
三、长文短教的策略
统编教材的执行主编陈先云在《长文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