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乳摄入量:影响仔猪生产性能和变化的因素

来源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2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乳攝入不足是仔猪在出生后最初几天内死亡的根本原因。最新的研究发现,据估计每头仔猪在出生后的24 h内摄入200 g初乳,是显著降低其断奶前死亡风险、产生被动免疫力以及能够实现轻微增重的最低摄入量。为使仔猪拥有良好的健康以及在断奶前后取得合理的生长速度,建议让仔猪摄入250 g的初乳。根据这一标准,至少三分之一的母猪不能产生足够满足所有仔猪需求的初乳量。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使用多种可以增加仔猪初乳摄入量的方法,例如增强仔猪吮吸能力、减少窝内仔猪初生重的差异以及提高母猪初乳质量等。对母猪妊娠期间营养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尤其是在仔猪出生时的活力以及获得被动免疫力方面。侧重于营养或遗传选种的方法,预期也可以提高母猪窝产仔猪初生重的均匀性。最后,很明显,有关提高母猪初乳产量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一个已被忽略但还需要更多研究的领域是乳腺发育对初乳产量的潜在影响。未来,研究重点应集中在母猪青春期和孕期最后几天的激素水平和营养状况对初乳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初乳摄入量;仔猪;死亡率;初生重;母猪营养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9-0005-10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高繁殖力和高品质胴体质量的选择已经导致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显著提高。例如,法国的猪种,母猪每窝平均可产13头活仔猪,而仔猪从出生后到断奶前的死亡率接近14%,也就是说,将近七分之一的活产仔猪在断奶前死亡。引发仔猪死亡的最关键时期是出生后的前24 h。影响仔猪死亡的许多因素已经得到了确认,其中部分因素与母猪有关(如,分娩持续时间、胎次、健康状态等),其余因素则与仔猪本身有关,如初生重、活力、品种等。在不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时,导致仔猪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初乳摄入量较低(Edwards,2002;Le Dividich等,2005a)。初乳可以向仔猪提供体温调节和增重所需的能量(Le Dividich等,2005a;Herpin等,2005),提供防止病原体感染的被动免疫力(Rooke和Bland,2002)以及刺激肠道生长并成熟的生长因子(Xu等,2002)。本文将对有关初乳摄入量与仔猪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仔猪初乳摄入量或母猪初乳分泌量影响因素的最新知识进行综述,随后将讨论提高仔猪初乳摄入量的多种方法。
  1 初乳的定义
  母猪分娩仔猪后乳腺最开始分泌的乳汁即为初乳;其特征是含有高浓度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Ig),而乳糖和脂肪的浓度要低于常乳的含量。对于母猪来说,生乳机制约在妊娠第90天时开始启动。生乳第1阶段指为合成乳汁成分的乳腺组织做准备的阶段,这一阶段通常出现在妊娠末期。生乳第2阶段从即将分娩时开始,持续至启动分娩后约24 h,在这一阶段初乳开始分泌。鉴于初乳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大部分母猪的初乳在分娩后12 h~24 h结束分泌,少数母猪的初乳分泌超过24 h。仔猪在出生后最初的12 h内自由摄入初乳,然后此哺乳行为逐渐过渡到周期性吮吸模式(de Passillé和Rushen,1989)。分娩后16 h~26 h,需要有规律的哺乳方式以开始哺乳期(Atwood等,1995;Theil等,2006)。研究发现,从分娩启动开始计时,分娩24 h测得的初乳产量与窝产仔数和仔猪初生重无相关性,而与仔猪出生时的活力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Le Dividich等,2005a,b;Devillers等,2007;Quesnel,2011)。
  2 初乳摄入量与仔猪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关系
  Devillers等(2004a)根据仔猪在出生后首个24 h中的增重创建了一个估计仔猪初乳摄入量的公式。该公式是根据用奶瓶喂养的仔猪开发的,并使用来自INRA实验猪群(UMR PEGASE,法国圣吉莱)的仔猪在进行母猪哺育时进行了验证。大量研究使用该方法计算了单头仔猪或整窝仔猪的初乳摄入量。仔猪出生后的首个24 h内,单头仔猪的初乳摄入量平均为250 g/d~ 300 g/d (Devillers等,2007;Quesnel,2011),这一结果与之前采用称重-哺乳-称重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Le Dividich和Noblet,1981;Bland等,2003)。然而,仔猪的初乳摄入量变化很大,从0 g到超过700 g。此最高的摄入量表明,在初乳供应不受限制时,仔猪的消化能力是非常高的(Le Dividich等,2005a)。
  当初乳摄入量提高时,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显著下降(图1A)。当仔猪摄入的初乳量超过200 g时,死亡率可低至7.1%;而当摄入的初乳量不足200 g时,死亡率则增加至43.4%(Devillers等,2011)。在仔猪出生后的首个24 h内,其增重随初乳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摄入250 g初乳,平均可使体重增加50 g(Devillers等,2004b;Le Dividich等,2005b)。然而,如果初乳摄入量低于140 g~150 g时,由初乳提供的能量不足以增加仔猪的体重(Devillers等,2004b;Quesnel,2011)。至于免疫力,出生24 h的仔猪血浆中的IgG浓度与初乳摄入量呈显著的相关性(Klobasa等,1981;Devillers等,2011)。然而,Devillers等(2011)的研究发现,在母猪喂养的仔猪中,当初乳摄入量提高并超过200 g~250 g时,血浆IgG浓度达到一个高峰水平(图1B)。这一高峰水平很可能反映了肠道停止了对免疫球蛋白的吸收,又称为肠道关闭。高峰状态的IgG平均浓度为26 mg/mL~28 mg/mL (Le Dividich等,2005b;Devillers等,2011)。有趣的是,用奶瓶喂养的仔猪能够较早地达到这一高峰水平,即在初乳摄入量达到150 g~160 g时就能出现(Le Dividich等,2005b;Svendsen等,2005),这表明初乳摄入量并不是影响初乳IgG消化和吸收的唯一因素。1日龄仔猪的血浆IgG浓度会受初乳IgG浓度和仔猪出生顺序的影响(Devillers等,2011)。因此,考虑到IgG的转移,相对较低的初乳摄入量就能够向仔猪提供免疫力,当然前提是仔猪在出生后能够较快地摄入初乳。初乳中IgG的浓度会迅速降低,在分娩启动4 h后,下降可达20%(Klobasa等,1987)。当产程超过4 h或5 h时,随后出生的仔猪可能会处于一个较高的疾病感染风险之中(Devillers等,2011)。   初乳摄入会从3周龄起至断奶后对仔猪的生产产生长期的影响(Devillers等,2011)。当仔猪初乳摄入量不足290 g时,断奶后仔猪体重平均减少15%(图1C)。另外,初乳摄入量与1日龄或2日龄以及断奶时仔猪血浆IgG浓度呈正相关(Rooke等,2003;Devillers等,2011)。因此,仔猪出生后被动免疫力的强度会影响断奶时仔猪的免疫状态。但是,其究竟是影响被动免疫还是主动免疫尚不清楚。仔猪主动免疫力是否受其被动免疫的直接刺激目前还未得到证实,因此难以判断断奶时仔猪血浆中多少IgG是来自初乳多少是由其自身产生的。另外,IgG摄入不足可提高仔猪对感染的易感性,这种情况不仅会发生在刚出生时,也会发生在断奶后(Varley等,1986)。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估测,仔猪在出生后首个24 h中摄入200 g初乳,是其显著降低断奶前死亡风险、提供被动免疫并且获得轻微增重的最低摄入量。要让仔猪拥有良好的健康以及在断奶前后有理想的生长速度,初乳摄入量建议为250 g。由于仔猪平均初生重为1.4 kg,因此这一摄入量表示每千克初生重需消耗180 g初乳。因此,在产后第一天平均哺育13头仔猪的母猪必須分泌3.25 kg的初乳。根据从INRA实验猪群200头母猪中收集的数据显示,至少35%的母猪不能产生可以满足其窝产仔猪所需要的初乳。在之前的研究中,这一数值被估计为55%(Le Dividich等,2005a)。
  3 影响仔猪初乳摄入量的因素
  单头仔猪的初乳摄入量取决于其争夺乳头和吮吸乳房的能力。出生时的活力是影响仔猪初乳摄入量的首要因素。其次,初乳摄入量随着仔猪初生重的增加而增加,当有并发症(如脐带破裂、呼吸困难、八字腿)发生时,初乳摄入量减少(Devillers等,2007)。令人惊讶的是,仔猪初乳摄入量不受其出生顺序的影响。这表明,分娩过程中较后出生的仔猪相比较早出生的仔猪在能量摄入量上并无先天劣势(Devillers等,2007)。
  仔猪的初乳摄入量也受窝内仔猪对乳头竞争性的影响。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母猪分泌的初乳量与窝产仔数或初生仔猪体重无关(Devillers等,2007;Quesnel,2011)。因此,在产活仔数等于甚至多于母猪乳头数的高产品种中,母猪分泌的初乳量不足以满足窝内所有仔猪的需求,从而导致仔猪间出现较高的竞争性,仔猪死亡率增加,增重放慢(Andersen等,2011)。窝产仔数越多,哺乳期乳头的争夺越激烈(Milligan等,2001),这会造成母猪减少哺乳次数,甚至在初乳没有分泌前就终止哺乳(Illmann等,2008)。来自产仔数较多的窝的仔猪也可能会错过更多的初乳排放机会(Andersen等,2011)。另一方面,窝产仔数越大,仔猪断奶前死亡率越高(Milligan,2002),第1周内死亡率可达70%以上(Quiniou等,2002;Devillers等,2011)。虽然仔猪的这种高死亡率主要来自母猪的压死,但增重较小的仔猪更易被母猪压死(Weary等,1996),且一半的被压死仔猪未摄入任何初乳(Andersen等,2011)。随着窝产仔数的增加,窝内仔猪间的体重差异也加大,且与较高的死亡率有关(Milligan等,2002;Quesnel等,2008)。然而,因体重的差异而导致死亡率的提高,很可能是由于窝内小体重仔猪数量过多的原因(Milligan等,2002),而不是仔猪间存在较高的竞争(Milligan等,2001)。因此,与产仔数较少的窝中的仔猪相比,来自产仔数较多的窝的仔猪摄入足够初乳量的机会较小,尤其是初生重较小的仔猪。
  Devillers等(2004b)将奶瓶喂养的仔猪和母猪哺育的仔猪饲养在相同的环境中,结果发现在出生后首个24 h中,前者每千克初生重平均获得了450 g初乳,而后者每千克初生重平均获得300 g初乳。这表明,母猪可能限制了仔猪的初乳摄入量,因而单头仔猪的初乳摄入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猪的初乳分泌能力。
  4 影响母猪初乳分泌量的因素
  4.1 初乳产量的变化性
  不同母猪的初乳产量变化很大。母猪分娩后首个24 h内,平均分泌初乳3.3 kg ~3.7 kg,但泌乳量从1.5 kg~6.0 kg以上不等(Devillers等,2007;Foisnet,2010;Quesnel,2011)。要维持初乳产量和启动泌乳期,需要在分娩后首日建立有规律的吮乳刺激(Theil等,2006)。然而,如前文所述,初乳产量与窝产仔数无关。初乳产量与仔猪的平均初生重呈正相关,与窝内仔猪初生重的差异呈负相关(图2)(Devillers等,2007;Quesnel,2011)。此外,我们在近期观察发现,初乳产量与窝产死胎率呈负相关。初乳产量较小(小于3 kg)的母猪较其他母猪多3头死胎,且早期分娩的仔猪出生时间间隔较长。由于参与分娩的多种激素也调节乳汁的生成,我们想知道妊娠末期母猪内分泌状态异常是否会对分娩(提高死胎率)以及初乳分泌产生不利影响(Quensnel等,2011)。
  4.2 乳腺发育的影响
  我们在讨论影响母猪初乳生成的因素时通常忽略母猪乳腺的发育情况。众所周知,母猪的泌乳量取决于哺乳启动时乳腺中泌乳细胞的数量(Pluske等引自Head和Williams,1995),这一情况很可能也适用于初乳的分泌。研究表明,哺乳期末乳腺中DNA含量(注:代表细胞数量)与仔猪生长率之间呈正相关(Nielsen等,2001)。对猪而言,乳腺有2个快速生长阶段,即90日龄的初情前期小母猪和妊娠最后 3 d(S?rensen等,2002)。乳腺的发育程度受母猪品种、体况、营养水平和内分泌状态的影响。
  利用实质组织的重量进行评估可知,妊娠第110天由中国猪种(upton-meishan)产的小母猪乳腺发育远落后于大白猪小母猪(Farmer等,2000a)。这种品种影响可能部分与母猪的体况有关。的确,研究表明,妊娠末期过度肥胖(背膘厚36 mm对 25 mm)会对乳腺生成产生不利影响。小母猪的体况可以通过改变它们在怀孕期间的蛋白和能量摄入量来调节,饲喂高能量低蛋白日粮的过度肥胖的小母猪其乳腺DNA含量会大大减少;在相同体重下,肥胖母猪的泌乳量少于较瘦母猪的泌乳量(Head和Williams,1991,1995)。   Weldon等(1991)也注意到,母猪在妊娠期喂给高能量日粮可能会对其乳腺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继而会影响母猪的泌乳量。日粮中蛋白質的含量对乳腺的发育影响有限(Kusina等,1999a),但随后可能会增加泌乳量(Kusina等,1999b)。初情期的饲喂水平也会影响小母猪的乳腺生成。Farmer等(2004)报道,从90日龄开始至初情期,小母猪的饲喂量与自由采食的量相比减少20%,其乳腺实质组织的质量显著减少。另外,S?rensen等(2006)发现,从90日龄至初情期,较高的饲喂水平(自由采食对26%限饲)可刺激小母猪乳腺的发育。另一方面,同一阶段较少的蛋白摄入量(日粮粗蛋白14.4%对18.7%)不会阻碍小母猪的乳腺发育(Farmer等,2004)。然而,饲喂水平是否会影响母猪随后的泌乳量尚不清楚(Kirchgessner等,1984;S?rensen等,1998;LeCozler等,1998,1999)。
  特定的营养元素可能会影响乳腺的生成,但不会影响母猪的体况。从母猪妊娠第63天起至断奶,在日粮中加入10%的亚麻仁,可对这些母猪所产小母猪初情期的乳腺组织产生有利作用(Farmer和Palin等,2008)。另一方面,向青春期的小母猪日粮中添加亚麻仁、亚麻粉或亚麻油,预计可改变母猪循环脂肪酸的特性,但不会改变母猪的乳腺发育状况(Farmer等,2007)。由于植物雌激素具有猪雌激素样的作用,因此它们对乳腺生成会产生潜在的有利作用。从3月龄开始至青春期前期,向母猪饲喂2.3 g/d的植物雌激素——染料森黄酮(genistein),到183日龄时母猪的乳腺细胞数量增加(Farmer等,2010)。
  母猪的内分泌状况是其乳腺发育的关键。体内雌激素(Kensiner等,1986)和催乳素(Farmer等,2000b;Farmer和Petitclerc,2003)的水平对猪乳腺发育非常重要,耻骨松弛素(Hurley等,1991)也可以刺激乳腺的整体发育。当小母猪体重为75 kg时,向其持续注射28 d催乳素,小母猪乳腺发育得到促进,特征是乳腺小泡和泌乳小管扩张,并出现分泌物质(McLaughlin等,1997)。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种处理能够刺激母猪的乳腺发育,改变青春期小母猪催乳素相关基因的表达(Farmer和Palin,2005)。但是,这种处理对小母猪随后泌乳量的影响尚不清楚。鉴于催乳素在产前达到峰值对启动母猪哺乳至关重要(Farmer等,1998),在妊娠末期向母猪提供外源性催乳素对其乳汁生成的潜在作用可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4.3 初乳分泌的激素调节
  在猪上,催乳素产前的峰值对乳汁生成至关重要(Farmer等,1998),并且随着雌激素浓度的下降其水平随之下降(Taverne等,1982)。分娩前后(±5 d)血液中雌激素的浓度与常乳或初乳中乳糖的含量呈负相关(Holmes和Hartmann,1993;Devillers等,2004a)。此外,DePassillé等(1993)报道,由刚分娩时循环雌激素浓度较高的母猪所产的仔猪具有较低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死亡率。最后,Foisnet等(2010a)最近报告称,初乳产量较低的母猪具有乳腺上皮细胞发生渗漏、乳糖合成减少的特点,推测与分娩前孕酮水平延迟下降以及催乳素水平升高推迟有关。糖皮质激素和雌激素对母猪乳汁生成的特殊作用尚不清楚(Foisnet等,2010)。近期的研究表明,母猪初乳产量与其分娩前和分娩时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IGF-1)的浓度呈正相关(Quesnel等,2011a)。目前尚未搞清楚的是,IGF-1究竟是作为促有丝分裂因子还是作为能够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的合成代谢激素来刺激乳汁生成的,抑或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机制。
  5 增加仔猪初乳摄入量的具体策略
  为提高仔猪找到乳头并进行吮吸的能力和/或为提高母猪分泌初乳的能力,研究人员已经检测了许多方法。这些方法中部分可以在养殖场中应用,而其他方法仍在研究中。
  5.1 提高仔猪初生重或出生时的活力
  5.1.1 分娩监护和仔猪出生后的早期管理
  分娩监护已经成为高产母猪群的优先执行措施(Boulot等,2008),因为这些母猪的分娩持续时间可能会超过4 h~5 h,这会带来分娩期内死亡(死胎)仔猪、孱弱仔猪或缺氧仔猪增多的风险。预防超长分娩取决于对母猪潜在问题(如肥胖、便秘)的限制程度(Oliviero等,2010)。尽管如此,相较于活仔的死亡率,分娩的持续时间对死胎的影响更大(Baxter等,2008)。可用一套可行的介入方案在仔猪出生前后对其进行密集的监护(如助产、注射催产素诱导仔猪产出、将仔猪放置于加热器或母猪乳房下、给低活力仔猪饲喂初乳或初乳替代品,等等),可以显著减少仔猪出生时和出生后的死亡率(Holyoake等,1995)。然而,催产素的使用需谨慎,因为一旦使用不当则可能会导致分娩期死胎数和低活力仔猪数的增多,并会提高难产的风险 (Alonso-Spilsbury等,2004;Mota-Rojas等,2005)。
  采用分组分娩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实施分娩监护较为容易。然而,激素诱导分娩对乳汁生成的影响尚不清楚。分娩诱导被认为是与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相关的一个重要风险因子(Papadopoulos等,2010)。猪群的平均自然妊娠期为114 d,在第113天或第114天诱导分娩不会对初乳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Foisnet等,2010b,2011),或者仅使初乳产量减少20%(Devillers等,2007)。然而,在Foisnet等(2011)的实验中,初乳组成因诱导分娩而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初乳中灰分和蛋白质含量减少,而乳糖浓度升高。诱导分娩对仔猪生长的影响必须在更多数量的猪群中进行调查研究。   向最虚弱的仔猪提供更多的帮助可以在仔猪出生后的第一天中进行,以提高它们的活力和吮乳能力。这些帮助包括给仔猪提供富含能量的糊状物或预先保存的初乳、监督哺乳和再饮水(Boulot等,2008)。
  5.1.2 母豬营养
  目前,母猪的营养水平,如饲喂水平和日粮组成,对仔猪初生重或活力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研究(表1)。在妊娠期的首个和/或第二个月增加30%甚至超过60%的日粮供应,对仔猪初生重没有影响。在怀孕的最后2周使母猪的采食量增加0.8 kg/d( 27%),对仔猪初生重也没有影响;但是,这往往可以提高仔猪出生时的活力,然而对仔猪断奶前的存活率没有积极作用(Quiniou等,2005)。在妊娠期的91 d~115 d在母猪日粮中添加鱼油,可降低仔猪的平均初生重,但能够提高仔猪出生时的活力,同时降低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Rooke等,2001a,b)。
  5.2 减小同窝仔猪初生重间的差异
  尽管生产上通常会在分娩后前2 d对窝产仔数或窝内仔猪体重进行均衡,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在哺乳第一天用来提高仔猪的均匀性。对于新生仔猪来说,通过摄入初乳以便从亲生母猪那边获得足够的免疫力非常重要。仔猪不能吸收非亲生母猪的初乳细胞,因此这些初乳不能向新生仔猪提供细胞免疫力(Tuboly等,1998;Bandrick等,2011)。但是有关这些免疫细胞对仔猪免疫力的具体作用还不清楚。
  我们也必须考虑采用营养介入法。现代高产母猪所产窝内的仔猪初生重差异大和窝内观察到的高比例小体重仔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可能与妊娠期第一个月末子宫内拥挤有关(Foxcroft等,2006)。由于研究发现同窝仔猪间的体重差异一部分在胚胎发育期末就已经建立了(van der Lende等,1990),且在胎儿发育期间这种差异加倍(Quesnel等,2008,2010),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受精前或妊娠期的母猪营养水平能够影响同窝仔猪的初生重差异。一直以来,研究表明在人工授精前的那周或那月在母猪日粮中添加葡萄糖可降低所产仔猪体重的异质性(van den Brand等,2006,2009);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对仔猪生长和断奶前的存活率并无有益的影响。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未见有关母猪妊娠期营养会影响窝产仔猪出生时均匀性的研究报告。有趣的是,妊娠第二个月母猪采食量翻倍可促进胎儿的肌肉发育,且这种作用对最小胎儿的影响最大(Dwyer等,1994)。
  品种在窝产仔猪均匀性上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一个针对同窝幼兔初生重差异进行的渠限化选择(canalizing selection)试验,在减小初生重差异和提高断奶前存活率上获得了有利的选择反应(Garreau等,2004)。而在猪上,鉴于通过选育减小品种的初生重差异似乎是可行的(Damgaard等,2003;Kapell等,2011),因此对初生重均匀性的选择可以作为提高仔猪存活率的有意义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不会影响仔猪的生长(Canario等,2010)。最后,如前文所述,对母猪高产进行的遗传选择很可能是导致活产仔猪活力低和初生重低的主要原因,结果因为初乳摄入量不足,从而导致仔猪的死亡率较高。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当前的生产条件下,窝产10~11头仔猪可能是母猪能够在3~5周的哺乳期中提供充足乳汁的最多窝产仔数(Andersen等,2011)。
  5.3 如何提高初乳产量
  有关如何提高初乳产量的文献非常少,可能是由于初乳产量很难测定的缘故。就我们所知,报道妊娠末期母猪营养水平对初乳产量影响的文献只有2篇。Hansen等(2012)比较了6种“过渡性”日粮,即在妊娠最后1周向母猪提供哺乳期日粮。这些日粮含有3%的动物性脂肪或8%来自椰子油、葵花籽油或鱼油的脂肪。妊娠最后1周饲喂葵花籽油的母猪可在分娩后的24 h内分泌更多的初乳能量。Wavreille等(2010)在一个会议的一篇短文中报告,在妊娠最后1周的日粮中添加发酵土豆制品,母猪的初乳产量可提高20%。
  考虑到分娩前孕酮水平大幅下降和高浓度催乳素会对乳汁生成第二阶段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任何可以快速降低孕酮水平和/或提高催乳素浓度的方法预期都可以提高母猪的初乳产量。目前,多个营养介入法已得到了研究。研究表明,较高的饲喂水平(3 kg vs. 1.0 kg~1.5 kg)可以通过提高卵巢切除母猪自身的代谢清除率来降低孕酮的循环水平(Prime和Symonds,1993;Miller,等,1999)。然而,妊娠最后15 d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则不会影响分娩后头两天母猪的孕酮循环浓度以及仔猪增重(Miller等,2004)。至于催乳激素,富含纤维的等能日粮往往可以提高分娩前后母猪体内催乳素的浓度(Farmer等,1995;Quesnel等,2009);另外,在后者的研究中,即使不采用这种日粮成分,母猪的初乳产量也可提高15%,效果显著。该研究表明,富含纤维的日粮可以通过降低母猪的内毒素血症来促进催乳素的分泌。确实,内毒素血症被怀疑参与了减少母猪泌乳量的机理,大体上是通过减少催乳素的分泌来实现的(Morkoc等,1983;Smith和Wagner,1984);然而,这一结果还未得到证实。高纤维日粮对初乳产量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在分娩前后的较高饮水量来进行调节,从而使母猪的哺乳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始(Fraser和Phillips,1989;Oliviero等,2009)。
  5.4 改善初乳的成分
  除了初乳摄入量外,初乳的成分,尤其是营养和免疫球蛋白,也会对仔猪的生产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Farmer和Quesnel等(2009)最新针对营养、激素和环境对母猪初乳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本文并未进行展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初乳中的脂质和免疫球蛋白对母猪营养的变化最为敏感。妊娠末期向母猪日粮中添加脂肪可提高初乳中总脂质的含量(Jackson等,1995),但该研究没有介绍对仔猪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初乳中的IgG仅来自于母猪的血液(Bourne和Curtis,1973),妊娠末期母猪血液中的IgG浓度解释了分娩启动时在初乳中IgG浓度的36%变异性(Quesnel等,2011b)。因此,提高母猪血液IgG浓度可以提高仔猪获得的被动免疫力水平。近几年,许多研究探讨了日粮中添加各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物质(如鱼油、发酵液态饲料、甘露寡聚糖)对母猪初乳免疫球蛋白含量或仔猪免疫状态的作用。多项研究报告了初乳中IgG、IgA和/或IgM的浓度显著升高,但只有2项研究报告了其对仔猪血浆IgG浓度或增重有积极的作用(Krakowski等,2002;Bontempo等,2004)。这种营养策略对断奶前后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6 结论
  由于仔猪的存活依赖于母猪分泌的初乳,因此提高新生仔猪的初乳摄入量对降低新生仔猪的死亡率最为重要。增加初乳的摄入量对提高仔猪的免疫保护作用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养猪业被要求减少抗生素使用的环境中。要提高仔猪初乳摄入量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 增加仔猪吮乳的能力;(2) 降低同窝仔猪初生重间的差异;(3) 提高母猪分泌的初乳量。注重母猪营养以及品种选择的策略预期可以提高仔猪出生时的均匀性。另外,妊娠期的母猪营养水平获得了研究人员极大的兴趣,也得到了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结果,特别是有关仔猪出生时的活力和被动免疫获得的研究成果。然而,有关营养是直接提高初乳产量还是通过改善乳腺发育来提高泌乳量的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实际上,任何可能会提高母猪初乳产量的方法都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原题名:Colostrum intake: Influence on piglet performance and factors of variation(英文)
  原作者:Hélène Quesnel,Chantal Farmer,Nicolas Devillers
其他文献
摘 要:脂质氧化是导致肉类及肉制品质量变差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会影响肉的品质(包括风味、颜色和肉质的异常,营养价值改变,甚至产生有毒物质)。在日粮中添加超过动物常规营养需要量的维生素E可以有效减缓肉类及肉制品的脂质氧化。本综述主要阐述:维生素E在猪肉、鸡肉中的沉积和抗氧化作用;在日粮中超量添加维生素E对肉的脂质氧化、肉色、系水力和胆固醇氧化的影响;肌肉中维生素E沉积量与肉品加工、包装和储藏条件之间的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紧急疾病控制方案中在家禽上仅有的两种A类疾病之一。这种病毒性疾病可导致感染的家禽出现极高的死亡率,特别是火鸡。另外,官方的控制措施会影响来自疫区的禽产品贸易。禽流感的病因是一种病毒,属于正黏病毒A型,其致病性多变,分离株的命名原则为:血清型/宿主物种/暴发地/毒株编号/毒株分离年份/病毒亚型(H/N)。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毒血清群通常为H5和H7,如果是H5或H7,目
摘 要:与人类不同,家禽对光的变化非常敏感,它们能够通过眼睛、视网膜和头骨感知光,同时会将闪烁的光误认为是有捕食者出现;另外,家禽对光照设备的色温也很敏感,不合适的色温会影响它们的生产性能和养禽场的经济效益。然而,传统的光照设备存在诸多不利于家禽福利的特性。因此,如果想要给家禽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促进它们的生长发育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家禽的生产潜力,选择合适的光照设备是关键之一。  关键词:光;L
摘要:高考理综试卷中物理部分的考查包括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高考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考必须注重能力考查,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但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具体的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通过考查知识的运用才能鉴别学生能力高低。在总复习阶段高考物理备考中,应该夯实基础,训练能力,分层教学。  关键词:物理;总复习;方法;策略    进入高三总复习阶段无论对学生或对教师都应静心思考一下,认真地计划一
在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标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学生的探究之源,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完成较高层次知识的意义建构。由于生物知识源于活生生的生命现象,是对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的表述,是为了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合作竞争式学习的参与,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情境;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一位德国学者曾做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把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
摘 要:为防止雏鸡死于致病菌,畜牧生产管理者需应对很多挑战。雏鸡出壳后前7 d的健康状况对获得最佳生长性能和生产性能至关重要,因此,七天死亡率是评价疾病流行情况的一个关键指标。  关键词:雏鸡;肠道;大肠杆菌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1)03-0066-03  肉鸡生产中最具破坏性的致病菌是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
摘 要:本文是《非洲猪瘟——威胁全球猪业的重要疾病重现江湖》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与抗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相关的免疫应答。  关键词:非洲猪瘟;控制;流行病学;免疫应答  1 与抗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相关的免疫应答  考虑到非洲猪瘟对养猪生产带来的风险及其重要性,我们安全不了解非洲猪瘟病毒的保护性免疫机制是相当令人吃惊的。在试验条件下感染中等毒力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大龄猪似乎比幼年猪具有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开放性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观念;内容;时空;合作方式    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升学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两大任务,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使两者有效结合,是我们化学教学工作者始终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线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以它的趣味性、主动性、实践性、灵活性和
近年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所以,对高中物理这门课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也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物理模型,这些物理模型既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领域中带有普遍的共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目前大多数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