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平衡:罗尔斯理论转向的方法论基础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_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平衡的哲学方法贯穿于罗尔斯建构正义理论的全过程,其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普遍的道德原则与相关的背景理论,通过将它们进行反复比照、不断调整以达至内在的平衡状态,成为检验公平正义学说的合理性标准。但是,由于后来罗尔斯觉察到了自由民主社会之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在正义观念上产生分歧的现象即合理多元论的事实,并将此种现象归因于理性的“判断的负担”,因而他不得不使其公平正义学说从最初作为一种合理完备性学说转向一种作为各种合理完备性学说的重叠共识之结果的正义的政治哲学,以应对相关背景理论尤其关于人的理论所发生的变化。正因诉诸反思平衡的哲学方法,罗尔斯实现了其正义理论的政治转向。
其他文献
21世纪资本范畴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揭示全球资本逻辑的扩张与全球经济正义冲突的深层原因?对此问题的反思,引发出更为深刻的问题域:如何把握当代生存世界金融化的本质,如何全面而又深入地解读资本与中国现代性发育的哲学原理?本文指出,21世纪的资本运动给了当下中国新的觉醒,资本如何从经济理性上升到政治理性,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深层寓意,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到21世纪中国版的“人民财富论”,其间包含着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制度创新和人的自由解放的实践预设。
2015年4月18~22日,中国伦理学会与韩国伦理学会联合举办的“第23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大会”在云南省丽江市举行。来自中国伦理学会和韩国伦理学会的三百多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道德教育与社会伦理”,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问:最近读到您的新作《(法礼篇)的道德诗学》和旧作《(理想国)的诗学研究》修订版,前者可以说是后者的续篇,都是讨论和阐释柏拉图思想及其问题的。旧作所论侧重柏拉图的中期对话代表作《理想国》,新作所论侧重柏拉图的后期对话代表作《法礼篇》。
“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齐泽克近来提出的一个理论口号。这一口号提出的方法论前提是齐泽克以拉康精神分析的“能指逻辑”重构黑格尔辩证法。在他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对康德超越论内在矛盾的完成,提供了一种“承认对抗的最一贯的模型”,并且在“实体即主体”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尽管齐泽克自己尚未充分讨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但应用他对辩证法的说明,我们可以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进程特别是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发现一个“预先设置”了“剩余”的“真实”存在即资本的结构秘密。相应地,马克思关于拜物教和物化的批判,可以在这种
析取论是知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立场。本文试图以普特南和伯吉对析取论的批评为参照系,探讨麦克道威尔所持的独特析取论立场。麦克道威尔通过区分“事物本身的呈现”和“在主体看起来的样子”,从根本上保证了日常世界的独立性,并以先验的方式规定了世界可以按其原本所是直接呈现给知觉主体。这一独特的析取论立场完全符合麦克道威尔希望将实在纳入概念领域的先验哲学旨趣。
迈克尔·伽扎尼加(MichaelGazzaniga)是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之父”。他的专著《伦理的脑》探讨了伦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互动关系,尤其强调了神经科学对伦理学的启发意义。神经伦理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神经科学的伦理学”,指对神经科学研究本身的伦理审视,探讨神经科学研究过程中对人脑进行干预以及神经科学技术应用是否合乎道德;二是“伦理学的神经科学”,指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解释生命伦理问题、基本道德范畴(意志自由、责任)以及道德感产生等方面的意义。
形式知识论的句法传统指的是在某个逻辑系统中通过句法演绎得出某些具有哲学直观意义的定理,并借助这些定理来讨论某些逻辑与哲学问题。辛梯卡、伦岑与拉尔森在不同时期所给出的反S5论证体现了这一传统。句法传统的缺陷在于它依赖于直观语义,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依靠句法演绎评价整个逻辑,具有不合理性。从形式语义学出发对S5作出评价的语义进路是一条正确之路。基于语义分析所进行的逻辑与哲学讨论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形式知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是汉代以前关于数为何重要并有益社会之讨论的最详细文献,应以“音律-历法生成论”来理解全篇内容。首先,陈起对自然要素的叙述顺序,符合先秦以“岁”为旨归的“历法生成论”,同时加入了音律要素。音律要素有自身的生成序列,借助《汉书·律历志》,并配合战国秦汉时期从以律管定音扩大到黄钟作为度量衡标准的历史过程,我们得以理解以度数为旨归的“音律生成论”的基本形态,这也解释了简文中音律与日常用数、百事经纪的关系。同时,对五音生律法和十二律生律法的讨论,解释了音律生成论中五和六的关系,为“数”具象化时出
如何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一问题,在汉、宋儒学史上都被明确提出过,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二程、朱子在他们新的人性论框架中提出“仁体孝用论”,将儒门所提倡的爱的普遍性与差等性成功统一起来,但在落实于生活经验时犹有重要缺失。本文一方面提出应当从天人之间的感应来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样仁与孝皆归属于人直面天地的超越性经验;另一方面则基于“仁感孝应论”对《孝经》之“三才章”“感应章”进行重新解释,并对现代以来的仁孝之辨加以评判。
奥利金的灵魂先在学说对理解自由意志问题有重要意义。在《上帝之城》第11和12卷,奥古斯丁重点批评了这一学说。在奥古斯丁看来,奥利金主张灵魂先在,进而主张灵魂的善恶与身体的好坏相配,这一说法既与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相悖,也与人在宇宙中应有的地位不符。奥古斯丁的批评尽管部分切中要害,但没有充分把握灵魂先在说的用意和复杂性。一方面,奥利金提出灵魂先在学说,主要是为了回应灵知派的挑战,以维护理性造物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灵魂先在说并非没有考虑到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恰恰相反,它极大地保证了上帝创世时的绝对平等,缓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