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灵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立体形象的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进诗的意境中,去领略那涤荡心灵的音乐美、画面美和思想美。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重点,贯穿诗歌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诗歌教学 朗读训练 初读 熟读 美读
诗歌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我国历来被称作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作者灿若群星,作品浩如烟海。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绮丽优美的诗歌使我们这个几千年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能让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在诗歌的国度里飞翔呢?笔者认为,朗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那么,怎么样朗读诗歌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初读感知
这一阶段的朗读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生疏的字词,再根据课文注释或借助查阅工具书来解决生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问题,进而初步感知诗歌。可以说,读音的准确无误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话中的“纶”字,学生就很容易读错,可以根据课文下的注释,明确这个字读guān音,“纶巾”是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这一句的“羽扇纶巾”是汉末至魏晋时名士的装束,借此来形容周瑜的从容闲雅。这样一位儒将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周瑜的形象。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酹”字不常见,但学生也可以根据课文注释了解到读lèi音,是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在文中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学生大多会产生疑问:寄托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文章的主旨也就浮出水面了,有助于学生找到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
再如李白的《蜀道难》中有这样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中的“嚱”字难倒了不少学生。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得知这个字读xī音,“噫吁嚱”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的感叹,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是惊异之辞。学生再联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个句子,就可以初步了解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雄放的感情基调。
第二阶段:熟读理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就是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的主旨,进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他认为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领悟到语言之美。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学生大声朗读、轻轻低吟、齐读、个别读、听录音跟读、配乐朗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感悟诗的韵律美。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
熟读课文,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美对于学生而言,就像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干着急。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并通过一定的语言组织来再现的。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读课文的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
还是看李白《蜀道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通过初读学生已经了解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蜀道之高峻的强烈感叹。因此,在反复朗读中,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闭目设想自己就站在只有飞鸟才能够通过的山道上。再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经过几次练习,学生一改初读时的“食不知味”,也读出了惊叹高亢的语气。再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句话。笔者先让学生联系李白的《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诗句,再反复朗读,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学生自评。学生也渐渐感悟到,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也为此而长叹。
第三阶段:美读赏析
美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叶圣陶也倡导过一种美读法,即:“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在读准了字音,读懂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和情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美读,来增进对诗歌内涵以及情感的感悟,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是由文字进入感情体验的过程,它不仅能“披文入情”,而且能读文出情,即所谓“读进去”、“读出来”。美读就是“读出来”的过程。“读出来”即根据对诗文的理解,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以声传情,主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接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产生共鸣。美读与初读和熟读的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美读时,要指导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才可能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胳和作品的内涵。
学习古代诗歌应该是一个体验的过程,通过多诵读、多美读、多品味,去体验诗人体验过的情感,体验诗人体验过的世界,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通过美读,还能诱发学生忘我投入沉醉于情感世界;还能在这样的基础上促进产生对诗歌的多元理解,而收获更多的知识。
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李白浪漫俊逸、豪放自然的诗风中感受到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体味到文中透露的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忧虑与关切;可以从李清照愁苦悲凉的词风中感受到她的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以及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凄厉的愁绪;可以从晏殊婉丽的词风里,仿佛看见了不胜轻寒、孤独哀怨的女子,感受到了临秋怀人那种执著而真挚的感情。
美读是个性化的、富有魅力的,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学生在读的时候,目光会迸发出激情的目光,心灵会与诗人一起遨游于飞扬的世界,会领悟出默读时无法感受的情愫。
如何将诗歌教学从枯燥无味的尴尬境地里解脱出来,最主要的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如果一味地注重分析探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主旨与作者的情感态度,那么诗歌就被生生地肢解成“死物”,毫无情感可言。要让诗歌成为富有情感的生命体,朗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中学。
【关键词】诗歌教学 朗读训练 初读 熟读 美读
诗歌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我国历来被称作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作者灿若群星,作品浩如烟海。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绮丽优美的诗歌使我们这个几千年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能让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在诗歌的国度里飞翔呢?笔者认为,朗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那么,怎么样朗读诗歌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初读感知
这一阶段的朗读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生疏的字词,再根据课文注释或借助查阅工具书来解决生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问题,进而初步感知诗歌。可以说,读音的准确无误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话中的“纶”字,学生就很容易读错,可以根据课文下的注释,明确这个字读guān音,“纶巾”是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这一句的“羽扇纶巾”是汉末至魏晋时名士的装束,借此来形容周瑜的从容闲雅。这样一位儒将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周瑜的形象。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酹”字不常见,但学生也可以根据课文注释了解到读lèi音,是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在文中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学生大多会产生疑问:寄托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文章的主旨也就浮出水面了,有助于学生找到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
再如李白的《蜀道难》中有这样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中的“嚱”字难倒了不少学生。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得知这个字读xī音,“噫吁嚱”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的感叹,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是惊异之辞。学生再联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个句子,就可以初步了解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雄放的感情基调。
第二阶段:熟读理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就是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的主旨,进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他认为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领悟到语言之美。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学生大声朗读、轻轻低吟、齐读、个别读、听录音跟读、配乐朗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感悟诗的韵律美。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
熟读课文,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美对于学生而言,就像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干着急。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并通过一定的语言组织来再现的。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读课文的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
还是看李白《蜀道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通过初读学生已经了解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蜀道之高峻的强烈感叹。因此,在反复朗读中,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闭目设想自己就站在只有飞鸟才能够通过的山道上。再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经过几次练习,学生一改初读时的“食不知味”,也读出了惊叹高亢的语气。再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句话。笔者先让学生联系李白的《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诗句,再反复朗读,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学生自评。学生也渐渐感悟到,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也为此而长叹。
第三阶段:美读赏析
美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叶圣陶也倡导过一种美读法,即:“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在读准了字音,读懂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和情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美读,来增进对诗歌内涵以及情感的感悟,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是由文字进入感情体验的过程,它不仅能“披文入情”,而且能读文出情,即所谓“读进去”、“读出来”。美读就是“读出来”的过程。“读出来”即根据对诗文的理解,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以声传情,主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接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产生共鸣。美读与初读和熟读的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美读时,要指导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才可能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胳和作品的内涵。
学习古代诗歌应该是一个体验的过程,通过多诵读、多美读、多品味,去体验诗人体验过的情感,体验诗人体验过的世界,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通过美读,还能诱发学生忘我投入沉醉于情感世界;还能在这样的基础上促进产生对诗歌的多元理解,而收获更多的知识。
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李白浪漫俊逸、豪放自然的诗风中感受到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体味到文中透露的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忧虑与关切;可以从李清照愁苦悲凉的词风中感受到她的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以及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凄厉的愁绪;可以从晏殊婉丽的词风里,仿佛看见了不胜轻寒、孤独哀怨的女子,感受到了临秋怀人那种执著而真挚的感情。
美读是个性化的、富有魅力的,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学生在读的时候,目光会迸发出激情的目光,心灵会与诗人一起遨游于飞扬的世界,会领悟出默读时无法感受的情愫。
如何将诗歌教学从枯燥无味的尴尬境地里解脱出来,最主要的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如果一味地注重分析探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主旨与作者的情感态度,那么诗歌就被生生地肢解成“死物”,毫无情感可言。要让诗歌成为富有情感的生命体,朗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