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作品以其优美的音乐性、清新自然的意境深受中国读者喜爱,但又因为这样的特点而显得尤其难译。笔者主要就诗人在狱中所作的小诗《屋瓦上的天空》的两个版本:戴望舒译、梁宗岱译展开评析,探究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音韵与意义的平衡。
关键词:《屋瓦上的天空》;魏尔伦;翻译;戴望舒;梁宗岱
一、《屋瓦上的天空》及其翻译
魏尔伦与马拉美、兰波并称法国象征派三杰,他擅长以回环往复的旋律表达伤感的心绪,极具感染力。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其作品便已被翻译到中国。1873年,魏尔伦因枪击同性恋人兰波入狱,于布鲁塞尔的小卡尔默监狱中创作《屋瓦上的天空》。艰苦的写作条件使他沉浸在宗教冥想中,以对付精神的无依无托。
小诗辞藻朴实,音律简洁优美,四行为一节,行末押交叉韵。它见证了诗人对天主教的虔诚皈依,表达出深刻的懊悔。诗人在铁窗内遥望蓝天、聆听钟声,方知自由可贵。网络流传的翻译版本众多,笔者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名家译本展开研究。
二、得“韵”而忘言?
戴望舒曾留学法国,深受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并在翻译中融入自己的创作体验。半格律诗保留了原作旋律优美、感情蕴藉的特点,用词典雅,可谓“以诗译诗”,与魏尔伦在《诗艺》中提倡的“音乐高于一切,最好用单音节”不谋而合。词语的意义越淡化,其音乐效果就越凸显。戴望舒风格简洁,颇具古韵,尤其当四言、三言交叉时,能创造出类似七言律诗的节奏,如“瓦上长天/柔复青,瓦上高树/摇娉婷”。“青”、“娉婷”、“铃”、“清”、“音”、“零”等韵脚运用巧妙,阳平阴平交错入耳,如钟鸣一样悠远空灵,与原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若将戴译与原作逐字逐句对照,不难发现为了成全音乐性,戴望舒在多处进行“再创作”:“长天”的“长”系无中生有;calme乃安静之意,译为“柔”稍嫌牵强;同理“幽复清”与原文的doucement(轻)也有出入;cloche(钟)译为“鸣铃”亦不妥,钟的意象指向教堂钟声,是不可磨灭的宗教痕迹;la vie(人生)译为“上界生涯”更是画蛇添足,此处实为诗人追忆往昔自由时光,向上帝忏悔。
不过也不能断定戴望舒的翻译是失败的,正相反,在众多译作中,《瓦上长天》被誉“最能传其音乐性之神韵”。究其原因,还在于象征派诗歌翻译的难度太大,许多译本虽然正确地翻译出了意思,却在韵味上相差甚远。例如北京大学葛雷教授翻译的《屋顶上的蓝天》就被评价过于白话文,反而失去了简练之风,韵脚又稍显平淡。那么,得韵而忘言是否是翻译魏尔伦诗歌的必然取舍呢?
三、译诗应“神形兼备”
梁宗岱在法国结识了瓦雷里等象征派大师,从此开始翻译相关著作,并与戴望舒一样投身于诗歌创作。丰富的翻译、学术和创作经验,使他在翻译时游刃有余。梁译长短句交叉,节奏顿挫,甚至在长度上与原诗相近,如“天空,它横在屋顶上/多静,多青”两句分别为8和4个音节,与原文一致;押韵的部分也不局限在最后一个词,与魏尔伦一样,梁宗岱极力扩大音律回响的范围,使用对仗的结构、适当的重复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它横在屋顶上……在那屋顶上”、“向晴碧的天……在绿的树尖”、“悠悠地响……幽幽地唱”。这样与原文遥相呼应的对应比比皆是,从而建立起优美的音乐体系,并描绘出清新美丽的自然图景,象征诗人的失乐园。
梁译注重表现诗性、诗味、诗韵,也如实地再现思想内容。小诗原本无题,收录在《智慧集》第三卷。梁宗岱题名《狱中》,交代创作背景,暗示主旨。对最后两节的处理更体现了梁宗岱对原文的高度忠实和理解:“一片和平声浪,隐隐/来自城心”,城心谐音诚心,一方面暗指魏尔伦枪击兰波的事发地点在“城”,另一方面又點出悔恨之诚。钟声响起,诚心悔过,顺理成章地铺垫出最后的忏悔:“你怎样,啊,你在这里/终日涕零/你怎样,说呀,消磨去/你的青春?”一句“说呀(dis)”,将诗人的独白转变为心灵的对话,发问的可能是诗人自己,可能是狱中其他人,也可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将本诗与天主教的告解行为联系在一起,诗人说出真相的刹那,悔悟之情也就达到顶点。
翻译家许钧教授指出:“译诗应神形兼备……诗歌语言不仅仅是一种逻辑和语义符号,而且还是一种审美符号;诗歌语言除了表思维、表语义之外,还具有表感、表美的功能。”魏尔伦小诗的汉译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原诗的思想意境与其独特的音乐格律诗结构实现最完美的共存,是译者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法]阿兰·比于齐纳,由权,邵宝庆译.魏尔伦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彭建华.论戴望舒对魏尔伦的翻译与批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61-65.
作者简介:
李卓耘(1994.08.08—),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北;学历:硕士;毕业学校:武汉大学;单位(学校):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关键词:《屋瓦上的天空》;魏尔伦;翻译;戴望舒;梁宗岱
一、《屋瓦上的天空》及其翻译
魏尔伦与马拉美、兰波并称法国象征派三杰,他擅长以回环往复的旋律表达伤感的心绪,极具感染力。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其作品便已被翻译到中国。1873年,魏尔伦因枪击同性恋人兰波入狱,于布鲁塞尔的小卡尔默监狱中创作《屋瓦上的天空》。艰苦的写作条件使他沉浸在宗教冥想中,以对付精神的无依无托。
小诗辞藻朴实,音律简洁优美,四行为一节,行末押交叉韵。它见证了诗人对天主教的虔诚皈依,表达出深刻的懊悔。诗人在铁窗内遥望蓝天、聆听钟声,方知自由可贵。网络流传的翻译版本众多,笔者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名家译本展开研究。
二、得“韵”而忘言?
戴望舒曾留学法国,深受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并在翻译中融入自己的创作体验。半格律诗保留了原作旋律优美、感情蕴藉的特点,用词典雅,可谓“以诗译诗”,与魏尔伦在《诗艺》中提倡的“音乐高于一切,最好用单音节”不谋而合。词语的意义越淡化,其音乐效果就越凸显。戴望舒风格简洁,颇具古韵,尤其当四言、三言交叉时,能创造出类似七言律诗的节奏,如“瓦上长天/柔复青,瓦上高树/摇娉婷”。“青”、“娉婷”、“铃”、“清”、“音”、“零”等韵脚运用巧妙,阳平阴平交错入耳,如钟鸣一样悠远空灵,与原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若将戴译与原作逐字逐句对照,不难发现为了成全音乐性,戴望舒在多处进行“再创作”:“长天”的“长”系无中生有;calme乃安静之意,译为“柔”稍嫌牵强;同理“幽复清”与原文的doucement(轻)也有出入;cloche(钟)译为“鸣铃”亦不妥,钟的意象指向教堂钟声,是不可磨灭的宗教痕迹;la vie(人生)译为“上界生涯”更是画蛇添足,此处实为诗人追忆往昔自由时光,向上帝忏悔。
不过也不能断定戴望舒的翻译是失败的,正相反,在众多译作中,《瓦上长天》被誉“最能传其音乐性之神韵”。究其原因,还在于象征派诗歌翻译的难度太大,许多译本虽然正确地翻译出了意思,却在韵味上相差甚远。例如北京大学葛雷教授翻译的《屋顶上的蓝天》就被评价过于白话文,反而失去了简练之风,韵脚又稍显平淡。那么,得韵而忘言是否是翻译魏尔伦诗歌的必然取舍呢?
三、译诗应“神形兼备”
梁宗岱在法国结识了瓦雷里等象征派大师,从此开始翻译相关著作,并与戴望舒一样投身于诗歌创作。丰富的翻译、学术和创作经验,使他在翻译时游刃有余。梁译长短句交叉,节奏顿挫,甚至在长度上与原诗相近,如“天空,它横在屋顶上/多静,多青”两句分别为8和4个音节,与原文一致;押韵的部分也不局限在最后一个词,与魏尔伦一样,梁宗岱极力扩大音律回响的范围,使用对仗的结构、适当的重复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它横在屋顶上……在那屋顶上”、“向晴碧的天……在绿的树尖”、“悠悠地响……幽幽地唱”。这样与原文遥相呼应的对应比比皆是,从而建立起优美的音乐体系,并描绘出清新美丽的自然图景,象征诗人的失乐园。
梁译注重表现诗性、诗味、诗韵,也如实地再现思想内容。小诗原本无题,收录在《智慧集》第三卷。梁宗岱题名《狱中》,交代创作背景,暗示主旨。对最后两节的处理更体现了梁宗岱对原文的高度忠实和理解:“一片和平声浪,隐隐/来自城心”,城心谐音诚心,一方面暗指魏尔伦枪击兰波的事发地点在“城”,另一方面又點出悔恨之诚。钟声响起,诚心悔过,顺理成章地铺垫出最后的忏悔:“你怎样,啊,你在这里/终日涕零/你怎样,说呀,消磨去/你的青春?”一句“说呀(dis)”,将诗人的独白转变为心灵的对话,发问的可能是诗人自己,可能是狱中其他人,也可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将本诗与天主教的告解行为联系在一起,诗人说出真相的刹那,悔悟之情也就达到顶点。
翻译家许钧教授指出:“译诗应神形兼备……诗歌语言不仅仅是一种逻辑和语义符号,而且还是一种审美符号;诗歌语言除了表思维、表语义之外,还具有表感、表美的功能。”魏尔伦小诗的汉译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原诗的思想意境与其独特的音乐格律诗结构实现最完美的共存,是译者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法]阿兰·比于齐纳,由权,邵宝庆译.魏尔伦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彭建华.论戴望舒对魏尔伦的翻译与批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61-65.
作者简介:
李卓耘(1994.08.08—),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北;学历:硕士;毕业学校:武汉大学;单位(学校):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法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