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有致 摇曳生姿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454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乐记》云:“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里,节奏的本意就是指音乐中周期性交替出现的急徐行止强弱长短等现象。巧妙地运用节奏变化,可使乐曲美妙动听,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如果讲究节奏,同样能使文章摇曳生姿。美国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拉夫基在《演技六讲》中对此作了具体的说明:“节奏是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有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一步一步地激起欣赏者的注意,始终如一地引导他们接近艺术家的最终目的。”由此可知,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节奏就是指作品中的一切要素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激起欣赏者的注意”,从而引导他们他们“接近艺术家的最终目的。”
  孙犁的《荷花淀》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以往,不少评论多从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来剖析这篇作品的思想或艺术特色,使我们对它增加新的认识,获得新的教益。笔者认为,下面这些因素在作品中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构成了这篇作品鲜明的节奏美。
  一、疏与密
  作品中疏密关系的精当处理是提高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品节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疏”,疏略;“密”,详密。可见,“疏密”的含义与“详略”的含义是致的。行文中有疏有密,才能错落有致,百媚俱生,也才能显现出作者浓厚的掌笔功底和高超的节奏技艺。
  在这一方面,《荷花淀》表现了十分精湛的艺术功力。作品按时间顺序写了一个军民团结抗日歼敌的故事。时间由“这一年”的夏季到秋季到冬季,地点由水生家到村上到淀上,时空的跨度大,涉及的人和事也较多,但作者对生活素村加以提炼浓缩,只重点写了三个场景:夫妻话别、巧遇敌船、淀上歼敌。对这些场景,作者浓墨重彩,细致描述。特别是在夫妻话别这个场景里,作者运用“工笔”,通过人物的对话袒露心声,写出了青年夫妻临别的依恋之情和个人与家庭利益服从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献身精神。而在其他方面,如水生如何到另外几名战士的家里做思想工作,战士们在马庄的两天作了些什么,妇女们怎样在秋天学会射击,怎样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战等等,或则通过人物的对话予以交代,或者用简练的语言一笔带过。有的地方,如战士们战斗以外的日常生活,则干脆予以“割爱”。这样重者密写,有疏有密,疏密有致,自然构成了鲜明的节奏。
  作者后来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它不是传奇故事,我是照生活的顺序写下来,事先并没有什么情节安排。”可见,文章的疏密以及由这种疏密所构成的节奏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读完这篇作品,我们就可清楚看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蕴藏在他们身上无穷无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力量。正是这种生活的逻辑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使作者在表现这段生活时作了上述的疏密处理。清人顾炎武说:“文章岂有繁简焉?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这里,道理说得很清楚:内容决定形式,文章中由疏密关系所构成的节奏决定于生活的逻辑。“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荷花淀》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成功的经验。
  二、张与弛
  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与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把张与弛借用到写作上是指安排故事情节和文章要适度而合理。张而不弛,读者会喘不过气来;弛而不张,读者就会兴味索然。有张有弛,文章就活了,就灵动了。在《荷花淀》里,作者十分娴熟运地运用人物情绪和场面气氛的张弛变化来显现文章的节奏。水生嫂们去马庄探望丈夫不遇,只得摇船回家。这时,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平和的淀上景色,节奏是舒缓的。陡然,女人们发现敌船正在追赶她们,于是:“小船飞快往前摇”“大船追得很紧”,她们的划水声便由原来的“哗,哗,哗”变成“哗哗,哗哗,哗哗哗”――紧张激烈,节奏变快。到这里,作者没有继续“张”下去,而是收住一笔,描写一段战斗荷花淀风光。这样“弛”一下以后,接着又写淀里一场漂亮的歼敌战,文章又掀起一个波澜。至此,人们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心才得以平静下来。接着便是一段胜利后欢乐场面的描写,节奏趋于平稳缓慢。由于作者善于把握人物情绪和环境气氛的张弛变化,以“弛――张――弛‥…”的节奏逐步把情节推向前进,使作品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这里,作者运用的张弛法不仅是增强节奏效果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从那张弛变化的场景里,读者会感受到抗日根据地妇女们的坚强镇静,而那优美的淀上景物和妇女们的谈笑,正好表现她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也包含了对破坏这生活的侵略者的谴责。可见,这有张有弛的节奏就使作品的内容更丰富,形象更生动,主题更深刻了。
  三、显与隐
  作品中有的地方作正面直接的描述,谓之“显”;有的地方委婉含蓄,谓之“隐”。这种由显与隐的变化所构成的节奏,就使作品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丈夫出征后,女人们藕断丝连,于是四个女人商量去探望丈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便把每个人的心态十分鲜明地直接表现出来。“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有走,我不拖尾巴,只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想探望丈夫但又不好意思,只得找个借口,羞羞答答。“我有句要紧的话,行和他说说。”这一个心直口快,性格外向。“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时时把丈夫的嘱咐放在心里,她比她的姐妹们想得多想得深,也成熟得多。“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这可能是第二个女人说的,快嘴快舌,探夫心切(在行文上为下文遇敌埋下了伏笔)。“我本来不想去,可俺婆婆非要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自己想去,却推在婆婆身上;“有什么看头”,正话反说,对丈夫无限思念。这一个与第一性格相似,但找的理由却不一样。苏联作家艾伦堡说:“当人们说话的时候,应该用节奏来表示不同的性格,找出适于表达不同的情感的节奏来。”(《必要的解释》)上面这些裸露个人性格的对话,语气不同,性格各异,错综变化,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除了“显”的一面以外,作者还十分得体地运用了“隐”的手法。当夫妻话别时,女人等着丈夫来“嘱咐”自己,可粗心的丈夫只讲了些勉励的话,女人都是“嗯”,最后耐不住了便反问道:“还有什么?”丈夫恍然大悟,说了那句最要紧的话:“不要叫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里,表面上是丈夫嘱咐妻子,但实际上是妻子对即将出征的丈夫表白自己的忠贞。但这话语对一个年青妇女来说又不便直接说出,所以要丈夫说出来,以便使他们在前线无所牵挂,英勇杀敌。话短意长,含而不露。这里用得上朱自清《山野掇拾》中的一句话:“缓缓咀嚼一番,便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
  可见,文中有显有隐,显与隐相互映衬,错落变化,表现现作品鲜明的节奏美。
  四、浓与淡
  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说:“淡极始知花更艳。”指出清淡朴素为美之极。当然,这也不排斥必要的华丽与雕饰。刘大魁说得好:“华与朴相表时里,以其华美,故可贵重。所恶于华者,恐其近俗耳;所取于朴者,谓其不着脂粉耳。”可见,有华有朴,有浓有淡,相互表里,就可形成强烈的节奏,增强作品的文采。
  《荷花淀》十分娴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作者不尚雕饰,粗线条的几笔勾勒就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像对水生的描写:“这年青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淡淡几笔,一个年轻、积极、朴实的青年农民形象就站到了读者面前。作者没有追求“形似”而着力于“神”的揭示。有人把孙犁的作品比作写意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淡雅,朴素,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
  除了“淡”“朴”以外,《荷花淀》有的地方则利用“华”“浓”的笔墨,着意铺写。敌人被歼灭后,作者花了较多的篇幅渲染描绘战士们打捞战利品的场面。其中着重写水生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纸盒子,最后“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因为纸盒里装的是饼干!这个细节正好表现水生对妻子和她的姐妹们最诚挚的爱和入微的体贴。
  为了强化浓烈的感情,作品中多次运用“倒辞”即“愉快反语”的手法。女人们探夫未遇,在归途中“骂着自己的狠心贼”。丈夫都是“狠心贼”?她们真的会“骂”?非也。正话反说比正话正说更能突出人物在这特定的时间环境里对丈夫的思念仰慕之情。在打捞战利品时,区小队长问:“这些女人都是你们村的?”水生:“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又是正话反说,对妻子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些表面上的“骂”,心底的“爱”,表面上的贬抑,实际上的褒扬,所表达的感情浓于美酒,令人陶醉。
  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浓”与“淡”的变化来显现鲜明的节奏,更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清人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说:“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稀声窈渺处”。可见,节奏在文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通联:安徽阜阳市临泉一中]
其他文献
再次教学《祭十二郎文》,师生互动,探究课文,形成共识。  与一些专写重大事件、歌功颂德的悼文相比,韩愈的这篇祭文反其道而行之,专写生活琐事,通篇写生活琐事,事无巨细地反复叙写。文章不仅不让人觉得啰嗦、厌烦,恰恰相反,正因其絮絮叨叨,反复叙写生活琐事,充分地传达出了韩愈对侄儿十二郎的痛入骨髓的哀悼、追悔莫及之情。叔侄情深,令人动容。无怪乎苏轼说:“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也无怪乎人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阅读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实现的策略,既指阅读过程中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去准确、深刻解读文本,更指通过阅读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荷塘月色》是经典名
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青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然而有多少人的青春在追忆的时候,会毫无悔恨地自豪说,哎,那时谁的青春有我狂?至少,我的青春现在回想起来,十八岁之前都是苦涩的,枯燥的,同时还是乏味的,禁锢的。我的青春没有身体自由,也没有灵魂自由,我们是在传统的框框架架禁锢中长大的。青春明明是来时鲜花铺满路,如今回忆起来却是去时已荒芜。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的青春没有吴子尤的青春精彩!这是我最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学写过很多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已经学习过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如进入情境,物我两忘,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多种感官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等;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能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当然这些方面还可以精益求精,可以进一步熟能生巧,但如果要让学生的游记写作,做到立意深刻独到,就必须引导学生探究由景生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进入由景生
摘 要 得失与终点、起点、过程关系的背后,是主体不同胸襟与品位的体现,我们最需要的是保持一种从容、淡然的心态。我们的生活,除了得失,还有家国的责任与自我的担当。文题在外在形式、内在思维、思想内核上延续传统的同时,在降低审题难度、注重自我判断、巧妙关照现实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完成了对当下的巧妙回应,完成了时代旋律与逻辑思维双重期待的突围,彰显了文化大省的自信。   关键词 浙江作文;延续;回应;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收录了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一词,配套教参和教学设计都将其界定为“闺怨诗”中的名篇,《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3期刊载了笔者的《还原先验,巧辨雌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主人公性别探析》一文,笔者从“由意象的审美惯性造成的审美错觉”“由细节和關键句引出的不自觉的男性特征”“由史实佐证的特殊创作风格”等角度指出了主流教参性别认定错误,并运用现象学还原理论得出“抒情主
用文字驾驭《雨巷》之美,真难!  《雨巷》不是用文字,而是用音乐写成的。我相信,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一线教师都会认同我这个观点。然而,作为《雨巷》艺术首要特征的“音乐性”,一走上讲台,就变得混沌不清、无法言表。诗人用音乐浇灌文字,感染我们,轻而易举,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文字;我们用文字分析音乐,传递给学生,难上加难,因为我们不知道该讲些什么。这是一个坚硬如墙的教学现实,似乎多年都不曾改变。  一、文本
阿城的《溜索》是一篇很特别的小说,要想深入解读这篇文章,就必须弄明白三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这是一篇什么样的小说?   这篇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仅仅记述了马帮乘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故事内容十分简单;也没有通过主人公的多重性格特点或透过对时代背景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表现作者对生活和世界的洞察与思考,仅仅表现了马帮人的勇敢、沉着、冷静罢了,文本主题谈不上深刻,甚至还有点模糊;小说的情节更是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三位一体,但往年的高考过分关注阅读、作文,考查口语交际通常采用填空、选择之类小题形式,5分左右。2019年高考口語交际采用作文形式来考查,赋分60——全国卷Ⅰ要求写作演讲稿,孙绍振先生惊呼为“历史性的巨大突破”。这“历史性的巨大突破”说明高考作文命题风向发生了变化——应用性考查进一步增强。“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演讲、辩论等口语交际能
摘 要 “U”型学习是郭元祥教授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提炼概括出来的关于学习过程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这恰似一个U型的过程。学生的深度学离不开教师的深度教,教师的深度教需要提前进行深度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去繁就简、切问促思、故事撬动、认知冲突等方式,让学生获取概念、掌握方法从而以获促写,最终达到深度学与深度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