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是我们每个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达成的一项重要指标。《课标》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新认真地审视一下朗读的作用。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朗读 语言 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是我们每个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达成的一项重要指标。《课标》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新认真地审视一下朗读的作用。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能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因其语而得其心,即通过熟读其语,“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而后得其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叶圣陶先生的“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今天的朗读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每读一遍,便有一遍的收获。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例如在读二年级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时,教师若能以不同的音量、音速和声音节奏,让学生读出“不解的问”、“反问”、“高兴”的语感,就必能深入体味题意。再如教学三年级课文《荷花》时,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领悟作者在描写荷花时,是由荷花的形状写到荷花的颜色,有荷花的整体写到荷花的局部,条理清楚,语言朴实,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果也更佳。
通过朗读了解作者的心胸,这是就理解课文的内容来说的;就语言形式而言,这又是训练语感,吸收、存贮用语言的重要形式。优美的语言是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如刘勰所说:“视之则饰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韵律节奏,把握意象传神、画龙点睛和声情并茂等特色;在默诵中识记成语典故、格言名句、精彩语段,把握语言环境、适用对象和应用原则。一旦烂熟于心,则在写作、讲演和日常的交际需要时,就能脱口而出,不期而至,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使之具有感染、诱人和折服的效果。曹文轩同志在《朗读的意义》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述: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朗读,是一种将书面语言有声化,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朗读,把书面符号变为有声语言,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为真实具体的感情,使课文中的人物、景物跃出纸面,读者可以直接地毫无障碍地体味、感受、感知课文内容。“从诵读入手,能够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当美妙之处。”(张颂著《朗读学》)如在学习六年级《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时,要关注关键词句“敏锐”“敏感”、“事例”、“司空见惯”、“见微知著”、“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进行了许多实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们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精神;再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时,引导学生深入的读(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又没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去读,读的有情有趣,有思考),富有个性的读(结合每个学生的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的读(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因此学生自然知道了关注语言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语言本身的魅力所在,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力,进而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学习语言。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语言库,那么说话就会词不达意、干瘪乏味,至于明晰生动、流畅自然、悦目赏心就更谈不到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敢于并勤于朗读、默诵,而且要读出兴致来,这才有所得。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关键词:朗读 语言 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是我们每个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达成的一项重要指标。《课标》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新认真地审视一下朗读的作用。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能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因其语而得其心,即通过熟读其语,“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而后得其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叶圣陶先生的“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今天的朗读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每读一遍,便有一遍的收获。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例如在读二年级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时,教师若能以不同的音量、音速和声音节奏,让学生读出“不解的问”、“反问”、“高兴”的语感,就必能深入体味题意。再如教学三年级课文《荷花》时,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领悟作者在描写荷花时,是由荷花的形状写到荷花的颜色,有荷花的整体写到荷花的局部,条理清楚,语言朴实,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果也更佳。
通过朗读了解作者的心胸,这是就理解课文的内容来说的;就语言形式而言,这又是训练语感,吸收、存贮用语言的重要形式。优美的语言是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如刘勰所说:“视之则饰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韵律节奏,把握意象传神、画龙点睛和声情并茂等特色;在默诵中识记成语典故、格言名句、精彩语段,把握语言环境、适用对象和应用原则。一旦烂熟于心,则在写作、讲演和日常的交际需要时,就能脱口而出,不期而至,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使之具有感染、诱人和折服的效果。曹文轩同志在《朗读的意义》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述: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朗读,是一种将书面语言有声化,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朗读,把书面符号变为有声语言,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为真实具体的感情,使课文中的人物、景物跃出纸面,读者可以直接地毫无障碍地体味、感受、感知课文内容。“从诵读入手,能够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当美妙之处。”(张颂著《朗读学》)如在学习六年级《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时,要关注关键词句“敏锐”“敏感”、“事例”、“司空见惯”、“见微知著”、“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进行了许多实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们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精神;再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时,引导学生深入的读(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又没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去读,读的有情有趣,有思考),富有个性的读(结合每个学生的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的读(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因此学生自然知道了关注语言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语言本身的魅力所在,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力,进而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学习语言。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语言库,那么说话就会词不达意、干瘪乏味,至于明晰生动、流畅自然、悦目赏心就更谈不到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敢于并勤于朗读、默诵,而且要读出兴致来,这才有所得。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