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加快推进小康建设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河南省唯一的大型国有现代农业示范农场——黄泛区农场而言,当务之急便是如何培育农场农工。
一、 黄泛区农场基本情况
黄泛区农场位于河南省西华县城西10公里处。1951年建场以来,经过几代农垦人60多年的辛勤建设,已成为一个拥有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总人口5.84万人的省属大型国有农垦企业,职工15000人,下辖20个农工商企业、6个股份制企业和4个场管行政村。场属总资产5.4亿元,年产销售额10.5亿元,年创利税5000万元以上。黄泛区农场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大型国有现代农业示范农场,承担着国家、省市级多种农牧业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重任,是河南省重要的小麦种子生产加工基地,果蔬生产、加工、贮藏基地,种猪生产繁育和生猪出口基地以及拥有全省最大的过磷酸钙生产厂、船舶生产厂和化机缸套生产厂。
近年来,黄泛区农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围绕就业服务、农工培训和社会保障建设,通过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场农工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工劳动力转移工作新格局。
2016年粮食总产量7.26万吨,各种水果总产量1.8万吨,生猪年存栏14万头,出栏20万头。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8.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353台,联合收割机275台。
从2009年至今,黄泛区农场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全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推广农科实用技术,在小麦、玉米、大豆种植和种子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金针菇、杏鲍菇、黄金梨、苹果、西瓜、畜牧业等为主的特色水果和肉猪养殖业,形成具有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切实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种养业结构,促进了总体的经济发展。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资源型工业,黄泛区农场鑫欣牧业公司、绿原化工公司、地神种业公司、丰硕原种场等总场控股的国有大中型农牧企业,随着农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二、在新型职业农工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工素质和技能普遍较低
黄泛区农场农工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为初中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的农工由于知识积累不足,加上职业技能培训不够,从业观念和就业能力受到较大限制。据全场农工抽样调查,文化程度高中以下人数占89%,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而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农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农工就业面越来越窄,外出务工的难度相对加大。
(二)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制约因素多
一是宣传发动不够,部分农工和农民对新型职业农工培育政策及相关组织机构缺乏了解;二是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质量与市场需求差距大;三是培育时间短,参加培育的农工无法学到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培育质量。
(三)农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对农工的有效需求把握不准,缺乏一种高效的、系统的教学资源提供体制。即使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农工依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二是部分农工对提高自身素质认识不足,有的因家庭有牵绊去不了,有的因免费才去,有的甚至是为了领取培训材料。
三、黄泛区农场新型职业农工培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強农工教育与培训,增强竞争能力
加快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提高农工素质和就业的能力。首先要加强总场扶持,统筹规划指导。场党委、财政办公室、农业办公室应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配齐培训设施。在全场设立的26个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做到集中资金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标准,满足不同层次农工的培训需求,真正做到让农工和周边所属农村的农民学到一技之长。其次,充分发挥农广校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介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更要大力推广黄泛区农场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工培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三段式”模式。
“三段式”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把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针对培训专业、农工实际情况,解决不同问题,最终实现打造一支河南农垦新型职业农工队伍的目标。
第一阶段(2~5天):了解农工培育需求。以设在黄泛区农场的田间学校为阵地,由黄泛区农场农广校和培育单位共同组织专家、教师,到农工所在单位的田间地头、养猪场及果园、大棚,理论结合实际进行现场培训教学,并在本段结束前,通过与培育对象座谈、互动的方式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新问题及下一步培育需求。
第二阶段(2~5天):针对性理论提升。分校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及比较优良的实训基地,聘请省内外及农场本专业的中高级专家,对农工集中培训和专题实训,解决他们通过第一阶段培训后提出的生产中的新问题、新需求。
第三阶段(5~8天):拓展性开阔视野。组织全体或部分参加培育工程的新型职业农工,到国家现代农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行学习考察。让农工对现代农业有一个新的感知,以提高农工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使他们在谋划今后发展时视野更开阔、目标更远大。
(二)建立健全黄泛区农场新型职业农工管理体系
针对目前农场新型职业农工的实际情况,应该制定中、长期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这项工作。要从大局的高度来认识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的重要性。虽然农工选择外出务工是谋生的手段、积累资金的方式,但培育工程却是他们长见识、学技术、更新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针对这种情况,在全场推行就业培训,使农工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根据农场的需求,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分类型、分专业对农工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总场培训基地作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按照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四贴近”原则,大力开展黄泛区农场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尤其是中青年农工的技能培训。培训中突出抓好实操技能的训练,使其学习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农场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三)全力扶持返乡农工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引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自主创业,积极培养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致富”,形成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创业的良性循环。首先要完善创业政策,切实帮助返乡农工解决创业起步资金问题;同时,应放宽贷款准入条件,实行税收优惠;其次要做好创业服务,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创业服务意识,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对农工返乡创业要在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搞好“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手续,在登记、发证、信贷、用地、场所、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给予优先服务。
(四)适应黄泛区农场农业新发展,造就新型职业农工
一方面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引进良种;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农业分场和农村的土地特点,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不仅要让农工掌握新的农业技术并致富,让年轻有文化的农工们愿意从事新型农业,更重要的是要促进黄泛区农场农业的综合发展,真正把加快农场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工素质的轨道上,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黄泛区农场分校 赵 丹
一、 黄泛区农场基本情况
黄泛区农场位于河南省西华县城西10公里处。1951年建场以来,经过几代农垦人60多年的辛勤建设,已成为一个拥有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总人口5.84万人的省属大型国有农垦企业,职工15000人,下辖20个农工商企业、6个股份制企业和4个场管行政村。场属总资产5.4亿元,年产销售额10.5亿元,年创利税5000万元以上。黄泛区农场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大型国有现代农业示范农场,承担着国家、省市级多种农牧业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重任,是河南省重要的小麦种子生产加工基地,果蔬生产、加工、贮藏基地,种猪生产繁育和生猪出口基地以及拥有全省最大的过磷酸钙生产厂、船舶生产厂和化机缸套生产厂。
近年来,黄泛区农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围绕就业服务、农工培训和社会保障建设,通过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场农工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工劳动力转移工作新格局。
2016年粮食总产量7.26万吨,各种水果总产量1.8万吨,生猪年存栏14万头,出栏20万头。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8.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353台,联合收割机275台。
从2009年至今,黄泛区农场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全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推广农科实用技术,在小麦、玉米、大豆种植和种子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金针菇、杏鲍菇、黄金梨、苹果、西瓜、畜牧业等为主的特色水果和肉猪养殖业,形成具有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切实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种养业结构,促进了总体的经济发展。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资源型工业,黄泛区农场鑫欣牧业公司、绿原化工公司、地神种业公司、丰硕原种场等总场控股的国有大中型农牧企业,随着农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二、在新型职业农工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工素质和技能普遍较低
黄泛区农场农工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为初中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的农工由于知识积累不足,加上职业技能培训不够,从业观念和就业能力受到较大限制。据全场农工抽样调查,文化程度高中以下人数占89%,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而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农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农工就业面越来越窄,外出务工的难度相对加大。
(二)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制约因素多
一是宣传发动不够,部分农工和农民对新型职业农工培育政策及相关组织机构缺乏了解;二是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质量与市场需求差距大;三是培育时间短,参加培育的农工无法学到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培育质量。
(三)农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对农工的有效需求把握不准,缺乏一种高效的、系统的教学资源提供体制。即使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农工依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二是部分农工对提高自身素质认识不足,有的因家庭有牵绊去不了,有的因免费才去,有的甚至是为了领取培训材料。
三、黄泛区农场新型职业农工培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強农工教育与培训,增强竞争能力
加快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提高农工素质和就业的能力。首先要加强总场扶持,统筹规划指导。场党委、财政办公室、农业办公室应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配齐培训设施。在全场设立的26个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做到集中资金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标准,满足不同层次农工的培训需求,真正做到让农工和周边所属农村的农民学到一技之长。其次,充分发挥农广校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介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更要大力推广黄泛区农场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工培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三段式”模式。
“三段式”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把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针对培训专业、农工实际情况,解决不同问题,最终实现打造一支河南农垦新型职业农工队伍的目标。
第一阶段(2~5天):了解农工培育需求。以设在黄泛区农场的田间学校为阵地,由黄泛区农场农广校和培育单位共同组织专家、教师,到农工所在单位的田间地头、养猪场及果园、大棚,理论结合实际进行现场培训教学,并在本段结束前,通过与培育对象座谈、互动的方式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新问题及下一步培育需求。
第二阶段(2~5天):针对性理论提升。分校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及比较优良的实训基地,聘请省内外及农场本专业的中高级专家,对农工集中培训和专题实训,解决他们通过第一阶段培训后提出的生产中的新问题、新需求。
第三阶段(5~8天):拓展性开阔视野。组织全体或部分参加培育工程的新型职业农工,到国家现代农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行学习考察。让农工对现代农业有一个新的感知,以提高农工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使他们在谋划今后发展时视野更开阔、目标更远大。
(二)建立健全黄泛区农场新型职业农工管理体系
针对目前农场新型职业农工的实际情况,应该制定中、长期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这项工作。要从大局的高度来认识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的重要性。虽然农工选择外出务工是谋生的手段、积累资金的方式,但培育工程却是他们长见识、学技术、更新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针对这种情况,在全场推行就业培训,使农工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根据农场的需求,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分类型、分专业对农工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总场培训基地作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按照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四贴近”原则,大力开展黄泛区农场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尤其是中青年农工的技能培训。培训中突出抓好实操技能的训练,使其学习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农场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三)全力扶持返乡农工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引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自主创业,积极培养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致富”,形成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创业的良性循环。首先要完善创业政策,切实帮助返乡农工解决创业起步资金问题;同时,应放宽贷款准入条件,实行税收优惠;其次要做好创业服务,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创业服务意识,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对农工返乡创业要在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搞好“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手续,在登记、发证、信贷、用地、场所、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给予优先服务。
(四)适应黄泛区农场农业新发展,造就新型职业农工
一方面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引进良种;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农业分场和农村的土地特点,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不仅要让农工掌握新的农业技术并致富,让年轻有文化的农工们愿意从事新型农业,更重要的是要促进黄泛区农场农业的综合发展,真正把加快农场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工素质的轨道上,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黄泛区农场分校 赵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