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朗读、理解、揣摩、联想、探究、积累等六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理解;揣摩;联想;探究;积累;体会;感受;把握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我以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一、朗读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章。在读音正确的前提下,又有轻重起伏,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每篇文章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朗读有助于体会,朗读越多,体会越深,体会越深,朗读就越有感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不但要着眼课文整体,还要着眼一字一句。如,《羚羊木雕》一文中写妈妈在女儿桌面上发现贵重的羚羊木雕不见了。此时她沉不住气,表现惊恐、着急,破口说出这样一句话:“那只羚羊到哪去啦”。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丢掉贵重东西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推己及人,很多同学很快体会到妈妈的心情。由此可见,在朗读中只有把句子的感情念出来,才能体会到妈妈严厉、生硬态度。
显然,朗读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的要求,在不同的学段有所测重,体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理解
理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关键。阅读一篇文章,首先理解文中写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必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新真”。可见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所在。文章思路,是指在写作时作者思维发展线索,在文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阅读时抓住文章思路,不仅加快阅读速度,也利于更好把握文章内容。怎样理清文章的思路?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按各种体裁的不同写法和特点理清思路
(1)对叙事性的文章,可根据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把握文章脉络。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人物父亲和“我”,时间是“那年冬天”,地点是火车站,事情起因是父亲送“我”上去北京的火车,事情的发展和结局是买橘子和给“我”铺好座位。这样学生更容易抓住文章脉络。
(2)对写人物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人物所做的事情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思路。例如,《老王》一文,叙事线索是“我”与老王的交往,老王所做的事是“善事”,“我”又是怎样以善良对待善良的。这种叙事线索也十分清楚,学生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
2.从文章结构中理清思路
文章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反映,要弄清文章结构,首先理清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是怎样安排表达顺序的。其次,结构是由文章中心来决定的。从作者角度看,可以运用结构体现中心,从阅读者角度看,则是通过对结构分析来理解中心。第三,在阅读时,注意不同文体在结构上不同的特点,以及同一文体上的变化。
三、揣摩
揣摩,就是反复思考推敲。对于某篇文章,要想知道某词、某句、某段或全文的绝妙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揣摩了。如何揣摩呢?就是咬文嚼字,尽可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情味,接近作者的情趣。阅读文章时,应注意到一些词句,有的能标明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有的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有表现力,有的含义深长,耐人寻味,有的最能表现作者情意,这些词句可称为关键性词句。例如,《背影》文中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就是关键性的语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全文核心内容,突出背影,造成悬念。第六自然段用“蹒跚”一词就是关键性的词。父亲连平地走路时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时多么艰难。思考这一问题,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父爱的伟大和崇高。
四、积累
读书不能像漏斗,随读随忘。因而在阅读中需要积累,积累有助于思考和联想,有助于深入理解,有助于获得新知。怎样在阅读中积累材料、培养语感?首先,鼓励学生多读。在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自觉地多读。其次,积累朗读材料,加强背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成语、格言警句,积累古文诗词、优美词句和精彩的语段,把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中,将成为受用终身的文学营养,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是在一个集体中实施,是师生互动、合作和探究过程。需要师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2]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
[3]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禾丰中学342306)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理解;揣摩;联想;探究;积累;体会;感受;把握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我以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一、朗读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章。在读音正确的前提下,又有轻重起伏,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每篇文章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朗读有助于体会,朗读越多,体会越深,体会越深,朗读就越有感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不但要着眼课文整体,还要着眼一字一句。如,《羚羊木雕》一文中写妈妈在女儿桌面上发现贵重的羚羊木雕不见了。此时她沉不住气,表现惊恐、着急,破口说出这样一句话:“那只羚羊到哪去啦”。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丢掉贵重东西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推己及人,很多同学很快体会到妈妈的心情。由此可见,在朗读中只有把句子的感情念出来,才能体会到妈妈严厉、生硬态度。
显然,朗读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的要求,在不同的学段有所测重,体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理解
理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关键。阅读一篇文章,首先理解文中写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必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新真”。可见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所在。文章思路,是指在写作时作者思维发展线索,在文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阅读时抓住文章思路,不仅加快阅读速度,也利于更好把握文章内容。怎样理清文章的思路?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按各种体裁的不同写法和特点理清思路
(1)对叙事性的文章,可根据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把握文章脉络。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人物父亲和“我”,时间是“那年冬天”,地点是火车站,事情起因是父亲送“我”上去北京的火车,事情的发展和结局是买橘子和给“我”铺好座位。这样学生更容易抓住文章脉络。
(2)对写人物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人物所做的事情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思路。例如,《老王》一文,叙事线索是“我”与老王的交往,老王所做的事是“善事”,“我”又是怎样以善良对待善良的。这种叙事线索也十分清楚,学生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
2.从文章结构中理清思路
文章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反映,要弄清文章结构,首先理清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是怎样安排表达顺序的。其次,结构是由文章中心来决定的。从作者角度看,可以运用结构体现中心,从阅读者角度看,则是通过对结构分析来理解中心。第三,在阅读时,注意不同文体在结构上不同的特点,以及同一文体上的变化。
三、揣摩
揣摩,就是反复思考推敲。对于某篇文章,要想知道某词、某句、某段或全文的绝妙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揣摩了。如何揣摩呢?就是咬文嚼字,尽可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情味,接近作者的情趣。阅读文章时,应注意到一些词句,有的能标明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有的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有表现力,有的含义深长,耐人寻味,有的最能表现作者情意,这些词句可称为关键性词句。例如,《背影》文中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就是关键性的语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全文核心内容,突出背影,造成悬念。第六自然段用“蹒跚”一词就是关键性的词。父亲连平地走路时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时多么艰难。思考这一问题,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父爱的伟大和崇高。
四、积累
读书不能像漏斗,随读随忘。因而在阅读中需要积累,积累有助于思考和联想,有助于深入理解,有助于获得新知。怎样在阅读中积累材料、培养语感?首先,鼓励学生多读。在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自觉地多读。其次,积累朗读材料,加强背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成语、格言警句,积累古文诗词、优美词句和精彩的语段,把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中,将成为受用终身的文学营养,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是在一个集体中实施,是师生互动、合作和探究过程。需要师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2]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
[3]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禾丰中学34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