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行为的现象,提出过程思想,即就思品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阐述如何以过程理念进行扎实的思品课教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
关键词: 过程 过程思想 思品教学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过程,过程孕育着结果,而结果是源于过程的,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同理,思品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有遵循教学规律,经历教学过程,并在教学活动中讲究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思品课要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行为的改变,关键是要优化思品课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一、密切关注全体学生听课状态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虽说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较以前有了进步,并取得新成果,但在常态教学活动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仍然很严重,教师上课时更多的注意力倾注在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完成上,而对于学生的精神状态、思维过程的发展、道德品质的提升则很少关注。从长远看,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会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动性能力的提高。因此,注重教学过程,首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的精神状态。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环节,必须积极思考并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情境,对全体学生提出认真专注听课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提醒和关注。思品课堂的教学设计要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投入的精神状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发言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追问,推动课堂向前发展。教师只有从一开始就关注上课的整体过程,才能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二、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新加坡多年来倡导和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一方面适当削减课程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腾出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精讲精导,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指导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阅读、思考、操作等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学会自主学习,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老师要避免这样的一些问题。首先是问题太多,学生面对众多问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考虑周全,这对于深度思考来说是不利的。其次问题过于简单,且多而简单,这就很难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和思考的。再次立刻请学生回答问题,有部分老师问题刚提出,就点名学生回答,有很多时候学生甚至都没有听清问题,或者学生大致回答后,老师就立即点评归纳,这样既忽视其他学生的结论和观点,又不利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这样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缺乏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对话交流的过程,甚至会培养学生懒惰的学习习惯,等着老师点评和说出所谓的参考答案。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学生的思维力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必备的条件,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思品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那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作业,我们都可以引领学生自己结合书本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些新问题。提出的问题有无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锻炼思维。
首先,思维的评判性培养。评判性是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要感悟对方话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而且要善于分析综合,鉴别对方话语中的是非曲直,建立自己的认识,确立自己的观点。如部分思品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先做评论,而是要求其他学生,从问题的合理性、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评判。因为是针对自己的同学的问题,所以学生各抒己见,很多评判各有道理。长期训练的结果,学生思维评判力都得到提高。
其次,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必然要求学生思维广阔,善于依据一事物,由此及彼,联想迁移。运用联想,可以使片断的事物连成整体,由单一变为复杂,抽象化为具体,联想开启思维之门。如部分思品教师在上课中,懂得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断进行追问,将问题深入化、广泛化,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在分析例题、评价练习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指导学生悟出一些道理和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材多用等形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发散。只有在这样渗透方法指导于训练的活动过程中,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确立过程思想,落实新课程改革,实施减负增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品位的一项重要措施,更是超越教育功利主义,着眼学生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以过程思想引领思品课堂教学理应该成为思品教师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徐慧仁.以过程思想引领教学创新[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关键词: 过程 过程思想 思品教学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过程,过程孕育着结果,而结果是源于过程的,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同理,思品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有遵循教学规律,经历教学过程,并在教学活动中讲究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思品课要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行为的改变,关键是要优化思品课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一、密切关注全体学生听课状态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虽说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较以前有了进步,并取得新成果,但在常态教学活动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仍然很严重,教师上课时更多的注意力倾注在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完成上,而对于学生的精神状态、思维过程的发展、道德品质的提升则很少关注。从长远看,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会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动性能力的提高。因此,注重教学过程,首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的精神状态。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环节,必须积极思考并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情境,对全体学生提出认真专注听课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提醒和关注。思品课堂的教学设计要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投入的精神状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发言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追问,推动课堂向前发展。教师只有从一开始就关注上课的整体过程,才能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二、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新加坡多年来倡导和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一方面适当削减课程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腾出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精讲精导,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指导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阅读、思考、操作等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学会自主学习,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老师要避免这样的一些问题。首先是问题太多,学生面对众多问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考虑周全,这对于深度思考来说是不利的。其次问题过于简单,且多而简单,这就很难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和思考的。再次立刻请学生回答问题,有部分老师问题刚提出,就点名学生回答,有很多时候学生甚至都没有听清问题,或者学生大致回答后,老师就立即点评归纳,这样既忽视其他学生的结论和观点,又不利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这样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缺乏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对话交流的过程,甚至会培养学生懒惰的学习习惯,等着老师点评和说出所谓的参考答案。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学生的思维力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必备的条件,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思品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那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作业,我们都可以引领学生自己结合书本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些新问题。提出的问题有无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锻炼思维。
首先,思维的评判性培养。评判性是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要感悟对方话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而且要善于分析综合,鉴别对方话语中的是非曲直,建立自己的认识,确立自己的观点。如部分思品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先做评论,而是要求其他学生,从问题的合理性、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评判。因为是针对自己的同学的问题,所以学生各抒己见,很多评判各有道理。长期训练的结果,学生思维评判力都得到提高。
其次,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必然要求学生思维广阔,善于依据一事物,由此及彼,联想迁移。运用联想,可以使片断的事物连成整体,由单一变为复杂,抽象化为具体,联想开启思维之门。如部分思品教师在上课中,懂得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断进行追问,将问题深入化、广泛化,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在分析例题、评价练习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指导学生悟出一些道理和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材多用等形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发散。只有在这样渗透方法指导于训练的活动过程中,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确立过程思想,落实新课程改革,实施减负增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品位的一项重要措施,更是超越教育功利主义,着眼学生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以过程思想引领思品课堂教学理应该成为思品教师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徐慧仁.以过程思想引领教学创新[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