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ng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着眼世界发展全局,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思想共鸣。形成了新的中国国际秩序观和全球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共建共享 和平发展
  作者简介:贺卫,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292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既是对历史上传统丝绸之路的继承与发展,也深刻回应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积极倡导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社会发展上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上加强国际合作的人类文明新秩序,为世界各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过程中提供了发展价值观上的基本遵循。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其发表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提出“共同体”( Community) 概念,所谓共同体,指的是国家和社会机构基于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追求而建立的集合体或集体组织,旨在加强成员内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利益上的共享。因此从性质上来说,任何共同体本质上都是利益共同体,这些利益在涉及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在空间分布上包括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而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为构建人类共同体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一)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史。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使得人们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关系。在利益杠杆的唆使下,国家之间及国家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开始显露,利益相关方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和侵占他人利益。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条件下,利益上的冲突和对立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毫不回避在阶级社会大背景下,对国家之间及国家内部各阶层的利益进行了科学的阐述,指出社会生活中每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以及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特殊利益”,“这些始终真正地同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相对抗的特殊利益所进行的实际斗争,使得通过国家这种虚幻的‘普遍’利益来进行实际的干预和约束成为必要。”①通过国家的“普遍”利益来协调和处理个人和集体的“特殊利益”,通过利益上的共同体来实现和谐共处。正是基于这种共同利益的价值导向,人类在共同价值利益的追求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可行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又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目标。因此人的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需要通过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才能够实现。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
  随着两级格局的解体,世界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由美欧等发达国家主导发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技术成果日益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世界经济的活力,国家之间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发达国家依托资本技术的积累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技术,依托本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努力发挥后发优势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時,长期积累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需要世界各国合作进行治理。总体而言,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生态脆弱化的特点。在对时代主题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共同构建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人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
  二、“一带一路”战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
  “一带一路”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共同发展繁荣的世界梦的执着追求。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访问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通过与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由一条线到一大片的区域发展合作格局。同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实现互联互通。2013年12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标志着“一带一路”从战略构想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APEC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和资源开发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为了改变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实现区域的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步伐,2015年由中国发起,多国参与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次出现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人类日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②。2015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四个坚持”的原则。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③。这对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的原则基础。2015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思想共鸣。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的两个决议,在决议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继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后,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由中国理念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同,凝聚起了广泛的国际共识。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契合性,在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下,对深入推进国际合作,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和共建共享的国际新秩序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愿景和追求,“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基于这种追求的积极实践,推动世界人民共建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两者都是基于共同的目标追求和现实取向,是一个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倡导建立和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实现共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意识。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当前世界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大环境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长期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国家之间及民族内部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未得到及时化解和处理,加上外国政治势力的干涉,导致民族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冲突的关键是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要靠发展来加以解决,通过发展来化解矛盾和争端,凝聚共识。发展的前提需要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打破旧的经济政治格局,建立平等相待,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事业的中坚力量,与广大爱好和平的发展中国家一道,积极为世界和平发展事业建言献策,奉行“国无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和宗旨,“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经济腾飞路,同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加强沟通协作的政治互信路。
  (二)奉行共建共享的共同利益观
  人类社会是一个天然的利益共同体,作为国际事务主要参与者的国家,在本质上是利益协调的产物,在国家内部,国家利益集中体现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国家间共同的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发冲突的根源。因此利益是普遍存在和相互交织的,马克思曾深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在旧有的国际秩序中,国家利益普遍作为最高的原则,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被奉为最高宗旨。历史和现实表明,当各国都是基于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初衷,而对他国利益缺乏兼顾和关切,甚至产生侵害他国利益的行为,这往往引发国家间的冲突甚至导致战争。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时代下,国家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联系的局面,各国利益之间高度融合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全球利益链,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利益链的断裂,这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各国在国际交往中,要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视野,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国的利益。“一带一路”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国发起的,在“版权”上是属于中国的,但是这种发展成果的“所有权”是属于世界的,是由中国发起,多国参与的,是致力于构建共建共享的共同利益观。
  (三)树立包容互鉴的文明文化观
  文化是对一定经济社会和时代的反映,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进入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时代,不同时期的文明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形成了人类文明的宝贵历史积淀。同时世界文明又是由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明共同构成的,由于地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各民族文化在地位上是始终平等的,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集中在文化方面而非意识形态和经济方面,是了世界和平和平的最大威胁,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的关系会相互疏远,甚至是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相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的关系,因此世界秩序应该建立在统一的文明基础上。文明冲突论实质上是在积极宣扬以美欧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全球价值观,是严重背离文化多样性客观原则的文化悖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要秉持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④的态度与原则。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客观属性,各民族文化也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得到传播和发展,在交流中只有积极借鉴各自的积极有益成果,兼收并蓄,这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几乎涵盖了世界三大宗教的社会群体,尽管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文明,但是彼此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文化底蕴和价值追求,存在着广阔的文化交流和发展空间,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上能够形成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共同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人类社会处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环境中,存在着共同生存的命运、共同发展的命运等,这一系列变化是经济传球化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积累是建立在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海外擴张发展基础上的,将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普遍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发展方式上是先污染后治理,甚至为了节约成本将污染源转移到海外,这一系列方式和做法既违背生态规律同时也是不道德的。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共同体,它的每一个环节如同生命中的器官,如果这个最大的生命共同体出现问题了,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当今世界因人类社会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进行应对和处理。全球环境治理要奉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发达国家作为自然资源的最大占有者和受益者,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应该积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双重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一带一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沿线绝大多数为深居内陆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依靠开发能源资源来发展经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着力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实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环境治理的合作力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 “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推进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的步伐过程中,由中国发起,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重大国际合作战略。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加强战略互信,实现互利共赢,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面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取得这一系列可喜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普遍低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正处在换挡期,调整期和转型期三期叠加的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的二元格局还未能得到根本性的破解,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来破解发展难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疑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带一路”战略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两个部分。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为加快推进实施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改编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和收入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给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其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行经济分工和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正在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实现产业对接,从而为推进新一轮的开放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最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某一地区和某一领域的开放,而是全方位的开放,不仅沿海沿江地区要实行开放,广大边疆内陆地区也要实行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瓶颈期,破解发展方面的难题必须要进行改革,必须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借鉴人类发展文明的一切积极有益成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世界意义
  “一带一路”作为世界上最长、覆盖面积最广的经济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西亚,东南亚、北非至欧洲部分地区,覆盖沿线64个国家和近44亿人口,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 城市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人才、技术缺乏等方面的瓶颈,在当前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条件下,“一带一路”战略将会给这些国家和地区插上经济腾飞的翅膀,通过立足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公路、铁路基础设施配套网络,加强沿线国家的贸易流通和人员往来,通过发挥以点带面,以面成片的辐射作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全过程之中,让世界人民共享“一带一路”的发展成果。
  “一带一路”战略开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境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平为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为和平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主旨演讲中指出:“亚洲是世界的亚洲,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⑤“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是由中国发起,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大合唱。“一带一路”发源于亚洲,重心也在亚洲,通过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构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新境界。“一带一路”战略是基于现有合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实现产业对接和优势互补。
  思想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当前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解决人类面临问题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正是基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愿景转化为行动的积极实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相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使更多的国家共享世界发展成果,也一定能够开启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时代。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1.235.
  ②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03-24(002).
  ③南方日报评论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南方日报.2017-03-26(002).
  ④杜尚泽、邢雪.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人民日报.2014-03-28(001).
  ⑤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人民日报.2015-03-29(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解读了《ACRL2017环境扫描报告》,对报告中的高等教育资金、信息素养问题、数字化保存、开放科学与开放数据、科研数据管理、高校学术交流、开放获取和馆藏评估、学术研究评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环境现状,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ACRL 环境扫描 高校 图书馆 启示  作者简介:朱小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
摘 要 死者隐私利益,是死者人格利益中一项具体利益,即指自然人死亡后,有关其隐私方面的利益。由于公权力所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现实不平等性、死者地位远低于生者等原因,导致刑事侦查过程中死者隐私利益遭到“合法、合理”的侵害。为保护死者隐私利益不受侵犯,本文认为需要采取提高侦查人员素质、限制侦查权、提高侦查技术和适当补偿等法律规制措施,积极化解死者人格利益与刑事侦查权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
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危机会通过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传导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至少经历了三次由此造成的经济波动。本文基于制度组合的视角,利用“实践中法律”断修正,从而确认了三次冲击中具体实践的外汇制度组合。最后通过比较各制度选择的作用来发现外汇制度改革的方向,发现在汇率市场化改革和外汇市场开放的方向上着力更能稳定经济增长。而经济转型的存在,也需要今后的改革方向多加审慎。  关键词 外汇
摘 要 校园暴力案件在最近几年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现阶段仍没有有效的措施来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且仅仅站在法律的角度看待校园暴力问题只能解决暴力发生后的问题而做不到有效的预防,本文认为从施暴者的犯罪心理角度分析,对于建立和完善校园暴力预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校园暴力 施暴者 犯罪心理  作者简介:林友鑫,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与之伴随的是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如今数字经济化已是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趋势,所以研究数字经济立法是对我国当下经济法发展趋势的最好总结。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数字经济的发展,以数字经济法的发展趋势为中心视角,力求发现我国经济法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方向,以对我国经济法发展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经济法发展 数字经济法 立法问题  一、数字经济法发展的背景  (一)市场
摘 要 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在日常生活中会面对多种问题和困难,尤其是重症的精神病人,有的家庭甚至会因为不能解决处理这些问题导致出现抛弃、疏忽照顾等的危机情况。关于这些危机的出现实际上也与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的实施情况有关,本文将主要对一个危机精神病患者的个案案例进行分析,尝试反映现时社区精神健康服务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 危机个案 社区精神健康服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打破壁垒去往城市,但这个新形态也对城市民族工作产生了巨大挑战。面对“国家在民族事务支持力度加大和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仍然并存”的新常态以及利益纠纷、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数量大、各项民族事务治理机制不健全、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落后等问题,城市民族工作更应深入社会,采取促进治理主体多元化、促进部门资源整合、促进治理法治化等措施,促进民族工作治理,从而实现城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渐卦的卦爻辞的分析,得出渐卦所传达的渐进之意。为学、悟道非一日之功,君子观此卦体会循序渐进之意,学者之进于学,圣人之进于道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渐·彖》曰:“进以正,可以正邦也。 ”程颐释为:“进以序为渐 ”,渐进中要循序,可引申为渐进中得其正道,遵循正道而渐进。  关键词 循序渐进 “进以正” “道”  作者简介:陈一鸣,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财产刑执行问题原因及对策浅析  ——以某区近三年财产刑执行情况为例  高浩翔  摘 要 财产刑,是由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通过剥夺犯罪分子财产利益为手段来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作为刑法中的附加刑,财产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打击和预防犯罪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原则性以及执行情况的客观性、复杂性等原因,财产刑执行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顽疾
摘 要 红色歌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右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共产党在右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探索。本文分析了土地革命时期右江红色歌谣宣传方式诞生的成因及从三个维度阐释了红色歌谣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红色歌谣 马克思主义 多重维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年广西高校科研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KY2015YB285)、系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